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如何才能受到众人的支持与拥护?(一)


上面是这样做的原因和效果。下面讲具体的方法。
孔子曰:“齐庄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尊贤也;爵其能,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笃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既禀称事,所以来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绥远人也;继绝世,举废邦,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治天下国家有九经焉,其所以行之者一也。


齐庄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齐庄盛服”在《中庸》中作“斋明盛服”。“斋”即斋戒。在古代,不要说是天子诸侯,就是普通人在祭祀之前的三天,都要斋戒沐浴。斋戒有什么要求?就是不能喝酒、不能吃肉,还要夫妻别床,不能同房,这叫斋戒。“明”,当清洁讲,我们经常讲斋戒沐浴,就是要洗头、洗澡,把身体洗得很干净、清洁。

“盛服”,在正式祭祀的时候,都要穿礼服、祭服。因为祭祀行礼有专用的礼服,所以叫盛服。“斋”是指内心,沐浴、盛服是指外在。“斋明盛服”,就是说内外都要恭敬,要做到内敬外庄。内在的斋戒是讲恭敬心,外在的就是明,身体洗得很清洁。盛服,穿上隆重的、专门祭祀的礼服,就很庄严。这是就祭祀而言。

为什么古代的天子诸侯都特别强调祭祀?强调祭祀祖宗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一个人对他的祖先都能够念念不忘,想着定时去祭祀,那么对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敬的道理?所以祭祀祖先培养起一个人深厚的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

祭祀也是一个机会教育的场合。在祭祀的时候,这种盛大的典礼,通过礼乐,把人的心调得庄严、和谐,而且还要宣讲祖宗的德行,讲哪一朝、哪一代有哪一位有德行的人,对国家人民有哪些贡献。作为他的后代子孙,应该继承他的哪些美德,传承他哪些好的作风,让好的家道、家风代代相传,这是祭祀的作用。

这里是用祭礼来做一个例子,告诉人“非礼勿动”。祭祀的时候,无论是主祭者还是陪祭所站的位置,所行的礼,都有一定的规矩,不能乱动。“非礼勿动”,凡是不符合于礼的事情,不仅不能够去做,甚至连起心动念都不可以。

颜子来请教孔夫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回又问:“请问其目。”孔老夫子回答了,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最后就是“非礼勿动”,“动”不是说不符合于礼的事情不要去做,对于颜子这样境界的人来说,“非礼勿动”就是不符合于礼的念头都不能起,要在自己的起心动念处入手。

此地是拿祭礼来做代表,能够这样做,修身就有了基础。推而广之,不但是祭祀如此,任何的言语行为都能够做到内敬外庄。对待一切人都能够如此恭敬,就能够诚意正心,自然就能够修身,治国、平天下也能够做得好。

孝慈则忠。”孝慈,就是说国君自己要做到孝,对父母孝,对百姓慈爱。不仅仅自己做到,率先垂范之后,还要教导百姓做到,“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百姓人人都有孝道,知道知恩报恩、饮水思源,就不会忘恩负义,对他的国君也会生起感恩之心,感恩则图报,所以说孝慈则忠。

国君能够慈爱百姓,做到君仁,那么臣回报你的就是忠。上位者要起到君亲师的作用,不仅仅当他的领导管理他,而且要对他进行教育,教导他做人的道理,还要像父母关爱儿女一样地去关爱他。所以一个领导者能够起到君、亲、师的作用,百姓自然就会对你尽忠,他会竭尽全力地回报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如果把社会里贤德的人、好的榜样树立起来,让大家都去学习,教导那些不能的人,大家都会劝勉为善。这也都是教导季康子从自身做起,不要去要求别人。自己做到了,别人自然会起而效法。

斋庄盛服,非礼不动”是讲诚敬心是修身的基础。做任何事都要有恭敬心,内外真诚,内敬外庄,这样修身才有基础。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尊贤也。”“谗”谗言,《说文解字》中讲,谗是毁谤的意思。小人经常会向在位者进谗言,目的就是陷害某一位贤能的人。小人都是自私自利,他有嫉妒之心,生怕贤德的人受到重用,抢了自己的位置,怕失去自己的官位,所以他想方设法要说贤人的坏话,目的是让国君不要重用他。这种进谗言的人也不简单,他的谗言为什么能够被在位者听得进去?他首先把国君、在位的人恭维一番,取得国君的好感,然后他再毁谤某一个人,国君对他的话就听得进去了,即使是他毁谤别人的话,国君听着也顺耳。

所以韩非子说,一个人能亲君子远小人,事业会发展壮大,国家会治理得好;如果亲小人、远君子,那一定会衰亡,国家一定会混乱。怎样辨别这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韩非子说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可以辨别:凡是奸臣和小人,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他的领导者说什么,他一定跟着赞叹、肯定;如果领导者所厌恶、不喜欢的,他一定跟着毁谤,这就是小人奸臣最大的特点。明白这一点,就要远离奸佞小人。

怎样才能不听小人的谗言?自己必须要明智,不要喜欢听好听的话。《论语》中讲:“巧言令色,鲜矣仁”,自己首先要有知人之明,而要知人首先必须自知,即要有自知之明。譬如有人说你是圣人、大贤人,是大德,你得自己想一想,我真的是圣人了吗?我真的是贤人了吗?我有何德何能配得上人家称我圣人、贤人?

所以自己这一反省,你就知道,那些说你是圣人、贤人、大德的人,其实都是恭维你,赞叹过度了。这样一反省,你就不会为人家给你戴的高帽所迷惑了。“去谗”就是要摒弃谗言,凡是有人来向你进谗言,要把它摒弃不接受。不听他的话,甚至远离这些邪佞之臣。远离就是驱逐他,把他赶走,不让他在身边。

远色”,“色”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两性的男女之色,如果一个人不能够远离女色,对自己的德行亏失就太大了。《尚书》中说:“惟天福善祸淫”,“天道祸淫最速。天道自然的规律都是给善良的人带来福分,而给过分的人、淫乱的人,带来灾祸是最迅速的。如果一个国君沉湎女色不能自拔,就无心于朝政,无心于为人民服务,也无心于治理天下了。

另一种讲法,“色”是“巧言令色”的色。“令色”就是故意表现得很友善,把这种态度做出来,让你觉得他这个人很好。不论是哪一种意思,是女色的色也好,还是巧言令色的色也好,都是想从你这里取得一种好处,对于这样的人要疏远他。这也需要自己是一个明白人,不要贪图“色”,这样才能够远离。不能够“去谗远色”,自己的品德就不能够提升,成圣成贤也就成了一句虚话。自己没有品德,想亲近贤人,也就不可能了,因为志不同、道不合。


贱货而贵德”,“货”财货。一般人不贪财不太可能,因为一般人都把财货看得非常重要。放眼整个社会,哪一个人不把钱财看得非常重要?没有钱的人想方设法地要去发大财;有了钱的人、已经发了大财的人,他还想发展,财愈多愈好。你要劝他,要把钱财看得很轻,“贱”就是轻视,不要看重财货,他一定不会接受。

但是古代的读书人都知道“财钱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为什么古代的读书人把钱财看得那么轻?因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目的都是教人成为君子、成为圣贤。所以“读书志在圣贤”,“读书贵在变化气质”,都是以成圣成贤作为人生的目标,也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明明德”,要把自己本性的明德开发出来。本性之中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财富、无量的相好、无量的德能,你把自己本性的德能开发出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用向外去驰求。

然而现代人,不知道把成圣成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所以也很少有人能同意这个讲法。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无道之人”,都在追求财色名利,追求权力欲望。因为追求财色名利,为自己造成了种种的痛苦,无法脱离,所以在这个苦海之中茫然地追求,每一天朝九晚五,忙忙碌碌,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无非就是为了财色名利这几个字。圣人的教育,就是教人把一般人爱财的心反过来,要学做圣人,因为只有这样才顺乎大道。

如果君主能够不看重钱财,而以道德为贵重,他自己是一位有德之人,他做任何事情都在道上,自然会感召贤人来亲近。贤人都是以道德为重,而不以钱财为重。即使他做生意,他的心也在道上。所以在各行各业都有圣人。他做生意不是专门为了谋取利益,他的心也仍在道上。他对待工人、对待股东、对待合作伙伴,都是按着圣贤的教诲来做,所以他做事情也不会失败。

当然,要做到“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群书治要•说苑》中记载:有一次,淳于髡在齐宣王旁边侍坐,齐宣王说:“先生,您能不能谈论谈论我有什么喜好?”淳于髡说:“古代的君王有四种喜好,而您只喜欢其中的三种。”齐宣王说:“您可以详细地说给我听一听吗?”淳于髡说:“古代的君王喜欢骏马,您也喜欢骏马;古代的君王喜欢美味,您也喜欢美味;古代的君王喜欢美色,您也喜欢美色;但是古代的君王喜欢贤士,大王您唯独不喜欢贤士。”贤士,即贤德的读书人,也就是德才兼备的人。齐宣王说:“国家没有贤士,如果有贤士的话,我也会喜欢他们。”

淳于髡说:“古代有骅骝、骐骥这样的骏马(骅骝、骐骥都是马中的精品),现在没有这样的骏马了,但是您也会从众多的马中去选取,可见大王您确实喜好骏马;古代有豹胎、象胎这样的美味,现在虽然没有这样的美味了,但是您也会从众多的美味中去选取,可见您的确喜好美味;古代有毛嫱、西施这样的美女,现在虽然没有毛嫱、西施,但是您仍然会从众多的美女中去选取,可见大王您也是确实喜欢女色的。如果大王一定要等待尧舜禹汤时代那样的贤士出现才喜欢他们,那么尧舜禹汤时代那样的贤士也不会喜欢大王您了。”齐宣王听完之后默默无语。

可见,他喜欢骏马、美味、美女,那是发自内心的喜好,想方设法地到处去寻找;但是喜欢贤士却不像喜欢骏马、美味和女色那样,没有到天下四处去寻找德才兼备的人为自己所用。所以天下其实并不缺少贤士,德才兼备的贤人很多,只是在位者、领导者没有求取,没有做到“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罢了。






欢迎转发点赞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刘余莉

刘余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刘余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刘余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刘余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