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与犯戒


戒,梵语「尸罗」,《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尸罗,此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无受戒行善,皆名尸罗。」由此可知,戒是善法的初基,善法的依止处。受持戒法是信仰的实践,佛陀于遗教中告诫弟子们当以戒为师,经典中也常以各种譬喻来说明「戒」的重要性。

佛教的戒律讲究修身做人,所谓「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把人做好,修身完成,才能进一步开发内心的光明智慧,悟证最高的真理。戒律因应各种根机对象,可分为出家修道者的式叉摩那戒(六法戒)、沙弥(尼)十戒、比丘(尼)具足戒;以及在家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则适用于任何发心受持众生

以具足戒而言,因戒品具足故名之,依性质不同可分为八类:

一、波罗夷:属根本极恶戒,犯则丧失比丘(尼)的资格,无法再生活于僧团之中。此罪如同断首之刑,不可复生。例如:杀人、抢劫等。

二、僧残:是次于波罗夷的重罪,犯此罪者,如同残废一样,但得于清净大众中,为如法忏悔除罪之法,则此罪可除。例如:毁谤、造谣等。

三、不定:有犯罪嫌疑,但尚在怀疑判断之中(嫌疑犯)。例如:比丘夜宿寡女家。

四、舍堕:因贪财或贪物所犯之罪,犯则罚以没收物品,并于大众中忏悔。例如:不法向人需索衣物。

五、单堕:舍堕和单堕都属「波逸提」(忏悔罪),意译:堕、令堕、能烧热、应对治、应忏悔。乃轻罪之一种,谓所犯若经忏悔则能得灭罪,若不忏悔,则堕于恶趣之诸过。须舍财物而忏悔之堕罪,称为「舍堕」;单对他人忏悔(于大众前)即可得清净之堕罪,称为「单堕」。例如:恶口辱骂、令人斗乱、打人伤害等。

六、波罗提提舍尼:简称提舍尼(悔过罪),意为向彼悔、对他说、可呵法。犯此过者,必须向其它之清净比丘发露忏悔,是轻罪的一种。例如:饮食不当(强人所难、不如法食品等)。

七、众学:有关生活礼仪等细则,条目众多,应常学习,故称众学。属「突吉罗」(粗鲁)的轻罪。例如:食衣住行之威仪端正、身语意三业之清净和雅等。

八、灭诤:止灭诤论所设的方法及规定,当大家意见不合,起争执时,要面对面坦诚布公,互相表白说明,解除彼此间的误解。一旦化除争执,事后则不可再有议论,不可背后再搬弄是非。

由上述可知,佛教讲究自制修身,尊重他人,行止合乎善恶因果则是持戒,破戒犹可藉发露忏悔、积善结缘来化解,将功赎罪;破见(没有因果观念)则无可救药,万劫不复。

一般人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其实,凡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是伦理的基本德目,受戒在于不侵犯而尊重有情众生。所以受持五戒,就是守法的表现。

由五戒再扩而充之,有十善戒,可概分为身、口、意三业。意业为身、口二业的根本,因此受持五戒,遵行十善法,应从心(意)出发,以止恶行善的戒行来达到自心的清净,同时也带给他人和平、尊重。菩萨戒则是聚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法门的一切佛法;不仅要消极的不作恶,更要积极的修一切善,乃至遍学一切佛法,以救助无量的众生。

世间的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佛教的戒律则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受持者皆为自愿求授。持戒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而自愿受持的「自通之法」。

有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事实上,受戒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罪过反而比不知忏悔者轻。不受戒并不表示做错事就没有罪过,犯了过失,一样逃不过因果的报应;好比一个人不懂得国家的法律,触犯了国法,仍然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律藏中有些戒条是佛陀因应印度的社会风俗习惯而定,并不适合应用在中国。佛法的戒律具有宽容、自由的精神,在守持戒律时,应当把握戒的基本精神,以饶益有情为本,不拘泥于形式化的戒条,因应时代,与时俱进,发挥安顿身心、净化社会的功能。

现代社会需要积极为善的佛教,我们应该规范出人间化的戒法,视八正道、四摄法、六度万行、饶益有情为真正的戒律。人间化的戒律,一方面固然消极的规范身心,止恶息罪;一方面更应该积极广修善行,广作善事。唯有依循人间佛教,受持菩萨道的戒行,才能让佛光普照,法水长流。

上一篇:参禅须知
下一篇:佛教的家庭观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原文法会圣众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1我们念佛、诵经、放生、供斋或做任何善事,都需要做回向,回向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是完整修法或善事的必要组成部分,修完法或做完善事后不回向,功德白白流失,实在是可..

在色达境内一个叫霍西的地方,于1969年(十六绕迥火鸡年)9月22日(佛陀天降日),格花堪布诞生在一个父母亲家族都辈出大成就者的家中。小时候父母带他到色达洛若寺住持罗珠..

关于汉传法师

汉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汉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汉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汉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