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观法师:信心铭-禅解 第三章 息妄显真


第三章 息妄显真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隨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多言的人其心不净,故与真如不能相应;若能屏息诸缘,一心清净,则无所障碍,智慧通达。回归本心,得悟修行的旨趣;隨境而转,则失心宗。一念返照,胜於前空,前空转有,两者皆妄;若要契入真空,只须止息妄见。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迷人常用识心,看待这个世界,故所想顛倒,所见分歧,所言偏差,所行不正,此皆妄心不息,攀缘不止,所以背觉合尘,执妄失真,离道甚远。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內不安则多虑,外不定则多言,內外无法安定,故与真如本性,无法相应;且多言之人必多失,多虑之人必多忧。言多向外攀缘,虑多向內思索,內外本一,互相影响,凡夫之心,尽是此般。

玄沙师备禪师曾说:「古来大德都说要弘扬佛法度化眾生,那请问诸位:『如果您碰上盲、聋、哑此三种人时,该如何度他呢?您比手划脚,他眼不见;您说尽佛法,他耳不闻;您问禪意,他口不语。』假若这三种人都无法接引,佛法还有什么用呢?」佛法可以言说吗?可以思量吗?若无息缘息虑,又怎能契入呢?

因此,六祖大师言:「外离相为禪,內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屏息诸缘,不多言;勿生一念,不多虑。果真做到如此,即可见到本来面目,故说:「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当初达摩见武帝,武帝不明真心,更不识真佛,故达摩辗转於嵩山少林,面壁九年,后传法於慧可,授其要诀:「外息诸缘,內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內外双泯,能所双亡,心平如壁,直入大道。

风吹浪起,风平浪静。言虑如风,妄心便起,绝言绝虑,妄心止息,风平心静,一切现前。静平照物,无物不入,无物不现,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隨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归根得旨」,只要回归自心的根本,便得佛法的要旨。所谓归依,即是归依自心的意思。故六祖大师言:「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更说:「內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能降伏自己,礼敬於眾人,才是学佛的態度。

慧可问达摩祖师:「诸佛心法,可否说给弟子听?」祖师答:「诸佛心法,不能从別人那里得来的。」慧可不明,其心更加妄动,故说:「弟子的心未能平静,乞求和尚为我安心?」祖师说:「將心拿来,我替您安。」过了一会儿,慧可说:「当我想去找心时,才知此心了不可得。」祖师说:「我已为您安心了!」慧可言下契入!

诸位,这是一个多美的公案!达摩祖师事实上於第一次回答:「诸佛心法,不可从人得。」已讲得很清楚,诸佛心法,不离己心,因自心是佛,万法从心而生。可是慧可並没有契悟,所以祖师再一次要慧可直接去悟,故言:「將心拿来,我替您安。」当我们问別人时,其实自己的心就是答案!问別人树是什么?何不自己去观察。同理,问別人心是什么?何不自己去观照。

若无法回归自心,便会「隨照失宗」。隨著境界而去,则失去真心。有一次,百丈怀海同他的老师马祖道一禪师行路时,见一羣野鸭子飞过。马祖问:「是什么?」怀海答:「野鸭子。」马祖再问:「什么地方去?」怀海答:「飞过去也。」此时马祖扭怀海的鼻子,怀海负痛失声大叫。马祖接著再问:「何曾飞去?」怀海言下有省。

野鸭子飞过去,难道我们的心也跟著过去了吗?若觉得也去,就是被境转,而自身却是不知,这便是「隨照失宗」最好的註解。《金刚经》云:「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心本如如不动,何曾有来去。

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当我们不知不觉,以隨境界时,赶紧一念觉知,回归自心,即是「须臾返照」。有一天,猎人追逐一羣鹿,经过马祖禪师的庵前,禪师出门迎住他,猎人问:「师父有无看见鹿跑过?」马祖反问:「您是何人?」猎人答:「打猎的。」马祖问:「您懂射箭吗?」猎人笑著说:「当然会射。」马祖再问:「您一箭射几个?」猎人答:「一箭射一个。」马祖便说:「您不会射箭。」马祖暗示,猎人不识自心。

猎人反问:「和尚您会射箭吗?」马祖回:「会射。」猎人再问:「您一箭射几个?」马祖回:「一箭射一羣。」此话触动了猎人的心,故说:「大家都是一条命,何必去射它一羣呢?」马祖说:「您既知此理,何不自射?」猎人沈思许久,便说:「教我自射其心,却找不到下手处。」马祖知其领受,故言:「这痴汉旷劫无明烦恼,今日顿息。」猎人当下毁弃弓箭,自己以刀落髮,隨马祖禪师出家。一念返照,契入本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金刚经》有云:「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若我们闻《信心铭》,也能迴光反照,这时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便能「胜却前空」。无论依空修,还是依有修,都是顛倒,都是执著;真懂修行是空有两边不住,离开分別、对待,而达到毕竟空寂之境。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空可生有,有可归空,空有变化,是生灭法,故说「前空转变」。心中无事,如空一般;心中有事,如有一样。心中无事,真是无事吗?还是您的知见,认为无事。心中有事,真是有事吗?还是您的知见,认为有事。有、无皆因自己妄起知见,故言:「皆由妄见。」

苏軾有一次坐於堂上,一时兴起作画的念头,刚好书桌上没有黑墨只有朱砂,於是隨手拿起朱砂当墨,画起竹子来。旁人看到便问:「只见过绿竹,哪有朱竹这一回事?」苏軾反问:「世上也无墨竹。既然可以用墨画竹,又何尝不可以用朱砂画呢?」愚人执著一法,故常被法所繫缚;智者不执一法,应用恰当即是妙法。东坡居士有墨用墨,无墨用朱,朱墨无妄,人起妄见。

永嘉大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迷时妄见,有生死轮迴;悟后正见,无生死涅槃。都是由您妄想產生错误的知见,所以不要转来转去,那有什么意义呢?只要妄见止息,真心不就现前了吗?故说:「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一天,陆亙大夫对南泉禪师说:「东晋僧肇法师很奇怪,他在解释『道』时,这么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南泉便指庭前的牡丹花说:「大夫!今日之人见株花,犹如梦一般。」陆亙闻后,罔然不知何意。

能见是我,所见是花,能所对立,故陆亙不能领悟,天地万物与我无二无別。若能了知人花、天地、万物,皆是因缘和合,犹如梦幻不实,岂不就能融入一真法界了。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月灯三昧经第一卷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百千人俱。菩萨八十那由他皆一生补处。阿氏多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四天王释天..

问:法师您好!《印光法师文钞》中印祖说:须知一句阿弥陀佛,持之及极,成佛尚有余。将谓念弥陀经、念佛者,便不能灭定业乎?可是,有的书上说定业不可转。请您慈悲为弟子..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六(大日经卷六)说无相三昧品第二十九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药师山紫云居士批注此品说明无相三昧的修行法。◎复次薄伽梵毘卢遮那告执..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六祖坛经》原文《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经文主要记载慧能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言教,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自..

我们常说的五行为五元运行之意。指水、火、木、金、土。以此五数于天地间运行不息,称为五行;其为万物化育生成要素与佛教之地、水、火、风四大种,能造说有相通之处。此为..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