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攀比,回归自然
——对孩子周末补课现象的反思
每个周末,新东方、学而思、华尔街英语……这些校外培训机构,都是人满为患。教室里孩子们在补习,大厅里家长在等待,每周都是这样,周而复始,永不落幕,就像医院一样嘈杂和忙碌。
上补习班成了现代社会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绕不过的痛。孩子痛,因为大多数不是自己想补,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没有了自己的兴趣,成了学习的机器;大人痛,因为大多数不知道付出有没有回报。只是一味地跟风、攀比,补课也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家长逃避责任的一种偷懒形式。最后是:越来越大的培训机构广告,越来越豪华的培训写字楼,越来越高的收费。而家长和孩子收获的只有打仗一样的紧张忙碌,和一身疲惫。
这种千篇一律的“工业化生产”模式下的课外教育,家长被社会风潮裹挟着参与其中。“人家排队我也排队”,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追逐一个目的:统一比赛下的成绩。结果是,我们看到的只有攀比心和功利心,自己孩子成绩不好时普遍的羡慕心、妒忌心和自卑感、挫败感,自己孩子成绩好时的趾高气扬、优越感、对他人的鄙视。于孩子,造就的是自卑和敌意,或者自负和高高在上。这种充满对立的情绪,伴随着孩子的整个求学时代,塑造出无比扭曲的灵魂。不管好与不好,大学一毕业,大功告成,任务结束,统统抛给社会,继续轮回,周而复始,重复着上一代的故事。
这样的忙碌,换来的结果是:身心疲惫。大人孩子都累。这里,没有多少精神追求,没有多少对生命的尊重,没有平等,没有任何个性化培养,也没有对社会发展对公民的素质需求。没有良好的价值创造,纯粹就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统一的一刀切的补课模式,背离了“每个生命都很宝贵,每个生命都值得成就”的自然规律。造成了以下几大危害:
1.忽视了孩子个体差异以及对应的个性化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剥夺了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可能。而孩子的千差万别,正是复杂的社会所需要的。本该成为艺术家的人,在学习数理化的浪潮中变成了平庸者。
2.忽视了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的阶段性教育,尤其是青春期的性别教育、心理疏导,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3.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人文教育,也就是做人的教育,包括三方面:一是正确认识自己,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样才不会在未来的得失中迷失自己。二是正确认识他人和世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剥夺孩子与小伙伴交往、培养良好人际能力的机会,就会像农民种地一样,天天劳作,没有闲暇发展兴趣、思考人生。现在的孩子普遍自私,没有分享和团队合作精神,就是这种教育带来的恶果。现在的人不知道人与自然唇齿相依,一味地索取,给大自然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带来了巨大的恶报。三是正确认识幸福是什么,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经济大潮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义利观,对于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安身立命格外重要。纯粹的物质追求并不能带来永恒的幸福。
4.逃避了家长该承担的共同责任和独特责任: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是每一位家长的共同责任。这里的合格,指的是具有责任心和幸福能力的人。发现并培养孩子的特长,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是家长的独特责任。社会发展对公民的素质要求,既有专长,也有维护公序良俗和社会公德的内涵。
违背自然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根本不知道世界的真相,食物的宝贵、人生的意义、感恩的价值。即便是获得功名利禄,也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同质化的标准产品,是失去个性和社会良知的工业品”,与社会发展对公民素质的要求背道而驰。
很多的城市孩子,甚至农村的孩子,由于长期的人为的被这种工业化教育模式隔离在大自然之外,在学校、培训班和家庭之间三点一线,不断往返,接触不到自然的滋养,读了很多书,都不认识什么是水稻、什么是大豆;也体会不到江河的污染等有多么严重以及背后人性的扭曲,变成了“温室里的花朵”。
攀比丧失个性,自然张扬特长。
方向正确,不怕路远。本着“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为人生的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发现孩子自然禀赋中的与众不同,找到最适合的未来目标和最佳路径,因材施教,集中资源,发展个性。让我们抵制攀比,抵制盲从,尊重自然,顺势而为,结合社会发展对公民的素质要求,做智慧和负责任的父母。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在家长量身定制的模式下,在接受大一统的学校教育和个性化的家庭教育中,学会审时度势,随缘进取,以德为先,成就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