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供香的种类和说法意义


咱们常常看到释教寺庙里焚香顶礼。释教以为,卷烟旋绕中,其实也代表供香者的一份忠诚。其实,现在的焚香,并不局限于释教,即使是世俗中不信佛之人,也有许多朋友喜爱焚香。就由于那种淡淡的香味,能使人心平气和,烦恼顿失。那么,供香有哪些意义呢?

1、戒定慧之“心香”:

释教以为,经过“身口意”的修行,让自己身心俱得清净,取得醒悟和才智。也便是指经过修行“戒、定、慧、摆脱、摆脱知见”这五种积德行善,就有或许成佛,因此叫做“五分香”。以此来供佛,叫做“理供佛”,也叫“心香供佛”。咱们现在也常说“心香一瓣”,其实来源也在于此。

释教信众在焚香时,一般伴唱 “香赞”,也是焚香供佛的一种标志意义。在卷烟旋绕中佛号呢喃,也平添几分庄严肃穆之感。听说,香严童子便是由于闻到比丘燃烧沉香而悟道,并证得阿罗汉果;释教甚至还以为有一个“众香佛国”,那里的全部都是用“香”作成的,而“香气”就好像咱们说话的声响。

2、香为佛使:

香在梵语里叫做“健达”。在古印度传说里也有“香神”,又叫“乾闼婆”。这个香神不吃酒肉,只以香味为食,关于香神而言,“香味”能资长他的阴身。由于它的阴身散发出香味的原因,所以被叫做“香神”。再后来,被释教引进,成为释教的“护法八部”之一。

听说释迦牟尼当年住在孤单园时,有个叫“富奇那”的信徒修建了一座旃檀堂,准备请释迦牟尼去讲法。富奇那手持香炉,对着孤单园的方向遥遥焚香礼拜。那卷烟飘到孤单园,竟然萦绕在释迦牟尼的头上,久久不曾散去,形成一顶“香云盖”。

释迦牟尼感知了富奇那的诚心,立即起身前往旃檀堂。后世释教据此以为,“香”便是信使,更是信佛之人与佛陀交流的手段,所以有“香为佛使”之说,这也是释教里拜佛供香的来源。

信佛之人以为,焚香礼佛,便是一种忠诚的、真诚的供养,由于“香”是传递忠诚与决心的前言。焚香过程中,能使人繁殖一种清净、忠诚、忘我的思想。不信佛的人,看着缕缕幽香袅袅上升空际,也是寄托对先人、英灵的思念之情。这两者的对象不同,但包含的恭敬之情是相同的。

在释教的供养里,有以香、花供养的。听说释迦牟尼说法的时分,有“香如须弥”的境况;一起,一般来说,“香”和“烛”一般一起供养。后来,人们对因学佛、信佛而发生的往来,称之为“香火因缘”,把拜佛的人叫做“香客”;世俗人也把友善的交集叫做“香火之情”。

3、行香走法:

所谓“行香”,便是持香行走。关于这个还有一个小故事。听说很久以前,有一个生性贪婪的人,积储了七瓶金子,便挖了一个很深的坑埋藏起来。后来患病不幸身故,变作一条毒蛇守着金子。过了许多年,毒蛇守得厌恶了,恳请一个行人把金子代为捐给了寺庙,和尚们为感谢而讲经说法,毒蛇因此而升到了“忉利天”。这便是“行香”的来源。

在我国,“行香”大致开始于晋代的道安法师。本来是道安法师登座讲法时一种典礼,听众为他焚香礼敬,一起也有“燃香、上香、拈香”等多种说法,其意思都是一样。再后来,“行香”就专指佛事斋会的时分,由掌管的人持香炉绕行、或许引导仪仗巡行的做法。

南北朝之后,朝廷也加入到举办“行香”的法会之中,这种风气到了唐朝到达鼎盛。当时的文人墨客有许多作品描述“行香”的境况,如张籍就有:“行香暂出天桥上,巡礼常过禁殿中”的诗句。自居易更专门写了一首《行香归》:“出作行香客,归如坐夏僧”,等等。

香为释教第一供养,在以香供养佛菩萨的方法中,常见的有烧香、涂香、和合香、散香、线香、抹香、香汤七种供养。

烧香

在经典中常常可见以烧香供养的记载。烧香是指在诸佛、菩萨、祖师像前燃烧各种香,并不一定指特定的香品型态。

大日经》卷八中记载,烧香是遍至法界之义,如天上的树王开敷时,香气随逆风、顺风而天然遍及,又如一一积德行善由才智之火所焚,摆脱风所吹,能普熏全部。

在《长阿含》卷二〈游行经〉记载,居士为如来起大堂舍,整治场所,并洒净、烧香。《无量寿经》卷下也记载,行者当悬绘、燃灯,及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神仙世界。

烧香也是密教重要的供养,与阏伽、涂香、花鬘、灯明、饮食等合为六种供养。于禅林中,称烧香为拈香,或炷香。在法会中持香盒者,称为烧香仆人。

涂香

涂香,又作涂身香、涂妙香,是以香涂身,以消除臭气或恼热之义。印度人为了消除身上的臭气,而使用旃檀等香捣成粉末,和水调之,用以涂在身上。但是在佛制中,规定比丘及沙弥等,不得涂香或戴着香花鬘,应以戒及禅定净除其心之垢,以代替世俗人所用之涂香。

在《苏悉地羯啰经》以涂香、华鬘、烧香、饭食、灯明为供养本尊的五种供物。其间涂香代表清净,标志能铲除菩提心中妄谈戏论的染垢,能除灭生死烦恼。

由此义假如以涂香供养诸佛、菩萨,则能获甚大积德行善,供养诸尊的涂香,依佛部、莲华部、金刚部之别,而供以不同之涂香。供养时,应结涂香印、口诵真言而供养之。

和合香

和合香是指由各种香料调合所制成之香,尤其在密教供养中常常可见。俗称为五种香。据《苏悉地经》卷上、《瞿醯坛跢罗经》卷中记载,用于涂香之香料及用于烧香之香料,两类和合称为和合香;又和合香之中不得含摄有情之身分(肉身)、秽恶物或无香物等。

和种种香末为一丸者,称为和合丸,常用以比喻一法中具有无量之佛法。据《首楞严三昧经》卷上记载,佛在王舍城耆阇山中,对坚意菩萨说法,谓菩萨住于首楞严三昧,世世自得六波罗蜜,念念常有六波罗蜜,而身皆是法、行皆是法,并以和合丸为譬喻:如将百千种香料捣为粉末,若有人欲索取其间一种,而不欲其馀香末共相薰杂,则为不或许之事。犹如菩萨以全部波罗蜜薰习身心,能于念念中常生六波罗蜜。

散香

散香是指散碎之香,也便是不成丸粒状之散碎之香。在密法中,相关于丸香标志总集的烦恼,散香则以散碎表明微细之烦恼,于行法时,投于火炉中,烧以供养。也有将切花、丸香、散香等三种供品,别离标志三毒中之贪、瞋、痴。此外,以敬香作为供品也代表六度波罗蜜中精进波罗蜜之义。

线香

线香是以香木之粉末加糊而成细长如线之香,能够长时间焚薰,又作仙香、长命香。或单用线香,亦有于线香上加覆香末而共焚之者。据《增广本草纲目》卷十四〈线香条〉载,线香之资料,多以白芷、川芎、独活、柏木之类作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剂,以唧筩笮成线香。印度自古即有烧香之法,然《苏悉地经》卷上涂香药品及别离烧香品、卷下备物品所罗列之诸种香中,未见有线香之名,至于中国,则来源于何时亦已不可考。

抹香

抹香(梵curna,藏phye-ma),指呈粉末状之香。又作末香、粖香。主要是供撒布于道场或塔庙等地。与烧香、涂香不同。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中说:“悉以杂华末香(中略)供养七宝妙塔。”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五〈证劝品〉:“烧无价香,泥香涂之,末香以散。”另据《真俗佛编》卷二引《大智度论》所言,干香应烧,湿香应涂地,末香及华应散。又《大宝积经》卷六十二〈阿修罗王授记品〉列有旃檀末香、优钵罗末香、沈水末香、多摩罗跋末香、阿修罗末香等。

香汤

香汤是指有香气之汤水,即调和诸种香而煎成之汤水。多用于洗净身体。在《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中说:“四天王接置金机上,以天香汤浴太子身。”

《浴佛积德行善经》中说:“若浴像时,应以牛头旃檀、白檀、紫檀、沈水、薰陆、郁金香、冰片香、零陆、藿香等于净石上,磨作香泥,用为香水,置净器中。于清净处以好土作坛,或方或圆,随时大小,上置浴床,中安佛像,灌以香汤,净洁洗沐。”

古来每于四月八佛诞生日时,以香汤灌佛像,即依据此上所说而来。又一般禅宗所称之香汤,乃用陈皮、茯苓、地骨皮、肉桂、当归、枳谷、甘草等药所煎煮而成,又称七香汤。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二谛是佛教关于认识和真理标准的重要学说,曾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谛,指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它包括真谛和俗谛。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称“胜义谛”或“第一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尊胜佛母心咒》教念及功德利益

疏文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疏文介绍从广义来讲,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疏文,是沟通天..

《六祖坛经》原文《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经文主要记载慧能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言教,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自..

第八识又称为根本识,根本识就是来作为七转识一切的依归,换句话说,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都必须蕴藏在第八意识。俗称灵魂,世间人称为灵魂,我们佛教讲根本识。前六识有时..

关于香道

香道网为您提供最新的香道信息,让您快速了解香道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香道。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