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回归到本来的朴实,那就是“道”
















公众号后台回复问道南师

获得今天与你有缘的一段南师嘉言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说真正的大丈夫,走实在的路子,只有修道。道是什么?无为。依照佛家来讲,就是“万缘放下”,大丈夫不走微末的路子,要走实在的路子。“道”就是把所有的知识,一切统统丢开了,聪明智慧都丢掉,回归到朴实无华。“去彼取此”,去掉那些外表的华丽知识,找回自己生命本来的朴实。老子的榜样是什么呢?就是“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回归到在妈妈怀抱时期那个状态,什么都不知道。你骂他时是笑笑,那多好啊!骂与赞扬都差不多,没有分别。牛奶与剩菜混在一起,他也不分别,那都是“朴”,回到那个朴实的身心。

讲到朴实无华,那是最为重要的,不管是心理、生理,或者是行为上,都要修养到“朴实”。不加妄念是基本的修养。人性本来就很朴实,所以不朴实的人,是被后天环境污染的结果。能够把这些污染去掉,回归到本来的朴实,那就是“道”。

因此,老子的结论是:“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朴”是一块原始的木头,没有经过雕凿,没有经过人的加工;人性也是这样,原始的社会也是这样。我们上古的祖宗们,就生长在“道”的世界,所以不需要修道,因为个个有道。那个时候也不需要有宗教,因为个个都在道中。

人类社会,在精神文明上讲,越到后来越是退化;在物质文明上讲,后来则是天天有进步。我常说,大家讲进步,要划一个界限,就物质文明而言,后来的社会的确是有进步的;但是道德的文明,不但没有进步,而且是在退化中。所以,在东方文化史上,认为人文文化是退步的。

“朴实无华”散解了以后,就变成物质文明的兴起,“朴散则为器”,这个“器”不是指物质。孔子在《易经》上也说明这个道理,人类原始的本来就是“道”,不需要有道德仁义这些名称。到了人类社会越向前发展,精神文明就逐渐退化,物质文明就越发达起来。

可是,江水东流去不回,世事是没有办法复古的。如果希望人类思想、精神文明复古,则是错误的。既然不能够复古,那么,人类是否要永远的坏下去呢?不会的,因为“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当一直前进到极点后,就会又回转到了本位,“道则返也”。等于一个人吃东西,给他吃饱了以后,他什么都不想吃了。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圣人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创建了一种政治制度,如《礼记》所记的周礼,保持了上古道德的政治制度。但是,真正讲原始道德的上古社会,则是《礼运•大同篇》的思想,那是真正一个伟大的制度,那个制度是没有制度,没有法律,也没有道德的。但人人都自然守法,并不要法律来约束;人人都不必讲道德,自然合于道德的标准。所以,“道法自然”,那个社会,本身就是道德,这就是所谓“大制不割”。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朴”字,老子有他自己的注解。后世研究《老子》的,加了很多注解,其实都是画蛇添足;《老子》本书的注解,以后再慢慢说。这个“朴”字,代表道的原始运用,最初的运用,最细微的运用;这个“朴”看起来很小,但天下没有人可降服它的,“臣”字则是降服的意思。

《老子》许多文字与禅宗的话头一样,要从许多角度去看,要多方面去体会,自有很多的领悟。它另一个意义,等于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处事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千万不能说我只想做大事,小事就一概不管;假如小事都做不好,还能做大事吗?连一锅稀饭都煮不好,却说要救天下国家,那不是吹大牛吗?

现在的年轻人常常落入一种幻想,光想做大事,但又不脚踏实地地去干。尤其是搞哲学、佛学的青年人,一开始就要度众生。我常对他们说,先把自己度好了再说吧!只怕你不成佛,不怕没有众生度“朴”是个小点,不要轻视这个小点,因为它的关系非常的大。要做一件大事业,如果小的地方不注意,可能就危及大局了。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如果真懂得“朴”的应用,才能做一个帝王,或做一个领袖;以现代观念而言,一个家庭中有一大堆子孙,你在家就是领袖,也是个侯王。你这个侯王就要懂得“守朴”,最基本的一点朴实无华要守得住。能抓得住基本那一点原始的运用,“万物将自宾”,宾者客也,那万物就由你做主,都向你这归依而来了。


——《老子他说》东方出版社









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

东方出版社“南怀瑾东方读书会”微信群,

我们一起问道南师365天。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南怀瑾东方讲堂

南怀瑾东方讲堂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南怀瑾东方讲堂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南怀瑾东方讲堂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南怀瑾东方讲堂。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