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生活在人们心中的分量和作用


咱们现在所遇到的窘境,确实是不明因果,不知道「止恶行善」。换句话说,咱们对於善跟恶搞不清楚,迷在这个里面,总认为自己所想的、所做的都是善,他人所想、所做的都是恶,没有镇定认真去考虑这个问题,粗心大意。做错了,自己知道了,也不敢供认,碍於体面,不知道悔过,不知道改正。中国人好体面,知道错了还得继续做,又错下去,所以来世恶道去了。因果教育太重要了,救今天的社会,除因果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更有效。佛经是好,佛劝导你,你不相信,你不害怕。将来果报现前了,后悔莫及。这一个跟斗栽下去了,不知道要多少劫、多少世你才能翻身,太可怕了!

咱们今天修学的理念过错、办法过错,这是什么?不相信古圣先贤,认为咱们所知道的超越他们,他们不理解科学。这一个过错观念,把古圣先贤、诸佛菩萨全部都抹煞了。所以自己虽然学佛、虽然学传统文化,没有学对,学错了,全做的是外表功夫,没有实践的内容。什么原因?对於经典没有深化,甚至於说连皮毛都不理解。这是什么原因?这便是咱们学习的理念过错。错在哪里?不知道要用诚心学。学古圣先贤东西不能用妄心,但是咱们现在满是妄心。学了佛之后,听说有个诚心,什么是诚心不知道,诚心在哪里不知道,经上讲得清楚,没听懂。什么是诚心?把妄放下便是诚心。什么是妄?起心动念、别离固执这是妄。佛慈善,佛讲得很清楚,大小乘经论佛常常讲,不是一遍两遍,为什么听不理解?没听进去,烦恼习气太深了,这些烦恼习气让你回不了头来。造恶很简单,修善十分十分困难,阐明什么?恶的习气、恶的根太深太深了,善的根太浅陋了,遇到佛这么慈善、这么教训都没用。他不是不读经,他不是不听经,经听了几十年,经念了几千遍,没用,仍是自私自利,仍是烦恼重重。

经题上讲得多理解,清净心、相等心、觉心就能学佛。那咱们今天学佛是什么?便是把清净心找回来。清净没染污,清净心找回来你就证阿罗汉果,相等心找回来了你便是菩萨,大彻大悟你就成佛了,你便是法身菩萨。在哪里修行?日子傍边。千万不要忘记,脱离日子没有修行处。便是人事物,我每天对这么多人、对这么多事、对这些万物,怎么修?不固执。学不固执,不固执我心清净,清净心生才智不生烦恼。固执生烦恼、造罪业,不固执生才智、积积德行善。为什么听不理解?这是阿罗汉,小乘人修的。再提升,不但不固执,别离都没有了,放下了,你是菩萨。相等心生大才智,菩萨的才智。心不相等生烦恼,傲慢、妒忌、障碍,这是最一般的现象,这个念头造业,假如还有行为的话,你还要招果报,没有行动是恶业。佛法彻底在日子傍边,脱离日子没有佛法,所以佛法难就难在这个地方。

佛法辅导日子,就像睁着眼睛、打着探照灯走夜路。

没有佛法的日子,就像在没有月亮的夜晚跟着一群瞎子走路。

佛法是日子的导师,释教不是宗教,而是才智的教育。释教没有既得利益的”在世教主”,方丈仅仅是有“一丈方”处理寺院日常事务的场所而已 。

释教是教人知道人间最底子的道理,教人知道比生死还大的事,而我等多争不急之务,为人间时间短的高兴和获得时间短高兴的办法所痴迷。

所谓爱情,是指男女之间、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联系,亦即爱情、亲情和友谊。释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没有爸爸妈妈,也不可能没有朋友,而除了落发人之外,释教徒也应有个人的配偶。佛把众生称为“有情”,也便是说脱离以上三种情,就不是众生。并且,学佛是由众生来学的,是由凡夫开端的,任何人之间的接触往来,都必须合情合理合法。假如释教只讲离欲,则无法使一般人进入佛门;假如佛的教化没有爱情的成分,也很难教化众生。

佛法所称的“慈善”,好像跟爱情不同,但是慈善的根底便是人与人之间的爱情,有人称之为“爱”。爱除了分为有条件和无条件之外,也有“有我”和“无我”之别。佛菩萨的慈善是无我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我的;亲子之爱是无条件的,男女之爱和朋友之爱则可能是有条件,也可能是无条件的。佛法是要从根底的爱来引导至无我的慈善。

由于佛菩萨可以无我,众生不可能无我,因而要教导众生从有我的爱而渐渐进入无我的慈善;也需要先从有条件的爱,而加以净化成无条件的爱。因而,释教不能一开端就叫人脱离爱情日子。

至于释教徒应如何处理爱情问题呢?家庭是爱情联系的根底。家庭的根底从道德上说是亲子之情,它的构成始于男女的配偶联系,继而从家庭成员扩展到家庭以外的亲戚朋友。这都是因家庭的需要和社会的活动而形成友谊的必要。中国有句俗谚说“在家靠爸爸妈妈,出外靠朋友”;又说“妇唱夫随,白首偕老”。这些都是以感性的情为基点。假如没有情,就像机器没有润滑的油,随时都可能发生故障,也很简单因冲突而受损害。佛法目的不外为教化人间凡夫,诱导凡夫将矛盾化为调和。因而,佛法有两个不变的法门──才智和慈善。才智是理性,慈善是感性;以才智来辅导慈善、运用慈善,就可使凡夫的情感从混乱变为条理,从矛盾成为调和。情感假如脱离理性的才智,就会泛滥成灾,自害害人。

有一部佛经,叫《六方礼经》,其中提到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印度,有一种宗教信仰,教人专门拜方位。如有一次佛看到一位叫尸迦罗越的青年,正十分虔诚地礼拜六个方位,便问他拜的是什么。那位青年说不出所以然,只答复这是父亲的意思,父亲在世时拜方位,他逝世之后儿子也应照着拜。佛陀告诉他,释教也拜六方,如其以孝顺爸爸妈妈为东方,恭顺师长为南边,配偶互相谅解为西方,保护亲友为北方,体恤仆从部属为下方,尊敬落发修行人为上方;同时并阐明晰爸爸妈妈对儿女、师长对弟子、部属仆人对主人以及修道的沙门对俗人,各别所应具有的情绪和职责。像这些都属于爱情的范围,是人间的道德联系。能够长于处理爱情问题而过正当的爱情日子,便是修行佛法的开端。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弥陀的救度各位法师、领众、台中分会的会长,以及北部、中部的同修:南无阿弥陀佛!念佛道场为当地带来吉祥现在是冬天,前几天台北还下着雨,但是今天阳光普照,风和日丽,..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原文法会圣众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生活故事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生活故事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生活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