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的人之所以习以成性,是有原因的。(二)


第四是忘恩、记怨。恩义、情谊时间长了,人就容易忘记,但是陌生人或者其他人对自己有恩,却能做到受人滴水之恩,长思涌泉相报。人家对你有恩,时间长了可能会淡忘,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仇怨积累多了,每每想起来,会把自己气一遍,然后累积起来,越积越深、久久地不能忘。所以陌生人给了你一顿饭,你反而对他感恩戴德。

有一个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一个女孩在家里和母亲吵了一架,一生气就离家出走了。结果身上也没有带多少钱,又是大冷的冬天。她到了一个卖包子的铺子面前,看着热腾腾的包子,就越来越感觉到饥肠辘辘。铺子的老板娘看到后,知道她很饿,于是说:“你过来吧,我给你煮一碗面,不要你付钱。”

这个孩子吃了这碗面,顿时觉得很暖和,不像刚才那么饥饿了,对老板娘非常感恩戴德。老板娘问她,“你为什么要离家出走?”,这个女孩说,“您看我的父母对我特别不好,说了几句让我生气的话,我就离家出走了。可是您对我却这么好,在我无依无靠的时候,还给我一碗饭,不收我的钱。”。

这个老板娘也是为人母者,她很有智慧,她这样说:“你从小到大,你的母亲不知道为你端过多少碗饭、帮你洗过多少次衣服、做过多少事,那你有没有对你的母亲感恩戴德?而我仅仅给你端了一次饭,你就这样地感恩我,这可是分不清哪一个重,哪一个轻!”

这个女孩子吃了这碗饭,对老板娘心怀感恩,所以对她所说的话,也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她觉得一个陌生人对自己说这些话是没有所图,也是为了她好。所以她听了之后很惭愧,赶紧往家跑。当她跑到家巷子里的时候,看到母亲正在焦急地东张西望。逢人就问,“你看到我的孩子了吗?”,看到这种情景,她忍不住掉下眼泪。

对于一饭之德,我们尚且能够记在心上,感恩戴德,但是父母每一天都给我们做饭,每一天都给我们洗衣服、做家务。我们吃得久了,反而嫌他们给的太多了、给的太少了、味道咸了、味道淡了等。人家就帮助你一次,你就知道对他感恩戴德,而父母经常地帮助你,经常地照顾你,每天如此,你却忘记了感恩戴德。还嫌父母帮助的少,是不是足够,态度是不是好,比上次是不是不够多等,这都是人之常情。

陌生人之间见面,朋友介绍说这是谁谁,一见面你觉得很亲近,就对他很礼貌,很热情,但是如果长年累月地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会不会有猜疑?更何况父母兄长,从小就和自己生活在一起,慢慢地习惯了,这就是“以亲爱为故常”,认为父母这样期待自己、照顾自己,处处体会自己的需要、关心自己,都是应该的。

有的时候父母为自己担心,自己还嫌他们多事,违背了自己的意愿。父母常常教诲自己、叮嘱自己,自己还对父母的用词挑来拣去。甚至父母在鼓励自己,夸奖自己的时候,还招致自己的讨厌。有的时候,父母辛辛苦苦地庇护儿女,做儿女的却不知道感恩,习以为常。

对于父母勉强自己做的事情,有的时候还怒目而视,对父母发脾气。对于父母眼前的大恩大德尚且认识不到,更何况能够想得到父母的胎养之劳、哺乳之苦?对于那十月怀胎之苦,还有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怀的哺育之恩,又怎么能够想象得到?这就是“忘恩记怨”所导致的。

第五是私财。是把财产看得太重,财到了自己的手里,就认为是自己所有的,而在父母的手里还认为应该给儿女才对。财钱具足的时候忘了父母,财钱匮乏的时候,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钱财。求钱财求不到的时候,会怨恨父母。父母不能赡养自己,需要自己照顾的时候,就更加厌弃父母。

甚至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个父亲孤苦伶仃,把独生的儿子给养大了,但是父子为了钱财,却形同陌路,吵上了法庭。这时候对于儿子来说就应该想一想,自己这个身体是谁生养、谁哺育的?既然这个身体是父母给的,父母哺育的,那么这个财又是谁的财?所以不要因为财产和父母起纷争。

第六是恋妻子。“妻子”是指妻子和儿女。自己挣了钱,买了好吃的,就拿来让妻子高兴,让儿女享受。有了空闲时间能去休假的时候,会带着妻子儿女去度假。这样一来,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就越来越少,更没有想着去讨父母的欢心。

不思子为我子,而我为谁子?”不考虑我的儿子是我的儿子,可是我自己又是谁的儿子?自己当然是父母的儿子,应该去孝养父母才对。“亲子我,而我不顾,则我亦何赖有子哉?”父母亲把我当成儿子这样地倍加关爱,但是我却不照顾父母亲,赡养父母亲。那我又怎么能依赖儿女来赡养、照顾、回报我?

希望儿女怎样对自己,自己就应该怎样去对待父母。儿子一旦成家,有了妻子、儿女,对妻子、儿女倍加关爱,结果让父母反而没有了儿子。所以有的人说,儿子成了家之后,就给人家养了。这是因为做儿子的贪恋妻子、儿女,不懂得孝敬老人所导致。

第七是争妒。父母生的孩子很多,父母对于儿女的照顾和爱护其实都是平等的。父母对儿女的爱,没有私心,但是儿女对于父母却有顺有逆,所以父母对儿女的爱也表现出不一样。顺着父母的,父母爱他就会多一些,违逆父母的,父母对他的爱就会少一些,这也是正常的事。

一个人如果失爱于父母,不为父母所宠爱,应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平心静气地想一想,父母为什么对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更好?而对我不是那么好,如果见到兄弟姐妹被父母宠爱就咬牙切齿,生了怨气,那父母知道,会更加的嗔怒。这是因为自己和兄弟姐妹争妒而不孝父母。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以上这七种情况是为人儿女的应该时时警醒、事事检点、念念克制的。每时每刻、每一件小事,甚至每一个起心动念,都要从心底去克除。

勿以亲心之慈,我可自恕”。不要因为父母亲心地很仁慈,不和我们计较,我们就可以宽恕自己。

勿以世道之薄,我犹胜人”,不要因为现在世风日下,很多儿女都已经不赡养父母,自己还能赡养父母,就认为自己比别人做得好。现在很多电视媒体也起了一些不好的消极影响。经常把那些儿女不孝父母,兄弟因为财产争讼的事情搬上荧幕,久而久之会让听众、观众觉得天下很多人都不赡养父母,我还能赡养父母,相比那些人,自己做的不知道强多少倍。

看一看古人侍奉父母的故事,会觉得非常惭愧。大家应该隐恶扬善,要经常把那些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故事给讲出来,这样才能提起人的孝敬之心。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路,“子路好勇”。有一次子路来见孔子,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以前我侍奉父母的时候,自己吃的是豆叶等非常简单的食物,而要到百里之外为父母背米”。因为子路很孝敬父母,不能让父母吃得和自己一样简单,虽然家里很穷,他自己吃的是豆叶做的简单的食物,但是要到百里之外给父母背米,不论严寒还是酷暑,都坚持如此。

等到父母过世之后,他到楚国出游,跟从的车子有上百辆,随从很多,享受的俸禄也很丰厚,真是“积粟万钟”,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是他说:“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虽然吃的是山珍海味,跟从的人很多,随从很多,但是他还想,像以前那样,为父母到百里之外去背粮、背米,现在已经没有这个机会,因为父母都已经过世。

孔子听了之后说,“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子路侍奉父母,做到了父母在世的时候,就能尽心尽力地供养父母。到父母过世之后,还能思念父母,有思念父母的这种情意。不是说等父母过世了,自己就觉得没有负担了,一下子解放了,反而还时时惦记着父母的恩德。

古人在父母过世后的三年中,还常常思念父母。一想起来父母还非常地伤悲。这就是《弟子规》上所说的“丧三年,常悲咽”,这是为人子女应尽的孝道。


欢迎转发点赞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刘余莉

刘余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刘余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刘余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刘余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