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 | 风动幡动


图文来源 | 网络平台

责任编辑 | 善行、善仁

版权归属 | 原作者所有,侵删


公案,原意指官府用以判断是非的案牍,所谓‘案牍’即指文书而言。禅宗借用它来专门指前辈祖师的言行典范,从中领会禅的意旨。

从广义上说,凡是禅宗祖师的“上堂”或“小参”所表达的看法(话头),均是公案;师资间、弟子间的“机锋”,遗存至今的全部禅师“语录”和“偈颂”,也均是公案。公案既是探寻祖师思想的有用资料,又是判定见地高低的基本准则。

然而公案多晦涩难解,许多佛弟子往往难以参究,故推出禅宗公案系列,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个思考与学习的切入点。


 风动幡动

  公案原文

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


  公案解读

惠能大师得到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后,南下到广东曹溪,隐居于猎人队中。十多年后,思量应弘扬佛法,所以来到广州法性寺。


寺的主持印宗法师正在给僧众讲解《涅槃经》,惠能也在人群中倾听。这时,一阵风吹动寺中高竿上的旗幡,两个僧人便就这一现象争论起来。一僧认为是风在动,没有风动就没有幡动,风是主动施与者。一僧认为是幡在动,没有幡动怎么知道有风,幡是主动接受者。


二僧争论的是施者与受者的关系,均是就物质世界的客观现象而言。在惠能大师看来,这种争论不仅极为肤浅无聊,而且纯属颠倒妄想。因此,惠能大师完全否定“风动”、“幡动”的认识,提出“心动”之说。

“心动”之说把物质现象全部归结于自心,也就是说不存在什么风动幡动的客观现象,所谓风动幡动都是由人自心的意识活动而产生。这使我们想起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同样是强调人自身意识的唯心论。


不过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是一种应该肯定的理性思维,而惠能大师所说的“心动”则是一种应该否定的心念妄想。佛教有“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说法,认为凡所有相,皆属虚妄,因为诸相都是心念妄想执着的产物。


据《坛经》记载,惠能大师说过“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又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世间万象都是人自心的显现和展开。比如风动幡动,不过是人的眼识所作用于色尘的结果,受制于人的自性。


所以对待二僧的争论,惠能大师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在动。点明风幡之动,在于一念妄心。正是这一念妄心,使得二僧能意识到眼睛所见之物为色尘。反过来说,如果二僧能意识到眼睛所见之物为色尘,是一念妄心的产物,便可放弃执着妄想,从而大彻大悟,获得解脱。惠能之说,通俗简洁,而直截根源,使印宗法师和众僧大为惊叹,于是请他登座说法。


这则公案,涉及禅宗的根本世界观,意义重大。而其本身又寓意深奥的哲理于生动形象的对话之中,所以自宋代以后,不仅一再成为禅僧颂古、拈古的典范题材,而且引发文人墨客的大量吟咏。


☟☟☟

欢迎关注中国佛教报道网旗下

觉平台+九华地藏讲堂

欢迎扫码结缘关注

中国佛教报道网视频号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中国佛教报道网

中国佛教报道网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中国佛教报道网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中国佛教报道网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中国佛教报道网。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