永本法师:天台小止观 对治散乱心的数息观


对治散乱心的数息观数息观,梵语为「安那般那」,指出入息的意思,念出入息即是数息观。佛教修禅定方法中,不论大、小乘佛教,都视为最基础、最普遍、最好的入门训练。数息观,包含数、随、止、观、还、净等六门的数息方式,可依行人的选择,从数息、或随息、或止息、或观息等方式,来调伏妄想心。且数息一门,可因数息专注的程度,而进入随息、止息、观息、还息、净息等阶段。而数息观是对治初学者的散乱心与妄想心最常用的入门方法,修数息中,可使人心智清明,达到定心、净心、明心的境界。一、数息的重点数息即是数呼吸,把全部的注意力,轻松地放在呼吸的感觉上,数出息或数入息皆可以,然以数出息为佳,但不可以出入息同时并数,否则易导至腹中气结。数息不宜紧张,应轻松自在,一心专注。刚开始数呼吸时,通常出息长、入息短,我们呼吸时,入息不要用力,而用心于出息上。入息时,轻轻的吸气;吐气时,巧妙地应用长呼气,把在心中的执着,透过吐气排出体外。做出入息时,必须一边想一边做。吸气时,观想气从鼻孔进入,经喉头、咽喉、胸腔、肺部,流入丹田(下腹部);呼气时,观想气从丹田、肺部、咽喉、喉头、鼻孔,吐出体外。如此的呼吸,可使下腹部的呼吸充实,使肺部的气体交换顺利,全身的血液回圈通畅。呼吸时,尽量拉吐气,藉由吐气的作用,把滞留在体内种种驳杂除净,使大量氧气流回脑部静脉血中,增加细胞功能,使精神健全、活泼。数息时,也可以「入息有、出息无」来观,因不念息的有无,方能得道。当你学会上述的呼吸法后,可以开始数息了,每次感觉气从鼻孔出去的时候,数一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到十为一个回圈,数到十以后,再从一开始。数息时,数字要字字不断,绵绵相续,不可夹杂。刚开始时,呼气和吸气都很短,因为身心并未放松、平静。观察一阵子后,呼吸会逐渐拉长,身体也会越来越放松、舒适。要注意的是,不要用语言或概念来描述你的任何观察,例如:「我在呼气」、「气很长」、「气很短」。当有任何想法、回忆、声音、香气、味道浮出时,全部不予理会。一旦发现心已经离开所缘境(呼吸),就要立刻拉回来,重新专注在你的呼吸的息上。{28} 2004.05.10女众在学习数息观时,呼吸可以专注于鼻端上。专注的方式,如同(1)木匠锯木头时看前方的线,而不看锯齿如何上下移动;呼吸时只注意鼻端,而不管气息如何进出体内。(2)守门人:注意人们进出门口,而不管这些人的形形色色。故只注意鼻端,而不管脑海浮出什么念头。(3)农夫:午睡醒来不见牛群,就会直接到河边去找,而不到其他处。故呼吸越来越细,难以感觉时,只要深呼吸几次,便可感觉到鼻端的气息出入。 当我们把注意力调在呼吸时,就能注意到身体很多微细变化,这就是一般所说的「身念处」;鼻端则成为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视窗。当气息吸进时,它成为身体一部分;气息呼出时又成为外界一部分,此种感觉即是「受念处」。注意呼吸时,心念也同时摆脱了回忆、忧虑、计画的束缚,而能时时在每个呼吸的当下,即是「心念处」。从呼吸的出入中,进而体会出息的长短与念头的关系,了解其中的生灭无常与虚妄不实,即是「法念处」。故数息中,是可以兼修四念处的。若无法数息的人,则可随息或观息,只要随着呼吸的出入,知道出息、入息就好,不要去记忆出息和入息,单纯的知道现在是出息、现在是入息即可。有人问,数息中如何念息可以得道?我们数息时,只要能如实从一到十,慢慢地数息,久而久之,心平静下来,自然可以抑制追求逸乐的心,心自然能安定,等身心调和后,达到身心一如,而萌发智慧。呼吸不调和之原因?通常有三个原因:1.是杂念、妄想等的障碍浮现,使心不能专注。2.不会数息,造成心念无法安住。3.数息时,不够诚意热衷,致使心息不易调合。经典提到:数息不能成就,有四个原因?1.念生死校计:数息时,念头无法专注,想东想西,故不得息。2.饮食多故:平时饮食过量,致使不能久坐,骨节尽痛。3.疲极之故:身体劳累,就会身重、意朦胧,想睡眠。4.不得更坐罪相:打坐时,抱怨坐的场所不好,故不得一息。心念专注在数息上,绵绵密密,无有间断即是「止」;心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是「观」;若能止观双运,修习久了,心中妄念顿消,定境现前,身心就会轻安舒适了。{29}2004.05.11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如何改变我们的命运?第一个叫“忏悔”,这不只是宗教的,你对着太太忏悔、对你的小孩子忏悔,都可以改变命运。什么叫忏悔?就是承认我们今天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有很多的意..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结集三藏后的大约二、三十年,大迦叶忽然厌世起来,他想:“佛陀做了我的老师,像父母爱子似的,对我有如海一般深的大恩,我已为未来将大法流传,总算报答佛陀的恩惠于万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大菩萨众。及大诸天。帝释天王。大梵天王。四天大王。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见地,即知见、认识,见地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内在心灵及外在世界。在佛法修学中,见地是一切言行的指导。“见地”一词,较早见于《大智度论》卷七八。其中说声闻、缘觉、..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