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恰是大仁大慈!


在《庄子·庚桑楚篇》中讲“至仁无亲”,《齐物论》中也讲“大仁不仁”。虽然看起来是“无情”的意思,但是实际上正因为“无情”才以至于“无私”、“无欲”,才能做到真正的一视同仁。

《道德真经》历经千年,已经被各代先贤大德注释过,不但在世人的眼里为修身治国之典范,对于道教徒来讲也是修行必读之真言,其中蕴含的道理包罗万象。仅对于《道德经》中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两句内容给大家讲讲我读完道德经的感悟。

相信大家第一次看到这两句的时候,会跟我一样很诧异,为什么天地、圣人皆以万物或者百姓为刍狗?我们认为祖师以及各位神明都是最慈悲的,如早晚功课经中诸真宝诰结尾时所写“大圣大慈,大悲大愿”。既然神明都是大慈大悲的,为什么“道德经”中却讲“不仁”,不但“不仁”还“以万物为刍狗”,这是令人十分费解的。

实际上这更是一种大慈悲!“刍狗”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其实是指“草扎的狗”作为祭祀用品。在《淮南子·齐俗训》中讲“譬若刍狗土龙之始成,文以青黄,绢以绮绣,缠以朱丝,尸祝袀袨,大夫端冕以送迎之。及其已用之后,则壤土草灾而已,夫有孰贵之?”这便是讲了刍狗的用处,被人们需要的时候便装饰华丽,从“大夫端冕以送迎之”也可以看到其地位之贵,但利用之后却“壤土草灾而已”,如草如土的东西自然不是什么尊贵的东西。但是《道德经》讲的是“天地无情以万物为草芥”吗?答案是否定的。刚开始我们讲“刍狗”是比喻的说法,借“刍狗”用来比喻万物平等,“刍狗”被使用时,就好像万物不论贵贱皆被赋予生命,而待生命消亡时也像“刍狗”一般如草如土,这就是自然之道,如《阴符经》所言“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视万物为平等,所以圣人也不因王侯百姓的地位不同而区别待人。

而文中的“不仁”其实也并非不仁。在《庄子·庚桑楚篇》中讲“至仁无亲”,《齐物论》中也讲“大仁不仁”。虽然看起来是“无情”的意思,但是实际上正因为“无情”才以至于“无私”、“无欲”,才能做到真正的一视同仁,视万物为平等。《孟子·尽心上》讲:“亲亲,仁也”,亲近某物,则有偏爱,则无法做到真正的一视同仁,所以讲“大仁不仁”便是无私无欲无情的状态。早晚功课经中《清静经》讲“大道无情,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情,长养万物。”这里一直强调“无情”的作用,因“无情”才能运行日月,才能生育万物,这便称得上“载道之器”。王弼注曰:“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这句注释也是同样的道理,天地、圣人不用自己的想法、私欲去干涉百姓,万物的生活。虽有掌控生死之力,不控生死,虽有祈福降祸之力,不掌吉凶,这既是大慈悲。也如同世间的君主,若能无私无情,便没有任何偏爱偏袒,从而群臣各尽其用,互不干涉。这也是我所理解的“无为”之含义。

在第四十八章中讲“为学曰益,为道日损。损之或损,以至于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绝学无忧。”,而这句话的意思便是与“不仁”相通相补的。简单阐述一下大意既是“求学的人增长知识便是日有增益,求道的人减少私欲便是日有减损,而损之又损之后就可以到达无为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前两句既是修身之法,不多阐述。而后一句“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便是过程,有为到无为的过程,也是有仁到不仁的过程,更是与道合真的过程。河上公注曰“损之者,损情欲也,又损之者,所以渐去之也,当恬淡如婴儿,无所造为也,情欲断绝,德于道合,则无所不施,无所不为也”。前面我们讲到正因为“无情”才得以载道与道相合,而这里讲,若要至于无为的境界,首先既是“损之又损”。

只有损了情欲、私欲,才能返璞归真,至于无为境界,而我认为这里的无为,与第五章的“不仁”意思是相通的。学道修道之人,日损其私欲逐渐的就会达到无为的状态,河上公注中讲“情欲断绝,德于道合”情欲断绝既是“无情无欲”的状态,河上公认为这种状态是可以合道的,作为修行人来讲,达到这种状态就是“成仙得道,与道合真”的状态。而且注释中讲“所以渐去之也,当恬淡如婴儿”,婴儿是无情无欲的,是没有私心的。我们道教所讲“返璞归真”就是使自己的心性回归到婴儿的状态,这是修行,也是修心。从无欲无私而至于无为的状态,但是无为又无不为,这就好像上面讲的“不仁”一样,因为不仁,所以才能不偏爱,没有私心。用“道以无为而无不为”来表现“不仁以至仁”的特点,我认为这就是老子所主张的核心思想,也就是“道法自然”的特点。

就像第六十章讲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烹小鲜就是要任由它自然成熟,不需要思考如何添加佐料使其更加美味,也不需要思考他人或自身的喜好来改变味道,所以“烹小鲜”是治国之道,也是无为之道。如果施加了个人的私心,就会像第三十八章中言“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圣人若以仁恩治天下,则会适得其反达不到本来的目的。修道也是如此,只需真功实行脚踏实地的去做好本分工作,自然会得到应得的东西,若心中执着于事反而受得连累,以至于走火入魔与道远矣。

在生活中,特别是在工作上,“奖金”是大家都想要的,但是一心只想得到奖金反而受到奖金的困扰。而我们只要认真的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做得好了自然会得到奖励,故而祖师言之“化性”就是这个道理。返璞归真于婴儿便是为道日损,损失了“有为”才能得到无为,损失了所谓的仁慈才能做到不仁。所以用“不仁”之心做“无为”之事,由此也可以用来理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含义了。

所以我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表述虽然很简单,但“不仁”的境界是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并且我认为“不仁”也是贯彻着整本书的核心思想“无为”,只有“无为”境界才能真的的做到“不仁”,才能易如反掌的“烹小鲜”。这里不但阐述了修身治世的道理,也为修行人点出了修真之方法可见非得大智慧才能写得这样的篇章。

《道德经》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被各个时期的先贤研究、注疏,不论东方西方它在各个时代、各个领域中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它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智慧元典,以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儒家思想互为基础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犹如飞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它对于整个华夏文明产生的影响,甚至渗透到每个家庭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

本文作者:邢信闵  腾讯道学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白云仙院

白云仙院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白云仙院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白云仙院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白云仙院。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