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堂里的“尚方宝剑”


禅堂里的“尚方宝剑"

警策


香板



香板是佛寺中常用的警策法器,它是一种维护寺庙清规、惩罚犯律仪僧人的法器,也兼有警策行道、督勉精进的用意。

香板的来历,据说是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江苏扬州高旻寺的天慧实彻禅师的故事。

话说清朝的“禅师皇帝”雍正皇帝,他的禅法受教于他的师父玉琳国师。在玉琳国师圆寂后,雍正帝担心国师的出家弟子中没有究明心地的出家人传承国师的衣钵,就四下搜寻玉琳国师的传人。

在高旻寺找到一个癞头和尚,自称是国师的徒孙,但还未开悟。

雍正帝圣旨一下,赐予宝剑一柄,限他七天之内究明大事,七天之内若不开悟,就以此剑取他头颅。癞头僧接旨,如坐针毡,情急之下,拼命参究。

到了七天末了,突然豁然大悟。此时他立刻喊道:“快拿宝剑来,我要去斩万岁的头”。大事已明,堪当重任!

从此以后,宝剑成了禅堂中极其重要的警策用具——当然,不能是充满戾气的那种钢刀铁剑,而是代表生发的木质的宝剑。


由于这一个掌故,后来各寺院间,就用木板做成了类似宝剑形的“香板”,用以警策行道、督勉精进。


香板根据用途的差别而有不同的名称。为警策僧人用功的,叫做警策香板;为了惩罚违犯清规者用的,叫做清规香板;为了警醒坐禅昏沉、散乱而使用的,叫做巡香香板;打禅七使用的,叫做监香香板。

香板为长扁平形之木板,大小、形状、重量不一,一般的香板长约二尺,上宽一寸三分,下宽二寸五分,上厚五分,下厚八分。方丈的香板稍大,并且在版面上刻有三条印痕有人表示“三关”或“三际”,各有道理。

在丛林中,只有方丈、首座、西堂、堂主“四大班首”,维那、知客、纠察等主要执事,方有资格使用香板。



警策,是禅堂中老参上座接引众生的一种方式,在禅修过程中,常常会有静中打警策,它是表达什么意思呢?
静中打警策,无论大和尚还是班首师父,都是打两下,这两下表达的是“话头”的意思,警策大众,无论何时,都要照顾好话头,不能将它遗失。


坐香瞌睡者,禅师先轻打右肩,以示预告,后再重打予以警觉。受者合掌谢之,打者则横持警策问讯。等等。
禅堂的用功,法器只是一种助缘,所谓“香板头上出祖师”。香板落下的时候,是为了警醒禅人,启迪智慧,使人开悟。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和尚家风

和尚家风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和尚家风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和尚家风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和尚家风。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