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法华经》有没有生起这个疑惑?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论》

大广智不空奉诏译

扶会阿字者。揩实决定观之。

当观圆明净识。

若才见者。则名见真胜义谛。

若常见者。则入菩萨初地。

若转渐增长。则廓周法界。量等虚空。卷舒自在。当俱一切智。

凡修习瑜伽观行人。当须具修三密行。

智者大师把佛的纲要归总为两门,一个是教门,一个是观门,这就是《天台宗纲要》。所以天台宗叫教观总持。

天台宗里面也有密法,因为前面七百多年翻译进来的经典都是杂密部分,没有系统化,也不完整,所以智者大师在这里只列了提纲,没有填内容。不空国师翻译过来的《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论》,里面的重点则在观。

实际上“则名见真胜义谛”,这个“胜义谛”是可了不得的,相当于开悟的,是见诸法实相的。

证悟五相成身义也。所言三密者。一身密者。如结契印召请圣众是也。二语密者。如密诵真言文句了了分明。无谬误也。三意密者。如住瑜伽相应白净月圆观菩提心。

身语意都安住在甚深的佛法中:意安住在菩提心;语是秘密真言,诸佛的密咒;有形象的身也契合于真谛佛法。

一是通达心。二是菩提心。三是金刚心。四是金刚身。五是证无上菩提获金刚坚固身也。然此五相具备方成本尊身也。其圆明则普贤身也。亦是普贤心也。与十方诸佛同之。亦乃三世修行证有前后。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即身成佛是有很缜密的逻辑的,不是空的口号。转凡成圣也是的,我们凡夫的身口意转成佛的身口意了,就获证了金刚坚固身。请问诸佛菩萨有没有?释迦佛陀有没有?文殊菩萨有没有?所以五台山是永远的圣地。

及达悟也无去来今。凡人心如合莲华。佛心如满月。此观若成。十方国土。若净若秽。六道含识。三乘行位。及三世国土成坏。众生业差别。菩萨因地行相。三世诸佛。悉于中现证本尊身。满足普贤一切行愿故。

这里描写的就是《法华经》的佛光照耀,在经文的最后,普贤菩萨才出来。

虽然《法华经》在显宗里是经中之王,但是在这部论里面,这只是因地。有时候就是这样几句话就把法华的所有都概括了,但是如果根器不到的话,再殊胜的法跟我们也没什么关系的,《法华经》里佛陀讲了那么多故事,掰开了嚼烂了,我们都听不懂,也不知道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还有比这个更简洁的,一句话就概括了,还有比一句话更简洁的,就一个梵文字母就总括了。但是我们现在不是求简洁,而是要如是因如是果地去了解佛法的内涵,之后以此为因,具足缘,果报就在后面。

大毗卢遮那经云。如是真实心。故佛所宣说。问前言二乘之人。有法执故。不得成佛。今复令修菩提心三摩地者。云何差别。答二乘之人。有法执故。久久证理。沉空滞寂。限以劫数。然发大心。又乘散善门中。

这也是对《法华经》的一种解释。为什么经文中的阿罗汉还需要那么久才能成佛?“二乘之人,有法执故”,因为二乘之人虽然破了人无我,但是法执还在。所以“久久证理,沉空滞寂”“沉空滞寂”是一个专有名词 ,是小乘的一种修行境界。小乘是谁?就是我们这些凡夫,在什么执着什么,如果我们修得一个小乘果,那肯定执着不放了。

所以“限以劫数”,就是发了大心,这时候“又乘散善门中”,修到一个小善不得了了,又执着于这些散善,碎片化的善。还不如龙女,龙女当下解脱,成佛,这在《法华经》里面就像公案一样。

我们读《法华经》要生起这个疑惑的:这么多阿罗汉,一批一批得佛授记,最后还比不过这个龙女成佛的速度,为什么?因为龙女的师父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教的法就是妙法莲华,而这些声闻众只是《法华经》里被授记的对象,并不是修妙法莲华的人。

这部论就把我们这个疑惑给讲解了。所以这些密乘的法对于显宗的教理来说,就是未尽之意。当我们智慧跟上了,佛会告诉我们答案的。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佛日清凉宝

佛日清凉宝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日清凉宝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日清凉宝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日清凉宝。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