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旻法师:天台宗的基本架构


天台宗创立于陈、隋之交,兴盛于唐、宋之际,是汉传佛教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宗派,掀开了中国佛教的新纪元。本宗与后起的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密宗等并称中国佛教大乘八宗,又与法相、华严合称教下三家。

一、宗名

天台宗亦称天台家、天台教、天台教观、天台宗教等,在日本又称天台法华宗、法华宗。简称台宗、台教。近世以来,学术界又将以天台宗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称之为天台学、天台教学或天台佛学。

天台宗一名的使用雏形,最早可以上溯至隋末唐初灌顶大师述、明旷录的《天台八教大意》卷尾所云:谨案天台一宗,略论旨趣。究其始末,余文广寻。但一般认为正式使用这一名称的,是台宗九祖、中唐湛然大师在其《法华经大意》所云:将释此一部妙典二十八品多有诸家,今暂归天台宗。

本宗的得名由来有二说:一、以人得名。元代蒙润《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一载:天台,山名也。此山即(智者)大师栖身入寂之所。盖以西方风俗,称名为尊,此土避名为敬,故以此处显其人也。复以人命宗,则天台为宗矣。即谓因本宗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常居浙江天台山,世称天台大师,故而以人命宗。二、以山得名。日本镰仓时代凝然《八宗纲要》卷下载:问:何故名天台宗?答:从山为名,此宗从彼山而起故也。

根据汉语工具书《辞源》,台和臺本是两个独立并行的汉字。天台宗的台读作tāi(胎),与臺(ti)是音义有别、不容混淆的。在传统佛典的书面行文中,便能清楚地鉴别这一点。因此,在应用繁体汉字时,不可将天台山、天台宗误作天臺山、天臺宗。

二、宗史

天台宗从法统源流的角度,建立了始从印度迦叶(初祖),中经龙树(十三祖),终至师子比丘(二十三祖)的金口相承谱系;从思想传承的角度,厘定了上起印度龙树(高祖),下启北齐慧文(二祖)、南岳慧思(三祖)、天台智者(四祖)的今师相承谱系。

南宋志磐大师在《佛祖统纪》卷六对天台宗在中国的早期师资传承作了如下概括:北齐尊者,宿禀自然,不俟亲承,冥悟龙树即空、即假、即中之旨,立为心观,以授南岳;南岳修之以净六根,复以授诸智者;智者用之以悟《法华》,乃复开拓鸿业,以名一家。

古印度著名圣哲龙树菩萨(约3世纪),向有千部论师之誉,其代表作有《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等。中国北齐时代独步河淮的高僧慧文大师(约6 世纪)因读《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之文和《中论》(卷四)三是偈,朗然冥悟一心三观之理,从而奠定了台宗思想基石和遥尊龙树的宗谱体系。三祖慧思大师(515~577)得二祖慧文观心之法,定慧双修,顿悟法华三昧,阐发诸法实相之说,于河南大苏山授法智者,遂有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的美谈。

四祖智者大师(538~598)从学慧思门下8年,因持诵《法华经》而照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深蒙印可。先后弘法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瓦官寺、光宅寺、天台山修禅寺、当阳(在今湖北)玉泉寺等处,居天台山凡十余年,受陈、隋二朝礼敬,为佛法雄杰,时匠所宗。以五重玄义 解《法华》经题,以四意消文释《法华》经文,以五略十广述圆顿止观,弟子灌顶记录整理为《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各10卷,号称天台三大部,并以灵山亲承,大苏妙悟,三昧所修,纵辩而说的卓越修证赢得了东土小释迦的美誉,从而使中国佛教天台宗得以正式建立。

五祖章安灌顶大师(561~632)结集了智者一生的绝大部分著作,独得智祖心传,是台宗史上无可替代的功臣。此后,六祖智威、七祖慧威、八祖玄朗三代相承,仅能默传止观,承前启后而已。直至九祖荆溪湛然大师(711~782)出,方在华严、法相、南宗禅等异军突起的教界,盛弘台教于东南,著天台三大部注疏90卷,及《金刚錍》、《止观义例》等名篇,高扬智者之学,评议诸家之失,迎来了中国台宗史上的第一次中兴。

湛然传弟子道邃、行满和大学士梁肃。时日本请益僧最澄(767~822)渡海入唐,于天台山求法于道邃、行满二师,并于台州(在今浙江)龙兴寺从顺晓大师学密。次年归国,于京都比睿山建延历寺,创立日本天台宗,并奠定了止观业(天台)与遮那业(真言)兼学并融的台密法门

天台宗历经唐末安史之乱和会昌法难的摧残,大量教典湮灭佚传,台宗的义学研究随之失去活力。十五祖螺溪羲寂大师(919~988)不忍教门衰微,通过德韶国师促成敬信三宝的吴越王钱俶遣使往高丽、日本访求天台教典,遂有高丽僧人谛观于建隆二年(961)奉命护送教典入宋,终使台教遗籍重返故国。羲寂传弟子义通,义通传知礼、遵式二师,天台宗迎来了二次中兴。

十七祖四明知礼大师(960~1028),居明州(今浙江宁波)延庆院,将智者传世的天台五小部予以精心注释,一生讲学、修忏、著述不倦,宋真宗赐号法智大师。时因羲寂同门志因的弟子晤恩(912~986)著《金光明玄义发挥记》,否定《金光明玄义》广本是智者的真作,在观行上主张真心观;知礼应同学之请著《金光明经释难扶宗记》予以批驳,认为广本不伪,主张妄心观;从而引发了一场往返7年、历时40载的山家山外之诤。知礼门下有弟子广智尚贤、神照本如、南屏梵臻,史称四明三家,弘传知礼的山家学说,发扬光大,成为天台正统;其中尤以南屏系的车溪择卿、湛堂性澄诸师最为杰出。而以晤恩、源清、庆昭、智圆等为代表的学说被斥为偏而不纯,贬称山外,其势力终告衰竭。但此后台宗学人日趋偏重教理而忽视观行,止观之道渐废。

11世纪末,高丽佑世僧统义天(1009~1101)入宋求法,礼十九祖慈辩从谏大师秉承台教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归国后创建高丽国清寺,弘传天台教义,被尊为韩国台宗始祖。

元明以来,天台宗虽无唐宋两朝的建树与辉煌,诸如撰《天台传佛心印记》的怀则、著《天台四教仪集注》的蒙润等台宗义学高僧亦渐乏其人,但台宗寺刹已广布江南,并在佛教界全然确立了凡讲教义者,不离天台、贤首(华严)的基本格局。明代末叶,二十九祖百松真觉大师(1537~1589)面对日见式微的台宗法运,与门人幽溪传灯大师(1554~1628)起而振兴,一时称盛。灵峰澫益大师(1599~1655)继二公芳踪,以过人天资,私淑台宗,著述丰盈,力倡教宗天台,行归净土之旨,学者云从,号为灵峰派。

四十三祖谛闲大师(1858~1932),住持宁波观宗寺,创观宗学舍,办《弘法社刊》,讲经育僧,泽被南北,时称教海老龙,座下俊杰倍出,成为近现代台宗复兴之祖,法脉绵延,影响深远。

三、宗典

天台宗所主要依据的经论原典,唐代湛然大师曾在《止观义例》卷上作过一段著名的提示:一家教门远禀佛经所用义旨以《法华》为宗骨,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为扶疏,以《大品》为观法。上述四部要典分别是:《妙法莲华经》(7卷。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100卷。后秦鸠摩罗什译)、《大般涅槃经》(40卷。北凉昙无谶译)和《大品般若经》(27卷。后秦鸠摩罗什译)。

为天台宗所重视和频繁援用的,尚有《金光明经》(4卷。北凉昙无谶译)、《维摩诘经》(3卷。后秦鸠摩罗什译)、《仁王般若经》(2卷。后秦鸠摩罗什译)、《华严经》(60卷。东晋佛驮跋陀罗译)、《菩萨璎珞本业经》(2卷。后秦竺佛念译)、《无量义经》(1卷。北齐昙摩伽陀耶舍译)、《观普贤菩萨行法经》(1卷。南朝宋昙摩密多译)、《思益梵天所问经》(4卷。后秦鸠摩罗什译)等汉译佛典。虽然部帙众多,但若论要中之要,《止观义例》在阐述《摩诃止观》时指出:散引诸文,该乎一代;文体正意,唯归二经:一依《法华》本迹显实,二依《涅槃》扶律显常,以此二经同醍醐故。

天台宗的立宗之作,是智者大师的天台三大部:

一、《法华经玄义》10卷。权威注释为湛然《法华经玄义释籖》20卷。

二、《法华经文句》10卷。权威注释为湛然《法华经文句记》30卷。

三、《摩诃止观》10卷。权威注释为湛然《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40卷。

在传统意义上与三大部齐名的,是智者的天台五小部:

一、《观音玄义》2卷。权威注释为知礼《观音玄义记》4卷。

二、《观音义疏》2卷。权威注释为知礼《观音义疏记》4卷。

三、《金光明经玄义》2卷。权威注释为知礼《金光明玄义拾遗记》6卷。

四、《金光明经文句》6卷。权威注释为知礼《金光明经文句记》12卷。

五、《观无量寿佛经疏》1卷。权威注释为知礼《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6卷。

在台宗依教起行的要典中,除了阐述天台极致圆顿止观的《摩诃止观》,还有智者阐述渐次止观的《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10卷和阐述不定止观的《六妙法门》1卷。上述三书完备地表达了天台三种止观的观行法则,而智者《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童蒙止观》)1卷则是公认的止观基础读本。

此外,集中阐释天台判教思想的是智者《四教义》12卷;高度概括天台教观架构的是湛然《始终心要》1卷287字;详尽记载台宗人文历史的是志磬《佛祖统记》54卷;全面反映台宗仪规教制的是自庆《增修教苑清规》3卷。

北宋天圣二年(1024),通过杭州天竺寺慈云遵式大师(964~1032)的奏请,仁宗皇帝御准35部、145卷天台教文入藏。遵式亲撰《天台教部随函目录》1卷,为之分类编次,略述提要。这是历史上天台宗典籍首次编入《大藏经》。

天台宗传统的入门要籍约有3种:

一、《天台八教大意》1卷。隋灌顶述。未见注释。

二、《天台四教仪》1卷。宋谛观录。权威注释为元代蒙润《天台四教仪集注》10卷。

三、《教观纲宗》1卷。明澫益述。权威注释为民国静修《教观纲宗科释》1册。

四、宗义

天台的一宗大纲,可以总括为教相门和观心门。前者是以五时八教、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后者是以四种三昧、五科方便、十乘观法为主导的实践体系。表现在天台三大部,则《法华玄义》与《法华文句》侧重于教门,《摩诃止观》侧重于观门。

天台宗历来以解行并进,教观双美著称,故明代澫益大师在《教观纲宗》开篇强调:佛祖之道,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指出理论(教)与实践(观)是诸佛历祖自行化他的要道,只有教理与观行的高度统一,修证才能步入正轨,教法也才能得以弘传,否则有教无观是空洞无益的,而有观无教则是非常危险的。

天台宗的教相门,首先体现在创造性地完成了五时八教的判教主张。宋代谛观大师在《天台四教仪》中赞美说:天台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译经、讲经、注经之风极一时之盛,对整体佛法的分析与认识亦见仁见智,争鸣不一。智者大师对此前最有代表性的南三北七十家判教说进行纵横辩难,依据《华严经性起品》的三照、《涅槃经梵行品》的五味、《法华经信解品》的父子五喻,对整体佛教从形式到内容给予全面的归纳与诠释,将释迦世尊一生说法划分为五个时期,通称五时:

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槃时。

在五时中,认定第五法华涅槃时为佛说法的最高最圆之时。在一般情况下,依循上述五时次第说法的,称为别五时;而在特殊情况下,佛陀不受时段次序制约,随机说法的,称为通五时。

认为佛陀五时说法的教化形式和法义内容各有四种,即从应机施教的形式而言,可以归纳为化仪四教;从应机说法的内容而言,可以归纳为化法四教,合称八教:

化仪四教:一、顿教,二、渐教,三、秘密教,四、不定教。

化法四教:一、藏教,二、通教,三、别教,四、圆教。

上述顿、渐、秘密、不定四教只能对应五时中的前四时,而法华涅槃时超然于化仪之外,故称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藏、通、别、圆四教全面涵盖、对应五时,立论精密而灵活,比之化仪四教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天台教观的各个领域。

此外,智者还在《法华玄义》卷一提出过三种教相(一、根性融不融相;二、化导始终不始终相;三、师弟远近不远近相)的判教观,从根机、佛意、本迹三个角度论证了《法华》唯一佛乘的超拔地位。

天台宗所要认知和悟入的最高真理,是佛在《法华经》中所开演的诸法实相义。这既是天台宗的终极目标,也被认为是全体佛法的根本归趣。围绕着这一宗旨,发展、构建了三谛圆融的真理论和一念三千的实相论两重基本命题。

三谛圆融是智者以慧文大师所悟的一心三观为基础,说明空、假、中是对任何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的认识:凡事物皆由因缘聚合而生,没有永恒、固定的实体,称为空;事物变异无常的客观存在,称为假;空与假只是事物的共相与别相,是一体的两面,是统一的,称为中。由于空、假、中所表达的状态是一切事物天然具有的真实本性,故称三谛;由于三者间不可分离,没有前后,互容互具,名异体同,故称圆融。

以认识主体的一心和认识对象的三谛为基点,以发起一心三观、照见一心三谛、成就一心三智而构成的三谛圆融思想,代表了认识的极致和天台圆教的根本精神。

一念三千是智者教观思想的最高成就,被湛然大师称为终穷究竟极说。它建立于《法华经》十如是、《华严经》十法界、《大智度论》三种世间所组配起来的三千诸法的基础上,说明主观微细的一念,足以圆融客观广大的三千。同时,由于一念具足了无限大的三千,所以三千当下即是一念的本身,一念也就自然从能观的主体,转换为所观的客体对境,即圆顿止观中的不可思议境。一念三千体现了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摩诃止观》卷五上)的相即相融思想,最终将一念心与三千诸法归结、统一于实相之理。

三千诸法是法界圣凡、宇宙万有的总称,无论诸佛、众生,现前一念心中已本来具足万有,圆满无缺,名为理具三千或性具三千;由于一念之心三千具足,故能随缘生起万象,名为事造三千。理具、事造两重三千互为依存,同归一念,反映了事物存在、发生的内在原理,是天台一念三千思想的又一精彩之处。

天台宗从诸法实相的诸法(现象)与实相(本质)既相互依存、又对立统一的当体相即立场出发,提出了性具实相说的观点,认为一切事物的本有体性天然地具足了实相,由于实相与诸法是同一性的,所以性具实相亦可称之为性具诸法。

将性具实相的观点应用到佛性领域,就出现了著名的性具善恶说,也就是智者在《观音玄义》卷上说的: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认为站在性具的角度,众生与诸佛平等不二,凡圣的差异只在于修为的善恶不同。湛然大师进一步发挥智者色心不二之义,兼采《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思想,极具震憾地提出了无情有性的主张,使得台宗佛性论大放异彩。

天台宗建立教、观二门,强调双美、并进,但归结处是以观为本。教的存在,完全是为指导观行和证成观行服务的。宋代灵芝元照大师在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所作的序文中说:台教宗部虽繁,要归不出止观。舍止观不足以明天台道,不足以议天台教。故入道者不可不学,学者不可不修。知礼大师在《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说的更为直截:盖一家教行皆以观心为要,皆自观心而发。因而,上述三谛圆融、一念三千的理论始终贯穿于观心门的表里,融合为止观双修的方法论,使台宗从抽象的实相思辨出发,最终又回归到真切的实相境界之中;故二者既有理论教相的属性,又有止观行法的特征。

天台宗的观心门将大乘佛教修行实践的类形归纳为四种三昧:

一、常坐三昧,二、常行三昧,三、半行半坐三昧,四、非行非坐三昧。

从中含括了坐禅、绕行、念佛、奉师、受戒、说经、旋咒、思维、烧香、请圣、供养、礼拜、忏悔诵经等各种修持形式,而最终统一于止观。

为一般台宗学人所遵行的,是半行半坐三昧,具体分为方等三昧和法华三昧两种,往往通过修习《方等三昧行法》和《法华三昧忏仪》加以实践。四种三昧的最高形式是非行非坐三昧,智者《请观音忏法》即为此而设,但一般是指学人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不拘时间、地点、形式的念念历缘对境反观心源,最终契入实相,故亦称随自意三昧、觉意三昧。

贯穿四种三昧的预修阶段,是五科方便;正修阶段,是十乘观法。故湛然大师在《止观大意》卷首略述教观门户大概中明示:今家教门消释诸经,皆以五重玄解、十义融通;观法,乃用五科方便、十乘轨行。

五科方便是正修止观者所必须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共计5类25项,依次关联递进,通称二十五方便,别称远方便:

一、具五缘,二、呵五欲,三、弃五盖,四、调五事,五、行五法。

十乘观法是台宗圆顿止观的正修主体,由第一项正观和其余九项助观构成:

一、观不可思议境,二、发真正菩提心,三、善巧安心,四、破法遍,五、识通塞,六、道品调适,七,对治助开,八、知次位,九、能安忍,十、无法爱。

修十乘观法的客观对境,理论上共有十种,通称正观十境,相对于二十五方便而别称近方便:

一、阴界入境,二、烦恼境,三、病患境,四、业相境,五、魔事境,六、禅定境,七、诸见境,八、增上慢境,九、二乘境,十、菩萨境。

其核心观境是与凡夫息息相关的阴界入境,尤其是观五阴中的识心。其余九境,皆随修行者根机不同、所呈现的境界不同,以定观与不观。

众生现前的一念之心,圆满具足宇宙万有的三千诸法,故此神奇的一念称为不可思议境;能观此微细一念具足无限广大三千而又当体具足空、假、中三谛,明悟色从心造,全体是心之理,即名观不可思议境。上根行人仗此妙观,即破无明,是十乘观法的主体所在。中根行人则需续修第二乘发真正菩提心或累继修至第七乘对治助开才能得益。下根行人,直需修完十乘,方得利益。

虽然凡夫与诸佛在本性上一体不二,但现实中凡夫依教起行终至成佛,仍然需要一个漫长的修证过程,天台宗把这一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称之为六即佛:

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观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证即,六、究竟即。

上述六即圆满含摄了从五品弟子位、六根清净位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由凡至圣的一切阶位。以六而常即,说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免学人自卑不前;以即而常六,告诫理可顿悟,事须渐修,以免学人轻狂自大,从而纠正偏颇,行于中道,开显本具的三德秘藏,成就自他的究竟解脱

在二千年波澜壮阔的中国佛教发展进程中,厚积于河南(大苏山)、显扬于江苏(金陵)、勃发于湖北(当阳)、大成于浙江的天台宗,以其绵延的历史,丰厚的文献,缜密的判教,圆妙的哲理,完备的观行,深远的影响,以及台宗师资解行并进的向道风范和崇文重教的弘化个性,成为最足以代表中华佛教圆熟境界的一座巅峰,千载而下,弥仰弥高。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原文法会圣众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1我们念佛、诵经、放生、供斋或做任何善事,都需要做回向,回向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是完整修法或善事的必要组成部分,修完法或做完善事后不回向,功德白白流失,实在是可..

在色达境内一个叫霍西的地方,于1969年(十六绕迥火鸡年)9月22日(佛陀天降日),格花堪布诞生在一个父母亲家族都辈出大成就者的家中。小时候父母带他到色达洛若寺住持罗珠..

关于净旻法师

净旻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净旻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净旻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净旻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