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佛和学佛,究竟有什么区别?


 只要我们真发心,真的接受佛的教导,就一定会认真努力的去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就一定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将佛法落实到生活当中,这才叫真正的信佛、学佛。

Q:

信佛和学佛究竟有什么区别?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在一生之中有机缘听闻到佛法,并且相信佛法的人,并不是很多;能够学习佛法,并依教奉行的人就更为稀少了。

也就是说,信佛的人虽然多,但真正能够学佛的人却很少,那信佛和学佛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1

信佛

就是相信佛,不排斥佛,觉得佛很神圣,很敬重佛。

很多信佛的人,是把佛教当成一种宗教信仰,把佛菩萨当成神灵,他们偶尔去寺院烧香拜佛,只是希望以此求得人天福报,获得佛菩萨的保佑加持,或者把佛当成心灵上的寄托,生活中遇到困难了,跟佛倾诉一下,希望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这类人的信仰,比较肤浅,非常表面化,非常功利化,容易走向迷信。

2

学佛

很多人把学佛当成很玄妙的事,其实并不是那样。

学佛就是向佛学习,依据佛的经典,佛的教导,把佛法运用在工作生活当中,运用在为人处世当中,这就是学佛。

并不是说学佛就必须出家,必须上佛学院才行。只要听闻了佛法,然后能够依教奉行,这就是学佛,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佛。

以前想听闻佛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去寺院才行,现在很方便了,电脑上就可以学,手机上就可以学,只要你想学,学佛的大门随时为你敞开,网上想找哪部经典都有,想学哪个法门也都可以选择。

真的是太方便了,关键是你肯不肯学。

3

只信佛不学佛,不是真信

很多人信佛,只是嘴上说说而已,生活上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经常有人拿电视剧《济公》里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当借口,在他们看来,信仰是一回事,生活又是另一回事,我心中有佛就行了,我不干坏事就行了,该干啥还干啥,两者不相干。

这种人的信佛,不是真信。真信哪有不真干的?嘴上说相信老师,背后却不按老师说的去做,和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叫相信老师吗?这叫欺骗老师。

4

只学佛不信佛,不是真学

有些人学佛呢,他不是想修行,也不是为了寻求解脱,而是把佛法当成一门学问,当成哲学,当成文学来看了,他是拿佛法来做研究的,是为了增长自己的知识,他并不是彻底深信佛法,只是抱着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抱着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心理,在佛法里找点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是这种心理。

还有的人学佛,现在很多人都称佛系,也有的叫小资佛法,就是把佛法当成心灵鸡汤了,只是利用佛法来宽慰一下自己,陶冶一下自己的情操,把佛法当成装点门面、抬高自己学问修养的工具了。

这两种人虽然学佛,嘴里也可能说信佛,但在他们的内心里,还是不相信佛,所以这不叫真学佛。

5

真正学佛,一定信佛

真正学佛,一定信佛;真正信佛,也一定学佛。

如果一个人真的学佛,能够依教奉行,把佛讲的经教落实在生活工作当中,落实在言语心行当中,那问都不用问,他必定信佛,没有信佛的基础是不可能做到的。

如果真正相信佛,相信佛说的一切佛法,那也一定会去努力的落实在生活当中,因为佛把宇宙的事实真相都告诉我们了,利害关系都讲得清清楚楚了,你真相信佛,肯定不敢再干坏事,再不敢犯错误了,肯定要精进修行,真正为了脱生死而学。

6

真学佛和真信佛

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这种信仰非常表面、非常功利。

真正的学佛修行,并不是刻意地追求什么。从广义来讲,修行就是一种生活,而且是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我们可以把学佛说成是玄妙的事情,说学佛是为了成佛,听来非常遥远。但我们要知道,学佛修行也可以是十分平常的事。

平常到什么程度呢?正如古德们所说的那样:饥来吃饭困来眠。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学佛是平常道,像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一样自然。

当我们说到修行的时候,想到的往往只是礼佛、诵经、念佛等等。这些算不算修行?当然是修行。

有些人诵经,每天诵一卷《金刚经》或《地藏经》、《无量寿经》;有些人念佛,每天都要念几千、几万声佛号;还有些人,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做早晚功课。

这固然值得赞叹,但我们诵经的目的是什么?念佛的目的又是什么?是不是读诵的经典或念诵佛号像银行存款一样越积越多,我们的修行工夫也就越来越深?

不是这样的!

诵经也好,念佛也好,主要是为了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

每个人都有很多烦恼和妄想,因此浮躁不安。这些烦恼从哪里来?都是自己东想西想地想出来的!妄想少,烦恼就少;妄想多,烦恼就多。所有从贪、嗔、痴出发的行为,都会形成不善的业力。

所以说,凡夫的起心动念都在造业。当我们产生一念贪心时,内心贪的力量就增强了一分;当我们产生一念嗔心时,内心嗔恨的力量又增强了一分;当我们起一念我慢或嫉妒心时,内心我慢、嫉妒的力量也在随之增强。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念佛时,所念的每一声佛号,就是在我们的生命中种下了善的种子;当我们诵经时,就是在我们的内心中种下了佛法的种子。

所以,我们是想让内心结出慈悲、智慧的果实,还是无明、烦恼的果实呢?

关键在于平时是如何熏修我们的内心。

如果我们不断地贪婪、嗔恨、嫉妒,烦恼就会渐渐形成强大的力量,甚至完全左右我们的身心。

如果我们不断地听闻佛法,如理思维,慈悲、智慧的菩提种子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7

学佛入门以受三皈依为根本

三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受了三皈依,才算是佛教徒。虽研习佛教,若不皈依三宝,仍不为佛教徒。学佛之入门,以受三皈依为根本。

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皈依三宝品》中,如来答弥勒菩萨问:“若欲求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涅槃者,应当皈依佛法僧。”

皈依是何义?皈是皈投、皈向,或回转义。依是依托、依止、或信赖义。皈投三宝,以三宝为依托。凡回转依赖行为,都称皈依,非但佛教之专用。

皈依即救护义。如《大毗婆沙论》三十回说:“救护义是皈依义……诸有皈依佛法僧宝,不破学处,不犯律仪,不违法制,便能救护。彼破学处,毀犯律仪,违越法制、虽皈依三宝而不为救护。”

学佛者,为解脱三途及流转生死痛苦,皈依三宝,仰求救护,就必须以佛为师,以法为药,以僧为友。尊佛、奉法、近僧就能得到救护。

《瑜珈师地论》说:“当知皈依,有四正行: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学佛导航

学佛导航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学佛导航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学佛导航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学佛导航。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