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六)~A 第407经、408经(思惟经):此二经教导诸比丘:不应有世间之思惟,而应具备出世间之思惟。


漫说《杂阿含》(卷十六)

第407经、408经(思惟经):

此二经教导诸比丘:不应有世间之思惟,而应具备出世间之思惟。

我们知道,佛陀具备彻底究竟的“五眼六通”,其中为我们所津津乐道的乃是佛陀的“他心通”,即众人之所想所念,佛陀通过自己的观察,对众人的念想已是历历在胸。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早期的经典是时常见到,而在后期的大乘经典中,可谓俯拾皆是。我们没有必要花心思去琢磨佛陀的“他心通”是真是假,或者说通过怎样的方式可以修得这种神通。根据佛陀的观点,修行者如果是为了获得某种神通而去修行(像提婆达多那样为利养而求神通),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且十分有害的邪知邪见。当我们抛弃邪恶知见,而去一门思去修习的时候,总有一天便会豁然开朗,种种“神通”也会如约而至,所谓水到渠成,完全没有必要去追求。

在某一时期,佛陀与诸比丘居止于王舍城外的迦兰陀竹园。“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思惟世间而思惟”。比丘们共住在一起,当安居之时,托钵乞食似乎已不是一种常态,而是由信徒们将衣食等送至寺院,集体供养。在本经中,这些比丘集于食堂之中,在思想上并没有做到“五观常存”——他们在念想上开起了小差,产生了“世间而思惟”,就是说生起那些与修学无关的思惟。如果这些“思惟”得不到及时的制止,很可能会在比丘中蔓延,不利于整个僧团的和谐共住。因此,佛陀“知诸比丘心之所念”,便来开食堂为大家讲开示。开示的核心,就是要求诸比丘要抛弃错误的思惟,而树立起正确的思惟,“汝等比丘慎莫思惟世间思惟。”对于世间思惟为什么要“慎莫”呢?原因是这些思惟“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觉,不顺涅槃”,就是说对我们的修为只有坏处,却没有半点好处。

作为比丘,应秉持什么样的思惟才是好思惟?佛陀讲得很清楚,就是心下时常怀有四圣谛思惟,因为四圣谛思惟是一种“正思惟”,它会逐步引导我们向离苦得乐的方向去努力奋斗,并最终达到究竟的解脱,“如此思惟则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四圣谛会给我们带来种种“饶益”,它是一种“正向涅槃”,是迈向解脱的康庄大道,而不是南辕北辙的“逆向涅槃”。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佛陀讲述了过去世时有一个“士夫”(男人)在王舍城外的拘絺罗池边思惟世间的诸法。此时他开始胡思乱想,看见了无数的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钻入池塘中的藕孔之中。他以为自己出现了精神错乱,因为四种军钻入细小的藕孔之中,根本不可能——但是佛陀对此予以了否认,认为他看到的是事实,因为此时诸天与阿修罗发生了一场十分惨烈的战争(有关诸天与阿修罗发生战争的记载,可参阅《长阿含经·世记经·阿修罗品》)。我们姑且不论这位士夫所见的是否为事实,也姑且不论天界作战的真假,佛陀通过此例意在说明比丘不可以作世间思惟,因为世间思惟会给我们带到很多麻烦,尤其是像我们这些意志不坚定的凡夫俗子,更是难抵诱惑。

当然,有的人或许会问:佛法不离世间,当今提倡人间佛教,主张佛法积极入世,若不作世间思惟,想众生之所想,急众生之所急,又如何能更好地自利利他呢?我个人觉得此二者不仅不矛盾,而且可以做到相辅相成。事实上,自利与利他,犹如车之二轮,人之双足,若缺少任何一支,都会为佛法的流布极为不利。佛陀在这里对出家二众的要求是不作世间思惟想,意思是说我们不要对世间的名闻利养、男欢女爱之类的事儿分心,而要一心专注于对苦集灭道的悉心探究。欲要利人,必须要具备深厚的自利功夫(看家本领)。在菩萨与声闻二者的关系上,我更倾向于“外现菩萨相,内修声闻行”——我们不仅自己要懂得四圣谛,也要使大家都来学习四圣谛。菩萨度人,无外乎使众生离开离苦之渊而共赴极乐净地。如果世间从此无有苦患,又何劳菩萨万里迢迢大老远跑来度化呢?观音菩萨倒驾慈航寻声救苦,其立足点归结为一,便是一个“苦”字,所谓三苦八苦千苦万苦。产生痛苦的根源,却依然是我们心怀无尽的贪婪与欲望。人们常说“无欲则刚”,如果有“欲”呢?就好像软柿子一般,任凭命运的摆布。然而言易行难,若真正做到“无欲”,岂是朝夕可蹴之事?

第408经所述与407经大体相同,只是在经首提到了一些有关佛陀不予回答的话题,这些话题包括:

1、世间有常、无常、有常无常、非有常非无常?

2、世间有边、无边、有边无边、非有边非无边?

3、是命是身、命异身异?

4、如来死后有、无、有无、非有非无?

上述四方面,便是佛教界著名的“十四无记”,每一个问题都让人无法回答,一是这些问题根本无法回答,二是这些问题根本没有回答的必要,三是即使佛陀勉强回答了,我们仍是不知所云,根本弄不明白。《中阿含·箭喻经》中,佛陀曾经对弟子们说,对于这些问题他之所以“无记”(不回答),原因是等不到我们弄明白,我们老早就死掉了,甚至已经在人间轮回了好几遍了。他用“箭喻”来回答这一个问题:一个人中了毒箭,家里人很慌张,赶紧找来医生为他疗伤。这是这位老兄很古怪,一定要搞明白自己中的是哪种毒箭,朝他射箭的人家庭背景是什么,是男是女,是胖是瘦,种姓是什么……我们试想一下,这位仁兄所面临的要紧任务,是如何疗好自己的箭伤;至于射箭人的一些情况,待伤好后再去慢慢了解,又有何妨?箭伤未疗,却一个劲地忙着刨根究底,估计他还没把这些事儿弄明白,恐怕老早就一命呜呼了。

此二经给我们一个启示:无论是诵经念佛,还是参禅打坐,都不要过于拘泥于钻牛角尖,陷入“世间思惟”的泥淖之中。如若不然,就像那个中箭人一条道跑到黑,我们的下场很可能就是“天堂未就,地狱先成”。如若至此,岂不是空来世间走一遭?(8月27日)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疏文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疏文介绍从广义来讲,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疏文,是沟通天..

《六祖坛经》原文《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经文主要记载慧能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言教,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自..

第八识又称为根本识,根本识就是来作为七转识一切的依归,换句话说,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都必须蕴藏在第八意识。俗称灵魂,世间人称为灵魂,我们佛教讲根本识。前六识有时..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弥陀的救度各位法师、领众、台中分会的会长,以及北部、中部的同修:南无阿弥陀佛!念佛道场为当地带来吉祥现在是冬天,前几天台北还下着雨,但是今天阳光普照,风和日丽,..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