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浅释(53)


  “又见菩萨,头目身体”。这一些菩萨不但能舍内财及外财,甚至头、目及整个身体皆欣乐施与。这是无畏施,他以身心性命布施予人,为求无上道,故能了生脱死。若人悭贪不舍,亦不行布施,则永远不能了生死。而此布施必须是乐意之施舍,全无一丝毫斗争之意。有些却不是以真心作布施,若见人出一万块钱时,他就要出两万块作布施,若人亦出两万,他就非出三万不可,一定要让别人输了才甘心,这是不如法之布施,亦全无诚心行善。这一段是讲六度中之布施度。

  文殊师利(妙德)菩萨,我又见诸王,“往诣佛所”。也到佛处。“问无上道”。向诸佛请问无上道。佛即开示苦空无常无我、四念处等之道理。有一首《西江月》,相传是庄子作的,所说的也是苦空无常无我之道理。词云:“富贵五更春梦,功名一月浮云,眼前骨肉已非真,恩爱反成仇恨。莫把金枷套颈,休将玉锁缠身,清心寡欲脱红尘,快乐风光本分”。诸王一听此四念处之说,“便舍乐土”。毫不犹豫的舍掉享受五欲乐之土。把宫殿臣妾都舍弃而“剃除须发”。“而被法服”。穿上出家禀具之三法衣,袈裟。这段文是指六度中之戒度。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这一段喻为忍辱波罗蜜。一位比丘独自住在山洞内,难免会遇恶人之打骂,或毒蛇猛兽侵害,但他都愿忍受而不生恐惧心,此即生忍。自节守志即苦行忍。诵经求佛是第一义忍,是以若人能诵持佛经,其功德是不可思议。我在南华寺时,曾有一个由六位比丘所主持之金刚法会,报名捐款之参加者极为踊跃,人数直达一万。一些护法居士们因家务、事业所缠而未能参与,唯有以财施作为拥护道场。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这是第四度之精进波罗蜜。此为废寝忘食而求佛道之精进表现。他到深山“思惟佛道”。正念思惟佛所行处,即观照禅。

又见离欲  常处空闲

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

又见菩萨  安禅合掌

以千万偈  赞诸法王

  弥勒菩萨又说:我又见到离欲之人,不贪财、色、名、食、睡之修行者。住于“空闲”。即是在郊外,日夜修禅,毫无间断。若人要真正修道,就必须努力。应天天修习禅定,而不能有一日乃至一时之休息。若躲懒偷安,好逸恶劳,则永远不会有成果,是故每日亦要在百忙中抽空修禅。

  修禅可得五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及神足通,但却未能得漏尽通。唯有四果罗汉及菩萨位以上才会有此神通。除修禅定外,若能专心修念佛法门或念经持咒,亦能得五神通。如智者大师,他是因为诵持《法华经》而开悟。当他诵至《药王菩萨本事品》“焚身供佛,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的经文时,就入了法华一旋三昧之最高境界。在定中看见灵山法会,俨然未散,见到释迦牟尼佛仍然在说法。所以持诵经典亦能开悟,但要专心致志,而非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若人在念佛时还在盘算着怎样去赚钱,必定不能开悟,因为这是在念钱而非念佛。

  又见菩萨,安住禅定,并端心合掌,以千万首偈来赞叹十方佛。


复见菩萨  智深志固

能问诸佛  闻悉受持

又见佛子  定慧具足

以无量喻  为众讲法

欣乐说法  化诸菩萨

破魔兵众  而击法鼓

又见菩萨  寂然宴默

天龙恭敬  不以为喜

又见菩萨  处林放光

济地狱苦  令入佛道

又见佛子  未尝睡眠

经行林中  勤求佛道

又见具戒  威仪无缺

净如宝珠  以求佛道

  又见一些菩萨,有深远之智慧及坚固之志气。“能问诸佛”。善于问法。“闻悉受持”。听法即能依教奉行。又见佛子,定慧具足”。定以摄教,慧以破昏;定慧等持,名为具足。此菩萨能善巧方便的以无量事作为比喻而为众生说法。“破庵兵众”。彼等假名为佛子,但非行正道,反而以盲引盲者是名魔兵。故以正法眼破除群邪,名破魔也。这一段是般若度。


  《转载声明》:本平台赞成并遵循微信公众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各项举措。平台部分推送文章可能因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而未能事先与原作者联系取得授权,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经核实后,我们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谢谢!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宁玛大圆满传承

宁玛大圆满传承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宁玛大圆满传承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宁玛大圆满传承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宁玛大圆满传承。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