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定法师:欲除烦恼须无我


欲除烦恼无我

超定

我人发心进趋菩提,若以自性见,寻求断烦恼、了生死,到头来总不免于幻灭落空的下场!若人本着后有爱的痼疾,欲求他方乐土、来世的归宿,又何能见佛悟无生?

佛法特质所在

缘起无我是佛法不共世间、外道的思想特质。佛教的三大真理: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依此印证是否是佛法的准则。合乎此理则是名佛法,违反此者,即使为如来金口所宣,也不是佛法。然而,真理是唯一的,无差别的,何来三种之异?当知,三法印以诸法无我为中心,从无我而贯通无常与寂灭。诸法从缘起,缘起故无常、无我;通达无我我所故,即得涅槃寂灭。无常与寂灭乃建立于缘起无我的基础上,依缘起无我而诠释世间的无常,也因了达缘起无我故,证得出世的涅槃。在理论上说,偏离无我的法印而说无常与真常,则诸行无常成为断灭见;涅槃真常,无异于常见。佛法是离二边的中道法,常见与断见是极端的恶见邪论,怎会是佛法真理、如来法印呢?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由无常而无我,无我而无生,这是修证次第的说明。偈颂显示世间生灭的无常,无常故苦;无常苦灭,乃得出世之寂灭。至于如何从无常生灭,到达涅槃寂灭,颂文语焉不详,未作清楚的交代。依三法印来看,很显然地,诸法无我是由生灭而寂灭的转捩点,也即是凡夫的生死与圣人解脱的分水岭。由于体悟缘起无我的智慧,所以转迷成悟,于无常相续的世间,转向出世无生的解脱。

无常生灭与涅槃寂灭,在常人的意解中,把它看成截然对立的二法;三法印,前者是无常,后者是真常,如天堂地狱,生死与涅槃,南辕北辙,怎么贯通起来?这必须从缘起深义去体会。缘起含有生灭与寂灭二义,生灭是缘起和合与离散的过程,幻生幻灭的现象;寂灭是缘起的如实相,诸法的本质--毕竟空中无生亦无灭。古德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众生无明,不知缘起法性,为虚幻的表象所蒙蔽,顺境起贪,逆境起瞋,生生不已,轮回不息,这就是诸行无常的世间真相。了悟缘起性空,我执不起,当下寂灭现前。诸法寂灭,本来如此;今修缘起正观,通达诸法无我,由无常生灭而归趋于涅槃,不过返本还原,体现其本来面目--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并没有减掉什么,增加什么!

烦恼即菩提

断烦恼,了生死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目标。烦恼是什么?烦恼如何断?何谓生死?生死如何了?通常解说,烦动恼乱,使我人不安的不良心理名烦恼。大乘法相唯识,把烦恼分为六根本惑,二十随惑。综合一切烦恼,实不出贪瞋痴三毒。欲灭三毒根,须学戒定慧;或修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以为对治;或以三昧水来净化贪欲,以悲愿风息灭瞋恚火,以般若智灭愚痴暗。生死者,缘起的流转,起惑造业受苦的过程,三界、四生、六道是。欲了生死,勤修圣道,以缘起观,照见五蕴皆空,我执不起,生死解脱。

依佛法缘起深义而言,烦恼与生死,皆是缘起的幻象,没有实在性的烦恼,也没有不变的生死。若执烦恼有自性,是常恒不变之法,烦恼不可断,则落于常见;如烦恼有实,今言断烦恼,是则为断灭。同样地,若有自性的生死,生死不可了,是则落于常;如执生死是实,今言了生死,岂非断灭见?

缘起性空中,无自性烦恼,也无自性生死。烦恼本性空,烦恼即菩提;生死性空,生死即涅槃。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皆是如幻假名,假名无实即性空。透过假名性空的观照工夫,烦恼、生死如幻如化;菩提、涅槃也是如幻如化。其实,缘起假名有,自性毕竟空,是诸法本来如此的实相,愚夫不如实知、如实见,妄执为常恒、独一、实体,无异病眼空花,梦人执梦境为实。我人发心进趋菩提,若以自性见,寻求断烦恼、了生死,到头来总不免于幻灭落空的下场!若人本着后有爱的痼疾,欲求他方乐土、来世的归宿,又何能见佛悟无生?

唐朝复礼法师作真妄偈云:「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安可止?无始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有终,长怀懵此理。」真常论者,以不生不灭的真常心说明众生的生死流转与圣者的涅槃还灭。唯识论师则以虚妄分别的生灭心,发挥宇宙万有的赖耶缘起论。二者同名缘起论,而生灭心与真常心不同。依中观学而言,佛法本质是缘起论,而如来藏说,阿赖耶说与性空缘起是不相应的。唯识、唯心的理论,在二谛观上,真俗空有,究竟是殊途同归。真妄偈作者所提出的疑问,真常论者自有其解套的答案,但了义与不了义,方便与究竟否,还是一个问题。本净法性,如何生起无明妄念?真如与无明,不论谁先谁后,或是同时存在,都难以自圆其说。如儒者的性善、性恶论,以佛法视之,无非是独断论。真如无始无终,无明无始有终之说,岂能免于戏论之失?

 

性空缘起论者,所谓法性即空性,迷于空性即无明,无明无性,妄念性空;有始无始,有终无终,同源于自性见。心性唯真唯妄,不过诱导众生权宜之计,黄叶止儿啼而已。看来真常论者,唯识论者,探究迷真起妄,舍妄归真,二者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理论实难分轩轾。

或谓:既然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诸佛菩萨何故又劝人勤修圣道,断烦恼了生死?我们又何苦去学戒定慧,以息灭贪瞋痴?当知佛与众生,真如法性,平等无二,悟入法性是名为佛,迷了法性名为众生。缘起法空性,凡圣不二,但以众生无明,迷空着有,于缘起幻有执为实有,所以变菩提为烦恼,转涅槃为生死。「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反之,「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即行灭,乃至生灭即老死灭。如此的生灭与寂灭,烦恼与菩提,莫非缘起假名。生死如幻如化,涅槃如幻如化,通达此缘起假名,自性毕竟空,即实现烦恼即菩提的圣境。

众苦之本--我执

唯识法相学以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烦恼,属于第七末那识相应的心所。见、爱、慢、无明的烦恼群,在未转凡成圣之前,时时处处从未远离我们,这就是构成众生的苦恼、社会不安、世界纷乱、生死不得解脱的根源。

众生颠倒,无常计常,无我计我,不净计净,无乐计乐。人我是非,患得患失,无非出之于爱见烦恼的作祟。修学佛法,终极目标是证涅槃。涅槃是离欲、断爱,无生的圣境。自体爱、境界爱、后有爱尽,生死根绝,是名涅槃。有情的世界里,有情爱、有情识,造成生生不已的生命洪流,如大海巨浪,汹涌澎湃,无穷无尽。世人尽管尝尽爱与生的苦恼,但这股乐生与无尽的贪爱,还是前仆后继,无怨无悔,永远奔向无穷的未来,不知前途如何的世界。佛教的涅槃,他们不是把它看做世俗的天堂,五欲陶醉,其乐融融;不然就认为那是虚无飘渺,一无所有的幽冥界。众生本于自性见,无明相应的染爱,爱尽涅槃的意义,真是多么不可思议!

面对世间的苦痛,身心的、社会的、自然的一切问题,弄得遍地荆刺,烦恼无边。神教徒祈求救世主的复活,以解救苦难的儿女;或生命结束,蒙神宠召,回到天堂与神同在。佛教徒则期待于现生,得佛力加持消灾障增福寿;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净土。或谓:佛教界有人修行成就开悟证果,全佛教就兴旺了,苦难众生得救了。其实,这是众生共业所招感的世界;净土的实现,要靠大家共同努力,从思想与行为去改善,转染成净,转迷成悟,舍邪归正。修行成就的圣者,传播正觉之音,唤醒苦海梦中人。如果世人执迷不悟,见爱不息,三毒炽盛,世界还是不得和平,人类仍然陷于水深火热中。唯有众生的自我觉醒,捐弃成见,从看淡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减损我执,损之又损,破一分无明,除一分我执,证一分法空性。多一分智光,少一分情见;多一分慈悲,少一分烦恼。如是步步向上,人间净土终于在此时此地实现。

1998年11月5日于山仔脚观音丈室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教常说的四大皆空怎么讲?“四大皆空”,空去那四个大呢?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

经常听到某某师兄谈论,自己的多么多么不听话,忤逆父母,着实让人头痛~!当前社会如此,不孝父母的、不养父母的,甚至于长大之后父母仅有的财产完全夺去,把父母赶走,有!这些..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有一位师父在那儿参禅六年出家,是真空老和尚的徒弟,功夫很了得,比我大几岁,我就请教他:“您用功到什么程度,能否说一说?”他开始不肯讲,怕我们闹着玩,后来看我很有..

如何改变我们的命运?第一个叫“忏悔”,这不只是宗教的,你对着太太忏悔、对你的小孩子忏悔,都可以改变命运。什么叫忏悔?就是承认我们今天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有很多的意..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