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佛教与和平


佛教与和平

佛教告诉我们,要根治世界的乱源,须从人们的心灵净化做起,从众生心中去实现人心的和平,从实践佛教的无我慈悲、尊重、和平的教义,才能完成世界的真正和平。

星云法师

永久的和平是千古以来人人梦寐以求的美景,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和平的愿望,人人都有权利要求过安定、福乐、没有战争恐惧的生活,因而有环保、禁核、限武的呼吁。但这些并未有效、具体地达到和平目的,因为“和平”不仅意味着没有战争或战争停止,而是要求永久的幸福与安宁。内有不平不和之心为因,外有不和不平之事为缘,彼此互相影响,世界便永无宁日。故只重视禁核等外在措施,而不重视内心的净化,并非真正的和平。 佛法着重于内心净化,认清世界不平等的根本,源于人们内在的无明我执,及贪求权力、名誉的欲望。由于贪染心的占有,彼此就会引起冲突,从而招来不息的斗争。佛法告诉我们,要根治世界的乱相,须从人类的心灵净化做起,在众生心中实现人心的和平,从实践佛法无我、慈悲、尊重、包容的教义,完成真正世界的和平。所以,佛法是和平主义的内容与力量。

以无我观致力和平

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是纷争的根源。华文的“我”,旁边是个“戈”,暗喻“我”是引起纠纷的最大因素;英文的“我”,则是个大写字母,可见“我”是多么自尊自大!人类往往因为执着于“我”的看法、“我”的财富、“我”的利益、“我”的名位,因“我”而自私,因“我”而执着,因“我”而爱染,因“我”而纷争,“我”之一念,令人永不安宁。《法华经·譬喻品》说:“我见太重之人,喻如饿鬼。”因此,欲求世界和平,必须无我。无我才能大公,大公才能无私,无私才能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总统罗斯福问太虚大师:“如何才能和平?”大师回道:“慈悲无我。”可见,想要求得和平,正本清源之道,首先是消除心中的我执。 佛陀开示比丘:衣服不慎撕破,内心会懊丧;树叶在身旁掉落,内心毫不介意。实因衣服有我执而起爱染,树叶与己无关,不起爱染也。 为唤起世人舍除执染的错误见解,佛陀说法时,即以“缘起无我”的正见,纠正众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谬见,进而以无我的实践利益众生,以无我的精神处事待人。因为无我,则无对待;因为无我,则无颠倒。因此,无我感召的和平,才是根本的和平。

以慈悲行实践和平

一切法若无慈悲,皆为魔法。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法句经》云:“众生皆畏死,无不惧刀杖,以己度他情,勿杀勿行杖。”吾人若能彼此易位,若能视众生如己,则实践慈悲不难。 中国南北朝时,佛图澄为救度被残害的无辜百姓,以慈悲化度视人命如草芥的石勒、石虎,普救天下苍生,即为脍炙人口的一例。 阿育王征服印度诸多小国,怨恨不止,以慈悲摄受,以“法”教化,民心才肯降服。所以,用慈悲和法的力量,才能真正化解凶暴。 佛教所提倡的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不但要以同体的慈悲解救众生,更要用无缘的慈悲为广大众生救苦救难;不仅要消极地不做恶事,更要积极地行善;不只要一时口号的慈悲,还要力行务实的慈悲;不唯以图利、求偿而行慈悲,更要无相、无偿而行慈悲。吾人若能有此共识,则见他人痛苦时,即能以悲心拔除其苦厄;当见不欢时,即能以悲心施予安乐。《涅槃经》云:“慈息贪欲,悲止嗔恚。”人人能以慈悲相待,则一切众生皆得福乐。果能如此,世界当和平安乐。

以尊重心谋求和平

人人都喜欢被人尊重,却容易忽略尊重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尊重他人的基本原则。“佛法在恭敬中求”,是学道的基本要件。每个人生存的空间,都有其发挥一己之长的地方。中国古人一直主张:君子不为苛察,要敬人、爱人,记人之长,忘人之短;要扬人之善,勿讦人之恶。 五个手指互相尊重,才能团结成一个拳头,才有力量谋求和平。 战国时为人称颂的“将相和”,讲述了蔺相如尊重廉颇,并得到廉颇尊重回报的故事。此外,赵国文武大臣和平相处,使赵国避免强邻侵扰,化戾气为祥和,也是传颂千古的美谈。 佛教中,念佛拜佛都建立在尊重的前提下。信徒尊重三宝,佛教才能和平有序。没有尊重,彼此猜忌,彼此轻视,怎能和平相处?所以,没有尊重的和平决不能持久。反之,欲图持久和平,必须建立尊重之心。佛门大众若能互重互敬,团结一致,祈愿世界和平,当非难事。以平等心进取和平 平等与和平是一体两面的真理。佛教是爱好和平的宗教,因为佛教提倡众生平等的精神。佛陀在菩提树下初成道时,即宣告: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一众生与佛平等的宣言,实为亿万众生得救的明灯。 佛陀成立僧团,标举六和敬,以思想、法制、经济、语言、身行、心意为民主平等的原则。佛陀常说:“我不摄受众,我亦是僧数。”佛陀常为有病比丘洗涤身体,替失明弟子穿针缝衣,向初学比丘忏摩,以平等心与僧团大众相处,从未以统治者自居。充分说明,平等必须人我共尊,不是用强制手段逼迫对方就范,而应顾及对方尊严。唯有人我共尊,才能达到彼此平等的境地。 平等更需要彼此立场互易。经典中一再提醒我们,应增长慈悲胸怀,见到他人苦难,要设身处地为对方设想,假如他是我,假如我是他,如此立场互易,才能自他平等地相处。 《杂阿含经》的四不可轻,也说明平等原则。佛陀主张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男女皆能为僧”、“四姓皆可出家”、“不轻后学”等,处处树立了佛法和乐、平实、平等的风范。 因此,欲求世界和平,必先呼吁世人建立平等心。不但大国小国要平等相处,各种族之间要平等相处。尤其要能以大尊重小、以多尊重少、以强尊重弱、以有尊重无、以上尊重下。唯有在平等观念之下,人人平等共尊,才能进取世界和平。 自由与和平是人类心灵生活的最高追求,尤其在这个是非颠倒、战争迭起的时代,人人自危,大家对和平更是渴望不已。 然而,综观今日举世纷纭,政治上的以强欺弱,经济上的贫富不均,宗教、种族的排挤,男女、地域的分歧,这些不能和平解决的问题,莫不是因为彼此不能平等共存所引起,所谓“不平则鸣”。为此,一九九六年国际佛光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特别以“平等共尊,和平共荣”作为大会主题,希望以佛法的“生佛平等”、“性相平等”、“自他平等”、“事理平等”、“空有平等”等真理,唤起世人的觉醒与共识。让大家真正了解,世间的混乱、动荡,处处充满危机,问题在于我们自己。所以,要未来实现和平,关键是做到下列六点: 第一、在嗔恨之处散播慈悲的种子。 第二、在仇视之处施予宽恕的谅解。 第三、在怀疑之处培养信心的力量。 第四、在黑暗之处点燃般若的火花。 第五、在失意之处提出明天的希望。 第六、在忧伤之处增予喜乐的安慰。 如此,才能获致和平,达到和平救世的目的。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娑婆诃”:这是很要紧的。你看大悲咒上有十四个“娑婆诃”,每一个娑婆诃,都有六种意思;所以你记得,无论在任何的咒上,有娑婆诃,就有这六种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成就..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浅谈“禅定”初修——唐安古寺居士学修心得篇吕军涉足佛教的人,一听到“禅定”总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总以为那是别人的事,自己没那个天份。今天,我们来一起揭开神秘..

问:阿弥陀佛!弟子的功课是早课《地藏经》或地藏菩萨圣号,晚课持大悲咒,在《大悲心陀罗尼经》里边说到:至心称念我之名字,亦应专念我本师阿弥陀如来,然后即当诵此陀罗..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有一位在家居士去拜访广钦老和尚。老和尚问他说:“你有没有在修行啊?”居士回答:“有啊!我每天早上拜佛一个钟头,晚上也拜一个钟头,每天要拜佛好几百拜,念佛好几百声..

有一个流浪汉,走进寺庙,看到菩萨坐在莲花台上众人膜拜,非常羡慕。流浪汉:我可以和你换一下吗?菩萨:只要你不开口。流浪汉坐上了莲花台。他的眼前整天嘈杂纷乱,要求者..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