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信徒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佛教信徒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释教的人生观,简略的说便是:人世种种的做作、寻求都是苦的。诸位要醒悟生命是无常的,你不要执着于生活之中每个动点上所发生的错觉。这个意思便是:生命是由每一分、每一秒衔接而成的,而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改变,人世没有真实、永恒的东西。

讲真实话,你今天有多少钱,有一天你会消失;现在你有一张漂亮的脸蛋,有一天你会逝世;你权利再大,有一天,你也有必要面临逝世。所以,人生在释教的观念是苦的,由于人世是改变无常、没有永恒的。

但是,有很多人对释教的人生观并不附和。他们以为在不了解佛法曾经,活得很快乐,每天能够去打牌、喝酒,每天骑马、赛马、赌马都觉得很快乐。自从学佛今后,就了解人世是苦楚,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来,干脆就放下,什么事都不做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误解了释教的道理。

“苦”的认知

关于这个人世的“苦”,释教对它的认知和处理的态度,有以下几种层次:

首要要“知苦”,知道这个人世是苦的,知道人世是无常的。

其次是要“解苦”,运用正确的方法来免除这个苦楚。

第三是“离苦”,经由正确的认知和实践,使咱们远离苦楚烦恼

最后,如果你是菩萨,那就要“救苦”救难。

从‘缘起性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出发,释教特别注重人的价值。首要,释迦牟尼佛便是在人世成佛的,尽管他教化的对象很广,但是以人为本位,只有人最适适宜探求真理,彻证真理。由于释教以为宇宙间有较好享用的高档生命,他们不存在脱离苦恼的需求;初级生命如牛马畜生之类,智能低质,又被人们所奴役,也没有寻求真理的可能。

只有人是‘万物之灵’,又处在苦乐相等状况中,有才智和才干,能够为寻求真理去斗争。人们在各种苦恼交煎的情况下,又都有解脱的要求。所以佛陀教导弟子们要以‘八苦’为师。‘苦’当然是人们所厌恶,但如果因受苦而奋发图强,便可变压力为动力。正像孟子所说:‘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逆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老子也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说,坏事能够变为功德,功德也能够变为坏事。要想达到清净圆满的佛陀境地,还要以人身作为基础。所以释教中常说‘人身可贵,佛法难闻。’便是提示人们不要妄自菲薄,不要孤负这名贵的人身。

另外,咱们知道在自然科学中,‘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是关于物质运动最重要的普遍规律之一。它说明能量的形态,尽管能够发生转化,但能量的总和是保持不变的。释教的轮回学说也可藉此来作比方说明。释教以为人的生命也可转化为另一个形式——初级生命和高档生命的相互转化,其间释教心思学上所说最深层次的能量——第八识,一直在起主导作用。它含藏的一切染净种子,遇缘便起活动,无始以来,相续不断,推动生命长河的向前奔流。而人正是通过努力向高档生命开展的重要基石。换句话说,要成佛就要从人做起,先要做个好人,贯彻人类应有的精神文明和品德规范,完成了人格的涵养,学佛的基础也就奠定了。 释教的品德结构可概括为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具体地说,便是要求人们仔细实施‘五戒、十善’。‘五戒’:便是不杀生(主要是不杀人)、不盗窃(不盗窃属于别人的东西)、不邪淫(不乱搞男女关系)、不妄语(不说假话)、不喝酒(不酗酒闹事)。这些戒条非常重要,也非常合理,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杀人、盗窃、乱搞男女关系,国家也要绳之以法。

一个信口开河、言而无信的人,或许酗酒闹事的人,都是不受人们欢迎的人。

‘十善’是‘五戒’的开展,从行为、语言、思维三方面,去除十恶,做到十善:行为上,不杀生而维护生命;不盗窃而勤俭节约;不邪淫而纯真清白。言语上,不妄语而说老实话;不两舌而说团结话;不绮语而说朴质话;不恶口而说和善话。思维上,不吝啬而广行布施;不嗔怒而难忍能忍;不愚痴而勤修才智。

但‘五戒、十善’还是个人的品德准则,对一个修菩萨行的大乘学者,佛陀更要求深入人世,无私奉献,‘恒顺众生’、‘庄严国土’,进一步实施‘六度、四摄’等广大法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大家的利益而努力工作,从而充分体现人生的价值。

‘六度’:便是1.以‘布施’度悭贪,不但不贪分外之财,还要以钱财和学识、知识来协助别人;

2.以‘持戒’度放逸,促使人们去恶从善,遵纪守法,形成严谨的生活;

3.以‘忍辱’度嗔怒,忍受别人对我的凌辱怨害,很多容纳,并能安忍众苦,与艰苦的环境作斗争,不被种种烦恼所动摇;

4.以‘精进’度松懈,便是大勇无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

5.以‘禅定’度散乱,排除杂念,使思维才干一致会集,制心一处;

6.以‘才智’度愚痴,用高度的判别、察觉力量,善巧方便地开展工作,研讨学识,把握年代的脉络,学好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此外‘四摄’便是从四个方面吸取众生:1.‘布施摄’便是以物质、才干等来协助别人,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作贡献;

2.‘爱语摄’便是和颜悦色对待别人,使别人生欢欣心而受感染;

3.‘利行摄’便是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处处代别人著想,热心服务社会,维护社会公德;

4.‘搭档摄’便是与大家同甘共苦,浑然一体,勤勤恳恳,埋头苦干。

从以上‘六度、四摄’的品德内容中,反映出大乘释教立足人世、无私奉献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把这些内容与‘五戒、十善’等品德规范连结在一起,推动人们心灵、气质的不断升华,有利于形成欢喜、谐和的人际关系,进入真、善、美的和平、幸福境地。它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协谐和弥补,对社会的安靖、繁荣会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一致,使逾越人世而又不离人世的人世释教思维,充分发挥社会效果。在此基础上,释教学者通过努力实践逾越二元敌对的绝对真理,寻求自我完善,活跃开发自性潜在的无尽宝藏,无限扩展新的生命力,把握自己,利济别人,把小我融化为宇宙整体,一起奔赴光辉的未来,圆满实现人生的终极价值。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弥陀的救度各位法师、领众、台中分会的会长,以及北部、中部的同修:南无阿弥陀佛!念佛道场为当地带来吉祥现在是冬天,前几天台北还下着雨,但是今天阳光普照,风和日丽,..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原文法会圣众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人生故事

人生故事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人生故事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人生故事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人生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