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解脱,便是破除了心中执著;每一个向内心觉察的人,才称得上是觉悟者


过去,总以为佛家讲因果讲三世讲轮回,不过是为了躲避今世的烦扰,而给自己找一个平衡心理的借口。在寻找来世幸福的过程中,我们假装视而不见生活中的磨难,用看破标榜着自己的麻木。

直到走过三门,进得寺院中,方才知晓,麻木不是修行所要的结果。真正的修行,也绝对不是要我们无视人世间的疾苦,而是要用一颗慈悲的心去包容万物,化解一切。纵然人生中有许多崎岖坎坷路,当我们用禅心观照那许多挫折时,才真的想明白,看清楚,外境如何不过是心的映现。

修心,心正了,事儿也顺了。这便是最实在的修行。用智慧改变生命,用无念代替杂念。这可不是要人们个个都去遁入空门。当然,有些人入了空门,也未必能抛去心头的烦恼,有些人虽身在红尘,却也能活得自在快乐。

修行,无关乎形式,而只注重内心。是身在尘劳也好,心在世外也罢,追求心灵的宁静坦然并不是说一定要脱离世俗生活。佛菩萨都没有贪恋净土的美妙庄严而不辞辛劳地来世间度脱众生,那么我们就更没有理由一定要跑到一个什么世外桃源去闭关,从此之后就完全隔断了与尘世的关联。

外部世界并不是阻碍我们获得平静安乐的敌人,只有偏执和欲望才是我们真正应该降伏的敌人。修行不是逃避,不是在我们遇到了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和挫折之后去选择躲开麻烦。有修为的人往往是迎着挫折和困难坦然自若地走上去。遇到幸运的事情他们不会得意忘形,遇到挫折困苦也不会轻易地放弃人生。

只想着依靠清净的环境以使自己的内心达到安宁的状态,这是多么自私而可笑的事情啊!有些修行者试图逃开一切可能伤害自己、让自己的心灵产生烦恼的事物,这本身就已经偏离了修行的意义。我们来到寺院,可以是为了欣赏它的建筑,也可以是为了朝拜佛菩萨,对他们表示感恩和崇敬——不过,这还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当我们拜倒在佛菩萨的塑像面前时,那也是一种交流,你可以说是与佛在交流,但其实是你在与你自己交流,小我与大我的交流,真心与妄心的交流。

如果我们没有了解到这个道理,即便把膝盖跪得生疼,把鲜花水果摆满整个供桌,那么对于心灵的解脱、智慧的觉醒也是徒然。都说学佛修行,其实也是在学做人。因为佛陀实实在在的和我们并无分别,只不过他已经觉悟,能够时刻保持着喜悦、清醒、圆满的状态。而我们这些“凡人”之所以时刻被苦恼、忧愁、恐惧干扰,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彻底消除心头的妄念与偏执。

世间有多少人都把“解脱”二字与生命的终结相联系。仿佛只要这个生命走到尽头,就可以完全没有烦恼与牵绊了。可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活的那几十年岂不是要一直在烦恼与痛苦之中不断挣扎了?这样的活法还有什么幸福、快乐可言?

解脱不是生命的结束,也并非是在死亡之后来到一个彼岸世界。若是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保持一种觉悟的状态。可悲的是,明白道理的人很多,每当他们谈论起自己的心得体悟时总是口若悬河,可他们就是不肯把自己明白的道理与生活结合起来,踏踏实实地去践行自己所证悟的道理。

比如,我们经常说“要活在当下”,可到底怎么做才算是活在当下,每一个人自然有自己的见解,其实也很难明确地划分出谁的见解就一定正确无误,能够适用于所有人。我们嘴上说得很好,“我要全然地活在当下”,可是我们具体的做法就不那么漂亮了。我们吃饭的时候想着明天的工作量,我们休息的时候却又在盘算着单位里的哪个人千万不能得罪,工作的时候我们想着目前的任务多么枯燥无味,自己应该什么时候跳槽。结果呢,吃饭时的乐趣我们享受不到,休息时我们的体能得不到补充,工作时的胡思乱想让我们的效率明显下降。

于是,我们抱怨声声,各种不自在。但这种不自在却并不是外力施加到我们身上的。

很明显,上面的那些行为与“活在当下”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其实那也说明妄念随时随地都能生起存在,也间接地说明,修行无时无刻都有应该保持下去,不然就无法对付那随时都能生起的妄念。

活在当下,就注定了不能与现实生活相脱节。真正的修行者不会刻意地逃避人间的噪杂与烦乱,真正有慈心和愿力的觉悟者也不会放弃世间的苦难众生,而过着自己个儿的自在生活。这修行离不开尘世,佛也便是在尘世中而修成。若是离开众生而求觉悟,那算什么觉悟者呢?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便是佛。从字面意义上看一点儿也不难理解:自己证悟了真理,也让别人能够得到证悟,并且这种让别人也获得证悟的行为是圆满无缺的,这就是佛陀,了不起的觉者,证悟了世间殊胜道理的人!

这位觉悟者在证悟之后并没有放弃人间,也没有离弃众生,而是每天穿着简单的粗糙的衣服,托着饭钵进城乞食。之后便对大众说法,把自己证悟的道理讲给世间众生。这其中既有身份尊贵的国王,也有身份卑微的乞丐,既有勇猛无畏的武士,也有能力平平的寻常百姓。总之,各色人等都在佛陀面前接受他的教法。虽然佛陀当时并没有想过“我现在对众生说法,我要利益大众”,可他的一切言行确实达到了这个效果。

也正是因为佛陀的不执着,他才称得上是解脱者。所谓解脱,便是破除了所有执着。你执着善或者执着恶,最后都无法真正解脱。当我们执着于要获得一番成就,要造福众生、利益众生时,我们的心灵就已经被套上了枷锁。诚然,有这样的发心还是很好的。但是,即便是充满良善的心愿,也不要去执着。佛陀说法教化了那么多众生,可他并不执着于这些。这也是为何称他为“无上的觉者”的原因。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疏文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疏文介绍从广义来讲,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疏文,是沟通天..

《六祖坛经》原文《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经文主要记载慧能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言教,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自..

第八识又称为根本识,根本识就是来作为七转识一切的依归,换句话说,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都必须蕴藏在第八意识。俗称灵魂,世间人称为灵魂,我们佛教讲根本识。前六识有时..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弥陀的救度各位法师、领众、台中分会的会长,以及北部、中部的同修:南无阿弥陀佛!念佛道场为当地带来吉祥现在是冬天,前几天台北还下着雨,但是今天阳光普照,风和日丽,..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关于禅理

禅理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禅理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禅理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禅理。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