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怀法师:僧伽赶经忏对佛教之影响


      对于佛教改革与盛衰的问题,我早有痛心的感慨!静坐深思细虑,僧伽是人天眼目,长夜明灯,赤子父母,苦海慈航,辞亲割爱,舍己为人,功名富贵,视如粪土,荣辱得失,淡似流水,终日生活,粗茶淡饭,破衲遮寒,举止律身,清心寡欲,以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以理推之,可谓人中之尊,世人应该恭敬与称赞。事实相反,市镇乡民,轻视侮蔑,讥诮毁骂。溯本穷源,事必有因。 

      香岛佛教于一九四九年以前,可谓衰落之极。出家僧众,凤毛麟角,在俗信徒,寥若晨星,那种荒凉与沉闷的空气,令见闻者无不痛心与惋惜。

       究竟有甚么方针,可以挽救此时此地的恶运?我以为并非一人之力可以推动,需  要大众志同道合,同舟共济,首要巩固内部始为根本。内部如何巩固,此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总之,凡是被人轻蔑与讥诮的作为,应该一概去除;凡是被人赞叹与敬仰的举止,应该要振兴起来。佛陀当初制戒,无非避人讥诮。因为比丘出入往返,与众不同,可谓万目所视,万手所指,一僧失省,万僧受辱,一僧高德,万僧增光,由此看来,僧之担负,何等重要!

       有人以为看破放下,作一位云水僧,云游四方,何等自在。仪容不需整,举止无拘束,骂却由他骂,谤也由他谤。其实不然,佛陀遗教,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正是要僧伽们做一个好模范。要想人尊重我,首须自己尊重自己,才是内固最重要的方针。《梵网经》说︰“若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岂能不警惕!

       时有吾同道出门,喜带几位目不识丁的老太婆,自以为前呼后拥,受人尊重,其实恰恰相反,会给人指为物以类聚。或有尼师,喜带幼儿女童上街游荡,得意洋洋,其实也会被人批评,身虽出家,心未脱俗。出家正因畏惧家累,今复牵引。我以为此种行为,应该革除才是。 

       至于有关赶经忏的利与害。经是佛说,忏是祖创,缁素皆知,经忏本是修道的前方便,凡修道人,绝不能离开经忏,若离经忏,可能盲修瞎练,误入歧途。但今人于经忏上,复加一个“赶”字,即成为赶经忏了,今日奔命张家,明日赶李家,甚至一日两家,终日忙的废寝忘餐。赶经忏固然对人益处不小,可是害处也甚大。多数出家人以为,比丘穿长衫大袍,不作生意,不为文员,无人供养,不作南无,如何生活?同时,佛祖曾言,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诵经一句,智慧如海,我出家人作此工作,一面赚钱维持生活,一面为人作冥阳两利的事,岂不是一举两得?不错,诵经礼忏有大功德,可是今张明李,累得头昏脑胀,上气不接下气,那有精神与时间去修学与讲写?律制︰“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乃听教参禅。”吾人对此是否有奠定的基础?既无修,复不学,如何能度社会知识分子?怨不得基督教徒说,看看佛教寺院来往的人物,再来看看基督教堂出入的人物,就知道谁个高低了。不错,佛教博大精深,无奈人将其降低了!吾人本身无学问,又复无修持,终日就会作南无,赶经忏,试想谁人会看得起! 

       怨不得有人说,宁愿讨饭,不愿作和尚,因此不但无人愿出家,甚至已出家的青少年,也要还俗,四相未空的僧青年,实在不易忍受这种苛待。而且要人出家,又作甚么功夫,如果学师父作南无,仍不如在俗工作糊口方便得多,出家岂非多此一举? 

       话得说回来,经忏是度人的桥梁,为善巧方便度人,也要诵经礼忏,但要改变作风。若有信士请为诵经,最好劝其自念,功德一样。如果无法推脱,可许于佛堂为彼礼诵,以了其愿,不限人数,一二皆可,不必远请,劳师动众。所谓:“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何况若遇台风下雨,且有车逼排队之苦。僧宝者是人天师表,众生的法身父母,受此舟车劳顿,从数十里遥远跑来,吾人此举,于心何安?轻心慢心,不但无功,反而有过,所以最好不要外请。不论诵经礼忏,居士必须一律参加,全堂佛事,只限一句钟,物品随分供养,决不讲价目。如果请往其家,叮叮当当,惹邻讨厌,应一并谢绝。凡狭小的佛堂,除每日功课外,不作大法会,一则地狭不能容人,二则人多混乱,心不易定。若是寺院规模宏伟,一年中不妨作一两次大法会,坛场需要整齐庄严,仪式隆重,法师须善护威仪,心必至诚。法事不苟且,严肃静默,使人一见生敬,善根种子种入八识田中。然而大法会也不可多作,多作易生厌倦,心不至诚,徒劳无功,虚度光阴,不如无作。

       吾僧平常时间,应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更应以戒定慧三无漏学为原则,自利利他为根本。自利即修,利他即学。修持乃是自得受用,也能以身作则,使人慕德,受大感动,发心出家。学问乃是用于随机应变,若博学广闻,当有着作面世度生,令人信仰,望风归附。有若印光大师“嘉言录”,阅读之后,多有发心念佛者。看过“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后,多有发心修习参禅者。 

       其次,佛教学校教员甚缺,吾僧应该将赶经忏的精神与时间,用在教育上面。假使吾人将戴毗卢帽的大师,转为大学教授,将敲木鱼的助手,转为中学教师,将打铛铛的随手,转为小学教员,再来看看佛教是如何面目。还有,全部佛教学校所有的佛学课程,应该由僧尼负责担任。因为佛教同人,创办佛教学校目的,就是使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名称上既为佛教学校,当然佛学课程为各科之重点,始为名副其实,如天主教学校,圣经考试必须合格,才可升班。但佛学也不能独弘其旨,须赖良师指导,方可两全其美。若果随便请一俗人,自己对经义尚不懂,如何去教别人;自己吃肉,如何能教人茹素。试想我教中人,费尽心力,创办许多佛教学校,而结果不能得到良好教师去指导,难收预期效果,殊足令人太息。我教人士,必须认真聘请一些品学兼优的僧尼为佛学教师,方不失办佛教学校之目标。一方面是以身作则,真能作到自行化他的功夫。二是以性海中流出来的法水,去灌输成千上万的学子,使其日熏月习,逐渐萌芽,终有一日会开花结果。

       若一僧人出入学校为其师,代表一切比丘皆是其师。今举佛教普贤学校为例,当初由中华佛学研究会创办已二年,我初到校,众多学子,诧异惊奇,不知此是何人,呼为和尚师姑,教员也无声呆望,似乎指责和尚只会念死人经,今来学校作甚么事?事实上,难怪他们不懂,因为吾僧数月不进校门,师生压根儿不知学校是由佛教出家人创办。相反,从我到学校教佛学二年之后,上下见我,无不以“法师早晨”与“法师晚安”而称呼。对我是如此,见到其他出家人也一样。由此可见,如果僧尼担任佛教课程,必定胜过世俗人百倍。因此,笔者极力呼吁提倡学校主事人,必须以聘请僧尼担任佛学教师为急务。以教学为职业,一则出家人可以自食其力,日常所需不必求别人。语云︰“人到无求品自高。”尤其在此分秒都在变化的时代,若能自力更生,可免被人讥诮为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二则从教育手而弘扬佛法,使莘莘学子得到耳濡目染的薰陶,实有大益。三则出家人出入往返,全是教育文化机构,不论学生与家长,社会名流与庶民,谁敢讥诮?如此,何愁佛教不进展,寺院无人住!何悲出家后无生活费用耶!一切宛如顺水推舟,不动而化,垂拱而治,不须改革,佛教自然发扬光大,三根皆可普度矣!

       上来虽然化费很多时间,拉杂成篇,可能吃力不讨好,也可能给大家指为无聊,甚至以为我有断人作功德之罪。但我的出发点,纯因心中感到惋惜与悲痛而写的。鉴于今时市民对佛教出家人的错误观感,实在痛心,笔墨难以形容。俗语说︰“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如果不在内部整顿,尽在外边修饰,是不能提高佛教声誉的。我的笔墨虽钝,而义则重则真,希望有人深思,觉今是而昨非,则拙文就不无小补了。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净律社

净律社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净律社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净律社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净律社。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