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物纳垢


我的一位朋友偶遇一位禅师。

他真诚地向禅师请教问题:

我在原来的部门干了很多年,对这个部门有了感情,工作成绩也不错,可是我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后来上级会把我调到另外一个地方?

禅师指着身边的一个石墩问:

这石墩上面干净吗?

我的朋友说:

一尘不染,可以放心地坐!

禅师又指着石墩周围的地面问:

这地面干净吗?

朋友说:

清洁养眼,一定是打扫的人下了工夫!

听完这句话,禅师淡淡一笑,

用力地挪开了石墩,之后转过身。

朋友一眼看到,石墩下面的地面上附着了一些脏物,照此推断,石墩的底部也干净不了多少。

禅师问:

这石墩下面干净吗?

朋友说:

没想到会这么脏!

禅师问:

知道石墩下面为什么这么脏吗?

朋友说:

不清楚。

禅师笑笑说:

静物有定势,易于积聚和藏污纳垢。如果时常挪动和清理,就能保持净美,不致如此了。

朋友听完,如梦初醒,说:

谢谢您的告诫,我明白了!

读而思

这个故事看似简单,

细细品读,却内涵颇深。

表面上是讲人员需要经常调动的故事,

但其实还可以有另一层含义。

静物有定势,所以易积聚和藏污纳垢,

但如果能时常挪动和清理,就能保持净美了。

《吕氏春秋》语:「流水不腐,户枢不蝼。也是这个意思。

常流的水不发臭,常转的门轴不遭虫蛀。

而这里说的「定势」,则是心理学用语,

就是我们常说的定向趋势、思维定势,

也称「惯性思维」 ,也就是「习性」了。

禅师以石墩做比喻,我们需思考:

物体不经常挪动,尚且会藏污纳垢,

那么,我们的心又当如何呢?

不可否认,我们的心,

往往也是最容易藏污纳垢的重灾区。

我们的心,也需要时常挪动和清理。

好比物体要挪动,人员要调动,身体要运动。

话虽如此,但,

做起来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心,要怎么去挪动和清理呢?

南宋理学家朱熹有首诗叫《观书有感》,

诗中就有答案,

诗曰: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意思是: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如此清澈呢?

那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我们的心,也好比这一滩水,

若想保持内心的清澈,需要有源头,

有来处,也要有去处,有进口,也要有出口,从而形成流动的状态。

而流动清理我们的心的那个源头,

我想,应该就是另一颗心。

我们常说心心相印,以心传心。

因为心,只能由另一颗心来影响。

我们需自问:

我们找到身边可以引领我们的那颗心了吗?

我们身边有这种榜样吗?

我说的榜样,并不是指物质财富的榜样,

而是人格、品德、修养的榜样。

因为身体需要物质财富,心却不需要这些。

现在很多人,都好像是美猴王,

个个都会耳听八方,眼观六路,

金箍棒不离手,七十二变是标配,

有水帘洞可回,也有筋斗云可乘,

身边既有猴子猴孙,上面还有各种大仙。

但唯独少了唐玄奘,给我们念上紧箍咒,

如此一来,

我们即便可以踏碎凌霄宝殿,

却翻不过五行山。

我们即便可以成为齐天大圣,

但永远成不了斗战胜佛。

就像《悟空》这首歌的歌词那样:

叫一声佛祖,从此回头无岸,

跪一人为师,从此生死无关,

不然

我要这铁棒有何用?

我有这变化又如何?

还是不安,还是氐惆。

金箍当头,欲说还休。

看完这个故事

您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请留下您的感想

谢谢

图文摘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素来有源】编辑整理

微信号:slyy0303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素来有源

素来有源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素来有源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素来有源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素来有源。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