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仁波切:治愈你内心的失落感!


学生问:我想问仁波切,在你看来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仁波切答:在佛教中生活的“意义”并不重要。如果你问我生活的“目的”,作为一个佛教徒生活的目的就是不要陷入固执,不痴迷,没有特定的习惯,不偏执,只有这样才能通向自由——涅槃。

 

学生问:如何对治无聊?

仁波切答:实际上,无聊是觉醒的前奏。我们唯一需要的是真的看着无聊的这种戒律。这很难。我采用的是传统的禅修方法,持续进行短时、多次、精准的修持。

  

学生问:我一直很脆弱,经常为一些小事心里纠结,我怎样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

仁波切答:如果你喜欢被表扬,不喜欢被批评,如果你只是想得到,害怕失去,如果你寻求被注意,憎恨被忽视,如果你过分寻找快乐,偏执地害怕,如果你深陷这八种状态,你就会变得脆弱。如果你不会,就将变得强大。

例如:婴儿,在他们成熟前他们真的不在意那么多的表扬和批评,你告诉婴儿你太胖了,但他们不知道胖是什么意思。所以这些话不会打扰到他们,因此我认为超越这八种状态你就会变得强大。

  

学生问: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或迟或早对工作感到困扰,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和志向,但是许多工作未能满足兴趣和志向,以至于为了应付生计不得不长期甚至一辈子耗在工作上。他们该考虑生计呢?还是寻找突破口链接到兴趣和志向?如果一时找不着突破口,如何在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上奋斗?

仁波切答:发愿。发愿有一天他们能做比现在更有意义又如法之事,他们能为自己所愿作些事。

  

学生问:在我们生病非常痛苦时,如何保持快乐心情?

仁波切答: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愿众生所有的痛苦和疾病都转移到你的身上,如此就不会有众生需要受苦。第二种方法:去想所有我必须经历的痛苦和疾病,都是因为我过去的业力使然,希望我所有的恶业都到这个病痛上来,这样才能缩短我的轮回,了结我的恶业。第三种方法:去想所有的苦痛都只是自心的显现,都是虚幻的。

我之所以感受到这些痛苦,是因为我对它们的空性了解不够深入,我的了解只是在理论上。

学生问:我们在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东西是什么?

仁波切答:最重要的是自省。如果可能的话,不要让任何其它东西来影响我们自省的过程--——不要被宗教、甚至不要被佛教来影响。

比如说当我们生气的时候,不要去想为什么我在生气,不要这样想。只要看着那个愤怒,看它如何增长,如何影响我们,影响我们的喉咙、舌头、让我们口干,就看看它怎么影响我。不要自我批判,说:噢!我不应该生气,不要被这些影响。这是我们不可或缺的。

  

学生问:生活中,面对一些很小的事情,情绪会没有任何征兆的突然爆发,因生气而造业,此时的业具足四力。每次都会念修金刚萨埵忏悔罪业,但这样的习气如何才能够从根本上对治?

仁波切答:要对治习气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这需要一段时间。要有耐心。就好像戒烟一样。所以每一次你能处理你的情绪时,就算只有一点点,也同样算数。

  

学生问:我要怎样处理自己无法满足别人对我的预期时的罪恶感?

仁波切答:在我们到达一地菩萨之前,我们都不可能满足别人对我们的预期。即使你已经是一地菩萨,你也还是无法完全满足别人。所以最好把你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发愿,升起善念,与发菩提心上。

因为即使有时我们真的能做到为别人做些什么,它还是会在我们心理升起某种傲慢,而这也不必然是好的。

  

学生问: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我觉得修行和工作、生活会有冲突?

仁波切答:冲突或挣扎可能来自于我们已经把精神的生活与物质上的生活分离了,却又想要把它拼在一起,想要两者都有。而这是人类的习惯,例如佛教徒的家里有个佛堂,还有个储藏室,两者是分开的,在某个程度上这是必要的。

然而,如果分离得过度,不能把储藏室转化成佛堂的话,那就会有这种冲突或挣扎。我们怎么把储藏室或者车库变成佛堂呢?佛陀自己讲的非常清楚。他说:只要有虔敬心,我就在那里。

佛从来没说,我只待在佛堂里。所以只要我们有虔敬心,只要我们有慈爱、悲心、祥和时,无论我们身处何处,那就是我们的佛堂,那就是我们的精神空间或时刻。

可以这样讲,即使只有一刹那的仁慈,那就是一个神圣的时刻;即使那一刹那很短,在这短短的时刻,这个人就是个神圣的人。像这种慈爱或大悲的状态,不是每天随时都有的,因为我们非常分心散乱,有很多引诱我们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有纪律,一步一步的,让自己有这种高尚的情怀或念头,也许开始时一个两个,然后慢慢增加。

  

学生问:我给自己设定了成功的目标,当我非常努力地达到后却还有失落感?为什么?

仁波切答:这又要回到庄子。我认为人们都该读读他的书,就会找到答案。在我看来整个经济和世界的现行秩序只是错觉。这不是在谈佛教。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之所以觉得这些是现实是因为我们都太努力,但就像你的问题一样,没有人真正有成就。

我常在印度的大街上看到乞讨的人,他们不在乎是否能讨到西红柿或土豆,他们无忧无虑,讨到什么就吃什么。这都是相对的。变得成功、过上舒适的生活固然很重要,但弄明白成功和舒适的意义同样重要,对人们的生活会有帮助。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

=== 随喜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藏传佛教Buddhism

藏传佛教Buddhism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藏传佛教Buddhism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藏传佛教Buddhism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藏传佛教Buddhism。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