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是没有敌人的丨爱的六字真言 25


连载24

◆ ◆ ◆ ◆

善时祈愿

(利生遍空·观音菩萨修持法门)

第十七世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 教授

◆ ◆ ◆ ◆

三、前行:皈依发心

讲到观音菩萨的修持仪轨,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呢?要知道总摄的大纲。首先是前行的皈依发心,正行的观修本尊、持诵咒语,还有结行的转为道用、回向功德与宣说功德利益;共有六个方面来修持。

首先是皈依跟发心。大家应该对皈依发心都很清楚了,甚至也能解释给我听。但是,由于这是第一个次第,因此还是要作说明。

日常生活中,我们虽然没有用到皈依、发心这些词,但事实上无论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皈依与发心。皈依与发心的意义是什么呢?例如当我们做一件事情时,首先我们要对这件事有信心,或者对于指导者有信心,由于具备了信心,很自然地工作就更有力量,遇到任何阻碍也影响不到我们,更有力量当下面对、超越各种困难。所以皈依也一样,如果我们对指导者(佛)、他所提出的方案(法)与一起工作的伙伴(僧),这些的确值得我们信任与有保证的对象具备信心的话,那么自己在这个计划或工作上,会更有力量。

接下来谈发心。如果要成就大事业,或者说要建立广大的名声,首先要看我们开始的心愿与计划是否完善与广大而定。然而也有些例外,可能一开始只是小计划,但运气好,最后成办了大事。但是做事不能只是等待运气,完善的计划和准备才是重要的。因此,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整个计划的完善,与发心、动机的广大来决定,由于这些差别,才有可能成就大事。所以我们知道重点在于根本的发心。

就像刚才的比喻一样,皈依是很重要的,尤其我们都是修持佛法的人,更要对法有信心。如何才能生起信心呢?首先要对说法者有认识。过去无量的诸佛开示过佛法,但是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时劫的教主,因此更为重要。

谈到佛,有时我们很难马上生起什么感觉,但是,释迦牟尼佛不一样,从历史上来看,他降生到人世间,和我们吃着相同的食物,有着同样的行为举止,和我们是很亲近的,他也是地球上的一分子。从这个角度来思考:释迦牟尼佛真的曾经和我们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因此就能够对他生起信心,然后再渐渐扩大,联想到一切诸佛。

 佛陀的智慧与大悲 

接下来要谈的是:释迦牟尼佛能够成为我们皈依的对象之合理原因为何,其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两个:智慧与大悲。

一位指引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首先众生最主要的问题是无知,对事情的不了解,因此遇到很多困难,为了消除无知而造成的痛苦,我们需要依靠一位智者,来消除无知的苦。

为了消除无知,就要具备智慧。而这种智慧,是指要知道一切的智慧吗?这一点我们要好好思考。

有时候,我们对于所谓“遍知”的智慧可能很难马上理解,但是,无论我们如何定义遍知智慧的意思,主要来讲,“遍知者”是指知道一切可以利益、帮助众生方法的人。

虽然说是遍知一切,但最主要的是指遍知“对于我们有用的部分”,这是什么意思呢?例如一位医生,他可能具备了能够治疗百病的知识,但是对于治疗一位感冒患者来说,并不需要用到医生所有的治疗方法,只需要给感冒药就可以了。如同这个比喻,佛陀的遍知智慧,可能并不是仅指知道世界有多大,昆虫数量有多少的知识而已,这种智能其实对我们的帮助不大。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其实就是利益一切众生方法的智慧。所以遍知的智慧可以有这两种解释。

佛陀是指遍知一切的人。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是很好的;但若无法接受,也不用刻意迫使自己一定要相信遍知。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我们要相信的是,佛陀知道所有帮助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并且能够正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因果的道理;能够相信这一点——佛陀遍知帮助众生的一切法门——这就足够了。

那么,佛陀遍知的功德是如何产生的呢?他是花了很长时间,透过经验的累积而得到的,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每一个众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各自的经验感受也是独立的,佛陀是透过多次、长时间经验各道(六道),了解各道的情况,才得证本智的心,这被称为大智。

仅仅是具有一个聪明的头脑,就能够成为我们的皈依处吗?这是不行的,也没有用的。我曾经到印度多所西藏学校去参观,学生都对西方的科学很有兴趣。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很多有学问的西方科学家开始对佛法有兴趣,反倒是西藏人因为崇拜科学,慢慢对佛法没有兴趣了。无论如何,这些孩子们心中认为,佛陀就像科学家一样,很聪明、很有学问;但是他们失去了那份与佛陀亲近的感觉。

为什么他们会对佛陀有疏远的感觉呢?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佛陀还具备了大悲心的功德。佛陀对于一个人的悲心与对一切众生的悲心完全没有差别。因此,光是具备智慧的一个人,能否成为我们的皈依处,这是存疑的,为什么呢?因为若是没有具备一念利益众生的心,没有一念悲心的话,聪明才智也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对不对?所以,一个能够帮助我们的人,首先他要具备大智慧,而且具有大悲心, 一种完全付出的大悲心,我们若能依靠到这样的人,才会有帮助,才能真正得到利益。这不是口头上的理解,而是真正得到受益。所以真正值得我们皈依的,是指那无分别、平等慈悲对待一切众生,永远为了利益众生而不断开展的大悲心。

 慈悲没有敌人 

虽然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示现涅槃,但是佛陀大悲的力量,到现在我们还感受得到,也就是佛陀对他人、对众生的大悲心,现在还感受得到。这不是过去的一段历史而已,现在都还能感受。

这里我说一个故事,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名叫提婆达多的人很忌妒佛陀,总想着要跟佛陀竞争比较,有一次,也不知什么原因,他吃了一种药,但因消化不良而生病了,佛陀听说他生病后,说道:“在我心目中,我平等看待提婆达多与我的儿子罗睺罗。我不会因为罗睺罗是我的儿子而贪爱,也不会因提婆达多是我的对手而嗔恨。如果我说的是真实语的话,提婆达多马上就会康复。”佛陀一说完,提婆达多的病就好了。有的人可能认为这是神通的示现,但我认为不是,而是因为“慈悲是没有敌人的”,无论是在亲人或敌人的身上,慈悲的力量马上就能展现效用,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众生都具有慈悲的因与光芒。由于有这共同的基础,众生都是息息相关的。

如果说佛陀现在就在菩提迦耶的话,很多人一定能够切身感受到佛陀的大悲,在佛陀圆寂的两千五百年后,佛陀的大悲、关爱之心依旧不减。

未  完  待  续

著者:第十五世噶玛巴卡恰多杰

           第十七世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

           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

译者:妙融法师 堪布罗卓丹杰 金吉祥女

往期链接

“我的家传法宝,观音法门”丨爱的六字真言 24

真实的慈悲大力是他人给予我们的丨爱的六字真言 23

为什么金刚手菩萨是深蓝色的,而观音菩萨是白色的?丨爱的六字真言 22

恭请《法露》电子版方式

获取最新一期《法露》电子版,请按照以下百度网盘链接提取: 

地址:https://pan.baidu.com/s/1pLlnQRL
密码:1ziy
法王教言:读者不该将此书看成历史文献或传说故事而等闲视之,此杂志彰显的是每一个修行人要以内心全然依止、行为上付诸实践的重要典范。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法露

法露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法露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法露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法露。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