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C 在第613经中,佛陀把四念处纳入“善聚”,并叙述何为不善聚。


在第613经中,佛陀把四念处纳入“善聚”,并叙述何为不善聚。三不善聚就是贪、恚、痴三不善根,而善聚就是四念处。为什么?“纯善满具者,谓四念处,是名善说”。除了贪恚、痴三不善根外,还有三恶行(身、口、意)、三觉(欲、恚、害)以及三界(欲、恚、害)。

而在614经中,采用问答方式,再次赞叹四念住的无上殊胜,把修行四念处,视作一种“大丈夫”的行为。有异比丘请教佛陀:“如所说大丈夫,云何名大丈夫、非大丈夫?”佛陀说:“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彼身身观念住已,心不离欲,不得解脱,尽诸有漏,我说彼非为大丈夫。所以者何?心不解脱故。”相反,如果“比丘身身观念住,心得离欲,心得解脱,尽诸有漏,我说彼为大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脱故。”也就是说,修行四念处,可以使得我们“心得解脱”。而若“心得解脱”,此乃真大丈夫也!

第615经有一些故事情节:尊者阿难上午从舍卫城乞食而归的途中,“于路中思惟”道:“我今先至比丘尼寺”。而那些比丘尼一见到阿难来了,便“疾敷床座,请令就座”。待阿难坐定后,比丘尼们开始向阿难求法:“我等诸比丘尼修四念处系心住,自知前后升降。”阿难闻后自然是赞叹有加,说“善哉善哉,姊妹!当如汝等所说而学。凡修习四念处善系心住者,应如是知前后升降。”这里落点在于“心住”二字。如何理解这两个字呢?就是于四念处中安住而心不错乱。一旦错乱,便会落入到“降”。这里的“升降”,即定心为升,散乱心为降。诸比丘尼实际上就是在向阿难汇报她们在修习四念处时的心得体会,即在修学四念处的时候,要将自己心头之念系住,前念与后念都要了了分明,对于心定与心散都应了然于心。身念是初级观法,而后面的心念则是高级观法,从身而至心,前后均有次第,从低而高,从高至低,逐渐深入,每一个观法都有不同的心念产生,因此修习者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心念,做到心不散乱,无有颠倒梦想。

阿难待乞食归来后,将此事向佛陀作了汇报,也同样得到了佛陀的赞叹,说你们的看法都是正确的,但是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明示。于是佛陀对阿难开示说:

心于外求,然后制令求其心,散乱心、不解脱皆如实知。若比丘于身身观念住,于彼身身观念住已,若身耽睡,心法懈怠,彼比丘当起净信,取于净相;走净信心,忆念净相已,其心则悦;悦已生喜;其心喜已,身则猗息(轻安,安息);身猗息已,则受身乐;受身乐已,其心则定。心定者,圣弟子当作是学:我于此义,外散之心摄令休息,不起觉想及已观想,无觉无观,舍念乐住;乐住已,如实知。受、心、法念亦如是说。

佛陀在这段开示中,很明确地对我们说,我们的这颗“心”,老是琢磨着“外求”,就是习惯于缘取于外部诸境界,而没有好好地对自己的当下之念作如实的观照。正因为我们的心如猿猴般上窜下跳、左顾右盼,因此才导致了我们的心十分散乱,六神无主,根本无法把握住自己。如何对治呢?就需要如实地修习四念处。问题是我们很多人修习了四念处中的初级阶段即“身念处”,效果却不明显,“身耽睡,心法懈怠”,怎么办?此时就要“当起净信,取于净相”。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我以为佛陀似乎在提醒我们需要向相反的方向去观察,比如说“观身不净”对我们不起作用,就需要从反面去观“观身洁净”,即观照我们的色身都是光明遍照,无有污秽,像摩尼宝珠般的洁净剔透——我们每个人的色身,都好比弥陀佛那般清净庄严,我们每一个人都好像观音菩萨那样慈悲无碍……。如此一来可能会起到使我们生起欢喜心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或许会使我们炽热的心瞬间变得清凉纯净,接下来便是遍体清凉,“受身乐已,其心则定”。如此从外而内的反向观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它与“观身不净”是殊途同归,方向是完全一致的。(1月13日)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二谛是佛教关于认识和真理标准的重要学说,曾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谛,指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它包括真谛和俗谛。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称“胜义谛”或“第一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尊胜佛母心咒》教念及功德利益

疏文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疏文介绍从广义来讲,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疏文,是沟通天..

《六祖坛经》原文《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经文主要记载慧能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言教,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自..

第八识又称为根本识,根本识就是来作为七转识一切的依归,换句话说,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都必须蕴藏在第八意识。俗称灵魂,世间人称为灵魂,我们佛教讲根本识。前六识有时..

关于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界定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界定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界定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