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文化的好处(二)


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一个历史的规律。不仅一个家族如此,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政党,也是如此。

富不过三代是因为第一代创业的人往往都是白手起家、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下事业。到了第二代,条件好了,但是还能耳闻目睹父辈创业的艰难,知道克勤克俭,所以能使事业发展壮大。但是到了第三代一出生,就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知道祖辈、父辈创业的艰难。不知道克勤克俭、励精图治,学会了骄奢淫逸、铺张浪费。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把祖辈、父辈所打下的基业给败坏光。

在美国,只有30%的家族企业到第二代还能够延续,等到了第三代就只有12%了,继续往下发展,四代以后仍然能够存在的家族企业则只有3%。同样的规律在西班牙的说法是 “老子——儿子富人——孙子讨饭”。葡萄牙的说法是“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而德国人则用“创造——继承——毁灭”来形容家族企业在三代里的发展情况。

现在也可以经常看到中国的青年留学生坐在飞机的头等舱里,看的不是健康杂志,而是一些黄色刊物,最令人惊讶的事是有些留学生动辄就购买豪宅,出手阔绰,生活上的豪华奢侈更是令人吃惊。

他们驾驶的是最贵的跑车、佩戴的是名表、名贵的首饰。每一天上课还要父母远在千里之外、万里之外按时打长途电话来叫醒。他们的骄奢程度确实是令人惊心。司马光先生在《资治通鉴》中说 “爱之不以道,适足以害之也”。父母爱孩子,方式错了,结果恰恰是把孩子给害了。

2002年,欧洲一个金融世家的后代在继承了庞大的家产之后,却因为服食过量的海洛因而去世,年仅23岁。这些被称为富裕病。这些富裕病的原因都是生活缺乏目标,最重要的是没有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文化的滋养。

学习传统文化的好处是用传统文化的道理来生活,来教育孩子,能使自己的家业、家风、家道代代相传。才能避免“富不过三代”的恶性循环。古人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凡是能够承传三代以上的家族,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而在他们的家庭教育中,都很重视节俭、美德的培养。

康熙皇帝在位的时候,曾颁布《圣谕十六条》,用以教导百姓。其中有一条就是“尚节俭以惜财用”。特别强调“开其源尤当节其流”。不仅要知道去生产、聚集财富,懂得开源,而且还要懂得节流。要懂得节省,在用度花销上不要过于奢侈浪费,这样财富才会“不可胜用也”,财富才会用也用不完。

《礼记》中讲“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意思是说,如果这个国家奢侈之风盛行,就要教导人们崇尚节俭,要“示之以俭”。如果这个国家风气太过简朴,就要“示之以礼”要懂得礼仪。过分的节俭是不符合中道的,要符合“礼”的要求。特别是当客人、外宾来访的时候,平时自己可以很节俭,但是招待客人、招待外宾还是要符合“礼”的节度,这样才不失礼。

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他说“礼”与其搞的太奢华,太铺张浪费,还不如节俭,宁愿节俭。孔子是提醒后人节俭才是礼的根本。再看现在,奢侈之风盛行,人们竞相比着穿名牌、坐高档轿车、住豪华别墅、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坐宝马香车。

习主席曾经指出,“有些领导干部爱忆苦思甜。口头上说是穷苦家庭出身,是党和人民培养了自己,但言行不一,心里想的是自己当上官,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要好好享受一下当官的尊荣,摆起官架子来比谁都大。享乐主义实质是革命意志衰退,奋斗精神消减。根源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拈轻怕重、贪图安逸、追求感官享受。奢糜之风实质是剥削阶级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反映,根源是思想堕落、物欲膨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在这种奢侈风气盛行的情况下,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了八项规定,这就是“国奢示之以俭”的做法。而在位的领导者能够节俭,就会起到上行下效、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所以说,虽然奢侈之风很盛行,但是只要领导者带头反对奢靡之风,力行节俭,大力倡导传统文化教育,坏风气还是可以扭转过来的。

古人说,“暴殄天物,则必遭天谴;好蠹民财,则必招民怨;纵欲败度,殃祸立至”。意思是如果人对于自然界所生产的这些物品、物产不是很节俭,而是过分地消耗,结果一定会有灾祸,必然遭到天谴,“殃祸立至”,这个殃祸马上就会来到。

明代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例子。明代有一个人叫张牧之,他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对国家有功勋的人,拥有的资产不计其数。他的福分,其实都是祖宗给他积下的。但是他不知道节俭,过着奢华骄纵的生活,连王侯都比不上。他的婢女都穿着锦衣绣服,奴仆也穿着绫罗绸缎。妻妾们穿着用度更加奢华。奢华的程度达到拿着绫罗绸缎来缠脚,拿帛来作抹布,丝毫都不觉得可惜。

他们家有一个“聚景园”,春天牡丹花一开就用各种奇异的景观构成一个五亩大的棚子,用彩丝做绳,聚集了姬妾一百余人来歌舞饮酒,还取名为“百花同春会”,每唱一曲歌就赠给绢两匹。

有一位客人看了之后,劝他说:“过去寇莱公身为宰相,让歌姬陪酒,只赏给她绫一匹。有识之士就讥讽他过于奢侈,并且为他做了一首诗: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哪知织女机窗下,几度投梭始得成。”意思是说,有人唱一首歌就赠给束绫被赠的这个人还觉得赠的太轻谁知道这一匹绫是织女在窗下拨动了多少次的梭子才把它织成寇莱公听了这首诗很后悔。公您的爵位还不及寇公,用度不应该太过分

结果张牧之听了之后却哈哈大笑说:“莱公是个穷酸汉,他哪里能和我相比。”到了冬天的时候,他就剪彩绸为花,用彩色的绸子剪成花,挂在树枝上,旧了之后就把它换下来,换成新的,每年的彩绸费用就不计其数。结果这样做没过几年,张牧之就死去了。而家里又被清算,他的妻妾穿破了的鞋,向人要一尺一寸的布丝,人家都不给他们。这都是暴殄天物,最后得到的灾殃,这都是现世报活生生的例子。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有很多,可惜现在人却不读圣贤书,不懂得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党的十八大之后,针对党员领导干部中的奢靡之风,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遏制领导干部的奢靡之风产生了强大的约束力。

但是如何遏制富商们的奢靡之风?那就必须要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他们读书明理,使他们自觉地过上一种节约用度的生活。要明白“富不过三代”甚至“富不过当代” 的道理。

公赋既充,则私养不阙”。“公赋”是现代的税收。有所收入就要向国家缴税,这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因为财布施得财富,对国家的贡献越多,越不偷税漏税,自己的心地正大光明,过日子自然会特别的安稳。而财富也会越施越多,这是讲老百姓的孝道。

此庶人之孝也”“庶”是众的意思,为天下众人也。这是讲一般百姓众人的孝道。


东汉年间有一个人叫江是二十四孝中的一个故事。当时社会很动乱,出了很多盗贼。为了避乱,江背着母亲到处逃难。因为从小父亲过世,他和母亲两人相依为命。在逃难的过程中,他多次遇到盗贼,要把江革给劫夺去。遇到这种情景,江革哭泣着说,“我有老母需要奉养”。结果每一次盗贼都被他的孝心所感动,不忍心害他。


后来江革背着母亲,来到了邳下这个地方。因为一路行走,钱财都用光了,也很贫穷。为了奉养老母亲,他每一天光着上身,赤着脚去给人家做苦工。靠出卖劳力来奉养母亲。母亲所需要的东西,他都给一一地筹备齐全,不让母亲有任何的欠缺。江革已经贫穷到这样的程度,但是还是不惜勤苦地工作,出卖苦力来奉养母亲,不让母亲有所缺乏。

试想,一般的百姓家庭贫穷、困乏,还能向江革一样尽心孝敬父母?我们对父母的奉养,可能不像江革那样尽心尽力,能够让父母衣食无缺,父母所需要的一应俱全。这就是庶民的孝道。

孔子说,顺应自然规律,分辨土地的不同特点,行为谨慎,节约减省,以此供养父母。这就是老百姓应尽的孝道。


欢迎转发点赞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刘余莉

刘余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刘余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刘余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刘余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