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他吗


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容易对他人的言行看不惯、

生起恶心、发脾气、种种指责,

那么具体应该怎样才能避免

对他人的不友善的评判呢?

首先要自问我们是否了解他人

BUDDHA DHARMA

你可能会说:“我跟这个人生活了十年,肯定非常了解他。”

可是再问一遍:“你真的了解他吗?你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吗?”

你会犹豫:“大概是这样吧。”

再问:“你确定吗?”

......

这就是说,我们的了解只限于共同经验的范畴中,觉得可能了解而已。

迦叶,吾与同吾者方能认定法与补特伽罗,凡夫不可认定法与补特伽罗。否则,会堕落之故。

 ——《宝积经》

意为:迦叶,只有我和与我同等者才能判定人心,凡夫根本不可能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心念和根机。

所以,在对别人下判定前,应先问问自己是否了解他

比如,先问问自己知不知道他的相续中是否有菩提心。

你或许会认为他肯定没有菩提心,其实不一定——因为很多佛菩萨会示现不同的身相去利益众生,所以不能仅靠外表来判定。

如果你说:“因为他的所作所为非常可恶,所以他不具有菩提心。”可你怎么知道在他可恶的行为下,是否有一颗善良的心?

就像我们在不了解的情况下,看到母亲把孩子打得非常惨,就说:“这母亲太狠心了!”可如果了解之后也许会发现,是孩子偷了东西,如果现在不打他,将来会更糟,这时我们又会说母亲打得对。

所以,不确定这个母亲到底在做什么时就不能下结论。同样,我们不能依据菩萨外在的行为判定他的内心,因为我们不可能百分之百了解他的相续。

用净观降低自己的烦恼

BUDDHA DHARMA

清净观就是在看待人、事、物时,尽量看成清净的

并不是要自欺欺人,把本来不好的东西硬看作好的,把本来不清净的人观成清净的,而是要把本来清净的东西观成清净的

比如,一个人的相续中肯定具有和诸佛菩萨、上师无二无别的如来藏,他就是真正的未来佛。

但为什么我们看不到他的如来藏,反而看到他种种颠倒的行为?这是因为我们自己戴了“烦恼的眼镜”,被烦恼的面纱遮住了眼睛。

透过烦恼的眼镜(或面纱)当然看不到事情的真相,也看不到他人本具的如来藏。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摘掉眼镜、面纱,这样才能看清真相;同理,我们要通过修行使自己的烦恼越来越轻,将事物观为清净。

开始是观想,后来慢慢减轻了烦恼就能看到事物的本来相状是本来清净的,也能看到真正的心的自性了。

所以结论是:我们看到外在不清净,并非因为外在真的不清净,而是因为我们被心相续中的烦恼之纱遮住了眼睛。


就像有名的苏东坡和佛印禅师的公案:

有一天两人在斗禅机,苏东坡问佛印说:“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佛印说:“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

苏东坡却想打趣佛印禅师,笑曰:“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听到此话,佛印禅师并未感到不快,只是哈哈大笑。

苏东坡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将这件事告诉了妹妹苏小妹。在妹妹的点拔下,苏东坡这才明白自己败给了佛印禅师。

苏小妹说:“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

苏东坡感到非常惭愧,原来是因为自己的心处于恶劣的状态,所以才会将别人说成是“牛屎”。

由此可见,因为每个人的心不同,所以看到的外在现象也不一样,苏东坡的心处于不清净的状态,所以才说禅师像牛屎;而佛印禅师的心非常清净,所以看到苏东坡就像真正的佛。

所以,具有净观并不是将“不清净的东西”硬观为“清净”;而是摘掉自己的面纱,用净观降低自己的烦恼,从而看到本来清净的佛菩萨之功德

慢慢调整自心

BUDDHA DHARMA

从调伏自心来说:对境究竟是什么样的,对我们来说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观察自心所处的状态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位道友特别傲慢时,自相续其实也处于评判他人的状态。

所以,外境是否真的傲慢还有待观察,可当我们评判别人时却已处于烦恼中了所以这时该调整的是自心而非外境。这是我们首先要知道的调伏自心的重要性。

当我们慢慢开始调整自心时,自然而然就能看到很多众生的优点及菩萨的殊胜功德,这样也就不会轻易对其下判断了;反之,如果我们恒时都在评判别人,不断地分析他人的对错,不但会使自心处于烦恼的状态,还容易对菩萨产生各种不好的心念。

文|整理自

次第花开网站 >资料 >慧灯法师

《入菩萨行论·浅释》 第10课


动动手,把我们【设为星标
不要走散哦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次第花开

次第花开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次第花开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次第花开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次第花开。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