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者不遂,灾及于亲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九十句: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

出自《群书治要》卷七《礼记》。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指用父母生下来的身体去做事,怎么能够不慎重、不恭敬?


居处不庄,非孝也。”生活起居不庄重是不孝。因为生活起居不庄重,生活没有规律,环境保持得不清洁,对自己的健康有影响。“身有伤,贻亲忧”,自己身体得病,有损伤,会使父母忧虑。“居处不庄”,言行越矩是不孝。不恰当的言行会遭到他认的非议,这会使父母感到羞愧。即“德有伤,贻亲羞”。譬如我们看现在的孩子,刚刚上小学就在谈恋爱,交男女朋友,年纪轻轻给自己的身体、自己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损害。但是自己年幼无知,也让父母担心。经常下网吧打游戏、去赌博,也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都会让父母担忧。

如果我们做出了一些不如礼的行为,让别人说我们没有教养,这也会辱没父母。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最怕的就是别人说我们没教养,因为这句话不仅是说到了自己,而且还说到了自己的父母,让父母跟着蒙羞,所以“居处不庄”就不是孝了。

事君不忠,非孝也。”事奉君主、领导不尽心是孝道了。古人将忠解释为“尽己之谓也”。即竭尽全力地把领导交给自己的工作负责尽职地做好,这就是尽到了忠心。如果子女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最后东窗事发、锒铛入狱。一方面不能再照顾父母,另一方面也会让父母蒙羞,这便是灾及父母。。

莅官不敬,非孝也。”做官没有恭敬心,对自己的事业不恭敬、不尽心尽力,这也不是孝道。一些刚刚毕业的年轻人,非常任性,经常“解雇”领导或老板,不珍惜工作的机会,最后沦为啃老族。这也会让父母担忧,是不孝的表现。

中国古人看这个人可不可以用、可不可以信任,首先看他是不是一个孝子,所以古人选官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举孝廉”。选拔官员有两个重要的标准:第一,看这个人是不是孝敬父母;第二,看他有没有贪心、够不够廉洁。一个人孝敬父母,他就会知恩报恩、饮水思源,不会做出忘恩负义之事。而一个人能够廉洁,就没有贪心,不会贪赃枉法、以权谋私,这是选择官员两个最重要的标准。

朋友不信,非孝也。”朋友之间相处最重要的是信”,“信”由“人”与“言”组成,说明人言为信。孔老夫子也说,“信”这个字对一个人太重要了。如果一个人说话不讲信用、做事不讲信用,别人就没有办法信任你。“信”这个字,就像车子最关键的环节,发动机一样。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在这个社会上将寸步难行。朋友之间相处,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是指和我们地位平等的人,如果不讲求信义的话,遭到他人的非议,也会伤害到父母。

战陈无勇,非孝也。”作战不勇敢,会殃及到整个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利益,那也会让父母蒙羞。

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这五者做不好,都会给父母带来灾害,损及父母的名声,因此,孝子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小心谨慎,做到面面俱到。


《群书治要·昌言》记载:人之事亲也,不去乎父母之侧,不倦乎劳辱之事,唯父母之所言也,唯父母之所欲也。”人们侍奉双亲,要不离开父母身边,不因为劳累困辱而倦怠,听从父母的话,满足父母的期望。

于其体之不安,则不能寝;于其飡之不饱,则不能食。孜孜为此,以没其身,恶有为此人父母而憎之者也。”意思是孝子看到父母身体不安,就睡不着觉;看到父母饮食不佳,自己也难以下咽。终生都孜孜不倦地这样做,就不会遭到父母的厌恶。

同理,“人之事君也,言无小大,无愆也;事无劳逸,无所避也。”事奉君主、领导,如果不出现过失,就不会得罪领导、父母。而且在工作中避免拈轻怕重,认真完成所有任务。

其见识知也,则不恃恩宠而加敬;其见遗忘也,则不怀怨恨而加勤。”臣子事奉君主,如果获得君主的伤势,不能恃宠而骄,反而更加地敬业;如果怀才不遇,也不要心怀怨恨,反而更加勤勉。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无论处于安危或险易的状态,都不改变他的志向和诚心。“孜孜为此,以没其身,恶有为此人君长而憎之者也。”这样孜孜不倦地保持终生,就不会遭到君主的憎恶。

人之交士也,仁爱笃恕,谦逊敬让,忠诚发乎内,信效着乎外,流言无所受,爱憎无所偏,幽闲攻人之短,会友述人之长。”人与人交往,应该做到仁爱、宽恕、谦逊、礼让,忠诚是发自于内心,信用显扬于外,不听信流言蜚语,爱憎没有偏私。不是因为我喜欢这个人,就对他好一些;不喜欢那个人,就对他厌恶在私下的时候,严谨地防止去责备别人。和朋友相聚的时候,多说别人的长处。

有负我者,我又加厚焉;有疑我者,我又加信焉。患难必相及,行潜德而不有,立潜功而不名。孜孜为此,以没其身,恶有与此人交而憎之者也。”有辜负我的人,我对他更加宽厚;有怀疑我的人,我对他更加真诚、更加信任。别人有祸患灾难,一定要去帮助,暗中施恩于人而不图回报,暗中立功而不求为人所知。像这样这样孜孜不倦地保持终生,与人交往就不会被憎恶。

故事亲而不为亲所知,是孝未至者也;事君而不为君所知,是忠未至者也;与人交而不为人所知,是信义未至者也。”侍奉父母,如果不为父母理解、认可,那么一定是孝行尚未做到至善圆满;事奉君主、领导,如果不被领导所认可,一定是忠诚、忠贞没有尽到极致;与人交往而不被人理解、认可,那也是信义没有达到极致。


当然,行孝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有时违背父母也同样是孝。
父母怨咎人,不以正己,审其不然,可违而不报也。”如果父母埋怨怪罪别人,而不知道反求诸己、端正自己,做儿女的就可以违背父母之命,而不去报复别人。“父母欲与人以官位爵禄,而才实不可,可违而不从也。”如果父母要给无才无德之人官位爵禄,也可以违背父母之命。

父母欲为奢泰侈靡,以适心快意,可违而不许也。”如果父母追求奢侈靡费的生活,还可以违背父母之命不予答应。“父母不好学问,疾子孙之为之,可违而学也。”如果父母不喜好圣贤教诲,并且还反对子孙求学,这种情况,就可以违背父母的意愿而去学习。否则,还会陷父母于不义。

父母不好善士,恶子孙交之,可违而友也。”如果父母不喜欢贤良之士,反对子孙和这些贤德之士交往,也就可以违背父母之命,与这些人交朋友。“士友有患故,待己而济,父母不欲其行,可违而往也。”如果朋友遇到了困难,需要自己去帮助他们,但是遭到父母反,也可以违背父母之命前去帮助。

故不可违而违,非孝也;可违而不违,亦非孝也。”不应该违背的你却违背了,这是不孝;应该违背的,却没有违背,也不是孝。凭什么标准来判断?后面给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好不违,非孝也;好违,亦非孝也。其得义而已也。”一味地讲不违背父母,这是不孝。因为如果父母做不义之事,你也不违背父母,那就是成就父母去做恶事,这也是不孝了。一味地喜欢违背父母之命,也是不孝,父母说你是对的、是符合义的,但是你仍然违背父母,这也是不孝。最后这一句话是关键,“其得义而已也”,主要就看你所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道义。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刘余莉

刘余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刘余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刘余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刘余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