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二浅释(3)


  佛法亦复如是,佛以权巧方便法,先教人修四谛而证得圣果,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如是之人修十二因缘,证到缘觉的果位后,佛慈悲演说种种譬喻因缘,以方便义,令他们回小向大,行诸菩萨六度行门。佛明白一般众生的心理,故先教他们修小乘法。等到他们已修证得阿罗汉果,才开权显实,而进一步教他们修菩萨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由小向大。


  “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如来二字,是实智之义。从真如实相中而得成佛,故名如来。“方便”,权智也。由于方便善巧,故能以种种因缘譬喻广演言教。知见波罗蜜”。即能权实并用,事理圆融。彻法源底,了法本空,名佛知见。到于彼岸,名波罗蜜。“皆已具足”。解行皆已具备满足,权实悉究竟。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有数量,性本空寂,故无挂碍。所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力无所畏”。即是如来的十种力量及四无所畏。“定”也是三昧。“禅”是梵语,具足为“禅那”,译作“思惟修”,又叫“静虑”。妄念若能歇止即有定力。然而修定非止于结跏趺坐,无论搬柴运水,迎宾待客,在寻常日用中,皆能修定力。

  一如永明寿禅师,他每天日课称念十万声“南无阿弥陀佛”。他是不是除了念佛外什么都不做?非也。他是一面工作、一面念佛,整个生活都在念佛三昧中。所以他每念一句佛号,就有一尊佛从他口内现出来。但是这种瑞相,唯有开了五眼的人才能看见,非一般凡夫肉眼所能见。永明寿禅师因此而被人看作是阿弥陀佛之化身。所以,无论我们做什么事,若能保持坚诚恒实之心,都能得此定力境界。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舍利弗,佛以种种智广分别说。所说称机名“巧”,法义非一故名“诸”,言词柔和细软,故能利乐一切诸众生。“巧说诸法”。对于种种法,善能分别而巧说诸法实相。“法”是方法,若能善巧说法,令对方欢喜信受,此为巧说诸法,否则就是笨说。

  六祖大师虽目不识丁,却能善说诸法。某次,有两位僧人竟然为了一面幡在飘动争执起来!甲说:“我说这是风动”乙却说:“你错了,应该是幡动”...。两人争论不休,都不肯认输,幸好六祖大师刚巧在场,即为他们释疑解说:“此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也你心里觉得动,它就动;若心能不动,一切也就不动了!这也是巧说诸法。人若懂得修道,做什么皆是修道,皆在定中。

  六祖惠能大师是怎样开悟呢?大师未出家时以砍柴为业,生活虽然清苦,大师仍不忘孝事老母,晨昏定省,冬温夏凉,唯恭唯谨。后来,大师到了五祖的道场,被五祖指定做舂米的工作。大师日舂米夜舂米从未歇息,既无打坐亦无闲暇研究经典,更是没有念过一句咒语,但是他竟然开悟了!这是什么原因?原来他无论做什么,都能专一其心,清净妄念。楞严经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亦即禅定解脱三昧。是以若能悟得其中意,尽在日用寻常中深可体会。

  “巧说诸法上,言词柔软”。佛所说的法绝不是咄咄逼人,而是善能愉悦众生心。佛又再说一声,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前所未有的微妙法,我已完全成就尽证。


  卷一 方便品第二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止,即停止不说了。佛陀为什么不愿再说下去?因为此经微妙深奥,非一般人所能了解,说出来恐怕引起众生,生出疑谤心而造诸恶业,故佛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此第一希有难信之法。第一义法即不二法门,故称第一。不二法门者,即无二无三,是绝对待,独一无二。“希有”,从所未闻,故云希有。“难解”,理深法妙,意趣甚深,所以甚为难解。此希有、难见难可信之法,唯有诸佛与释迦牟尼佛方能穷究尽底,明了诸法实相是无相,而无所不相。

  《转载声明》:本平台赞成并遵循微信公众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各项举措。平台部分推送文章可能因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而未能事先与原作者联系取得授权,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经核实后,我们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谢谢!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宁玛大圆满传承

宁玛大圆满传承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宁玛大圆满传承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宁玛大圆满传承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宁玛大圆满传承。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