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丹道文化发展中的混乱迷思,是你找不到正法的本源!



丹道文化,不仅仅是道教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修养文化的本源发展的直接传承。所以不论如何蜕变衍化,金丹之道,都不是脱离道家传统的大道阴阳等思想的独立存在。

不过,丹道文化,也确实在发展的过程之中,衍化出了一些独有的名词,继而反哺其本,这才形成了道教独特的,具有基本属性的金丹文化名词。它们是道学构建的,丹学繁衍的,最终合一的文化产物。

在其发展的长河之中,多见于各种经典之内,如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吕洞宾的《吕祖全书》,刘操的《至真诀》,张伯端的《悟真篇》,等等,无外如是。

而如今,却有许多词汇,失去了从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上去寻找本源的理解,而是以其他方式理解,传播,从而使得道教金丹文化被掩埋,遭受质疑,另许多求道之人感到迷惑,未求之人引做笑谈,甚至是成为饱受其它宗教诟病的理由。

这些词汇,往往有“阴阳、铅汞、坎离、龙虎”等等,但是这些名词本身,已然在历史发展的长流之中,分化出来了太多的解释与功能,即同名不同意,或许有所师承之时,又或不若现今这般信息传播发达的时代,可以做到“一学而专”,“一法相承”。

但是如今,往往明师难求,学者常从各种信息之中,获取知识,也导致了如在甲学之中的含义,因为其名相同,便安置在了乙学之中,此为大误。

也导致了真学愈发的沉寂在了混沌之中,其实《悟真篇》所说的“不能混一而归矣”早已经说明了这个道理。

所谓法之乱象,在于不究本质。



吕祖《敲爻歌》中也说:“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但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达命宗,迷祖性,恰似鉴容无宝镜;寿同天地一愚夫,权物家财无主柄。”

这句话我们当然可以理解成最为常见的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但是从另一个方面去想,如今的局面难道不是“达命宗,迷祖性,恰似鉴容无宝镜”吗?

早在迷失了最根本的含义解释之下,往往常会接触到一种求道者,见人便问,你是否实修,是否有了某种校验。但是实际上,误路强行,又真的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吗?

这又牵扯到了为何我们本土宗教之中,常常牵扯到师承的问题。师徒与之师生的最大本质其实就是如此:师生之中,所传授的,大抵是经过校验的基础知识,一旦到了某个阶段,向更深入的层面探究的时候,则所传便愈发之“私”,也就是到了师徒的阶段。

古人诚不我欺,哪怕现今科学研究,又何尝不是导师与硕士、博士之间的师徒关系呢?

而唯有这种更深层次的传承之中,一些名词的含义,一些法门的要点,才有以“私”而传。这里的私,包括了历史上的一线传承,与为师者的本人理解,这样的传承之中,这些文化而产生的名词,其实大大规避了“拿来主义”而产生的错误。

故而对于丹道来说,修无可厚非,但是修错,却绝不是引以为豪,甚至是在内心深处摒弃其他知识而产生情绪而拿出来谈论“真”的资格。

而在大家之中,还有一位同样看的清楚明白,便是张三丰祖师,其说“昧真铅,迷本性,此是修行第一病。玉清殿上少人行,吾今指破神仙境,命要传,性要悟,入圣超凡由汝做。”

当我们再暂且刨除性命双修这个概念来看这句话的同时,无异于点醒每一个人,其实道门历代修真最常见的错误,正是在于对于其“真”,即本真含义的理解,这是道门出现无真的根本原因。



所以,以不当之法,所修;不究其根本,所行。正是道家常言的“水火煮空铛”,也就是空炼的缘由。

那么,金丹之道真的就这么难么?既然如此,又为何作为道教体系之一,一直长久的存在至今呢?

正是因为,其是一通百通的,是语一悟百的。正所谓《指玄篇》之中:“一法通时万法通,休分南北与西东。朝朝只在君家舍,要见须知掘土中。”

要知道其表象固然千变万化,但是本质固然其中,虽然众多误解和法门之中,仍旧是乱象丛生,但是正所谓“去芜存菁”。

这个“菁”却仍旧是丹道文化发展之中的亮点,如丹道最早所言坎离,后来又有龙虎,丹道先有饮金液,后来又有吞唾液。纵然已经偏离些许,但是同样发展成为道家养生乃至普通的养生术本身,这是其“精华”所在,也是长盛不衰的根由。

最后,其实我要说的,就是道教的金丹文化,是悟真的文化,任何一个追寻这个文化的人,其实都不应该长期拘泥于这些金丹文化名词所衍化出来的各种含义而难以抉择,这是以广度而弃深度于不顾的做法。

要知道,任何一门学问也好,法门也好,都是一条纵深之路,如果不能究其根本,不是走上岔路,就是走上一条永远没有尽头的道路。而道教丹道文化,也只有从文化传承上正本清源,才能迎接更加璀璨的明天。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白云仙院

白云仙院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白云仙院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白云仙院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白云仙院。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