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皈依定课“提纲”


菩提导航APP内测的过程中,有同学问,定课中的“列提纲”怎么理解?是啊,在这之前,有几个人会想到为定课“列提纲”呢?这里不揣浅陋,尝试从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这五大要素的角度为皈依定课列下提纲。

一、三宝歌——皈依

如果说整个皈依定课都围绕着皈依,那开头的三宝歌更是皈依中的皈依,是热身,也是正行,是起点,也可以说是终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说一座皈依定课就是一座禅修,那么我们知道,禅修一般需要一个所缘境。那皈依定课的所缘境是什么呢?可以说很多,也可以说只有一个,那就是三宝功德

所以,我发现,《三宝歌》就是对三宝功德的开显,唱诵的过程就是忆念和强化三宝功德的过程,甚至单单通过唱诵《三宝歌》,就可以完成整个皈依的修行,一首《三宝歌》,就是一座很好的皈依禅修!

唱第一段佛宝时,我会直接忆念自己内心清净的佛性,忆念每一个有情众生都有的佛性,并很真切地感受到,四方上下无量无边的众生,就是无量无边的佛,一下就沐浴在佛的海洋中了。

唱第二段的法宝时,我眼前会出现一条很清晰的路,这条路就是三级修学,就是修心指南,我坚信这就是一条成佛的光明大道,如今的我,正稳稳地走在这条光明大道上。

唱第三段的僧宝时,我的眼前会浮现出从诸大菩萨,到历代祖师大德,到师父,到前辈学长,到身边同修,他们都是我的良师、益友、伙伴、亲人。

  二、发心

皈依定课中只有皈依吗?非也!皈依定课中不但有皈依,还有发心,而且是最殊胜的发心——菩提心

“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短短的这段发心引导,大家在刚开始定课时是不是很容易一飘而过呢?反正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如此,甚至还常常觉得,我现在修的是皈依,是依赖感和归属感,这个发心离我太遥远了,以后再说吧。但越往后学,就越发现这段话的分量,越体会到这段话的力量!

同样,我发现,“大乘皈敬颂”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短短四句,前面两句就是皈依,而且是大乘皈依,“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后面两句就是无上菩提的发心,“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所以千万不要忽视每一次的皈依,哪怕是很简单的仪轨

当然“万丈高楼平地起”,越是高大上的发心,越是需要平时基础的积累,从对出离心的建立和培养,到《修心指南》中与慈悲相应心理的建设,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踏实了,否则发心也很容易成为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

三、忏悔供养七佛灭罪真言——戒律

为什么说接下来的这几个环节是戒律呢?

我最早对戒律的认识就是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比较典型的就是“五戒”,这可能也是很多人对戒律的最初认识。后来接触到《健康生活的五大信念》,发现戒律不只是止恶,同时还包含着修善,有所为有所不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该做,为什么不该做,利弊如何,要清清楚楚。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积极主动地做该做的,是更加有效地持戒。这一点在学到下士道的十善业时开始有了更多的认识,在学到《入行论》的护正知品时就更加清楚了。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大乘菩萨戒是一个从摄律仪戒到摄善法戒再到饶益有情戒的完整组合,既有止恶,更有修善。

理解了上面的持戒原理,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说“忏悔、供养、七佛灭罪真言”这几个环节都可以归入戒律的范畴了。

四、正见

皈依定课中的正见是什么呢?在哪里呢?乍一看似乎不是很明显。

首先什么是正见?我理解的正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正见,就是每期法义,从对善知识的认识,对暇满人身的认识,到对死无常恶道苦的认识,对轮回苦的认识,对出离心和菩提心的认识,等等。那狭义的正见就是空性正见,比较典型的就是无常、无我、唯识、无自性空、如来藏

我刚开始对广义的正见不太重视,觉得学佛最重要是明心见性,其他都太low了,但越学越发现,那些曾经认为很low的,恰恰正是自己最需要补的。

所以在刚学《三十七道品》的时候,有同学就问,既然四念住是解决我执的最佳爆破点,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学这些呢?后来深入学习《三十七道品》,才发现,如果没有前面的基础,如果不先解决粗显的烦恼,如果不先建立起对三宝、业果、轮回的正确认识,乃至对解脱觉醒的强烈意愿,四念住能真正修得起来吗?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正见在皈依定课中处处可见,从头到尾,无所不是。即便从狭义的空性正见来说,皈依定课中也有很多体现,比如七支供中普贤行愿的见地,其实也可以说是华严的见地。再比如在止静环节导师对心的本质的观修引导,这可以说是禅宗的见地。最前面的《三宝歌》,我体会其中就有如来藏的见地。无常、无我、唯识、中观的见地有吗?我想也是有的,大家不妨去找找看。

五、止观

说完了正见,接下来自然就是止观了。

1、认识止观

止观就是将正见落实到心行的方法。我们每周的学习,几乎都是反复运用八步三禅(尤其是观念的禅修),不断调整认识,并将每期法义的正见内化为自己观念、心态和生命品质的过程,也是正知正念止观禅修的过程。

三级修学中,导师为我们开显了九种禅修。我的体会是,如果把所有的禅修方式概况为一种,那就是正知正念的禅修。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八步三禅也可以理解为正知正念的禅修,其中观念就是一种内化的正见,也就是正确的认知,这属于第一个层面的正知,而心态本身就是一种正念,是一种善的心念的相续。

如果说,四念住的禅修,是引导我们通过以身受心法其中之一为所缘,忆念安住,修止修观。那类似的,我们每课的学习,也是要通过消化、提炼,最后依本课心行引导,落脚到一句话、几个词,或者某种心行(观念、心态、正见、正念)上,认识、建立、培养、训练、熟悉……如此忆念安住,重复强化,乃至提升和圆满

皈依定课中,从暇满义大的观修,一直到安住修,到止静,这一段是典型的止观禅修,既包括八步三禅和正知正念的止观,甚至也包括空性的止观。

2、八步三禅

比如通过对暇满义大、死无常、恶道苦、三宝功德的观察修,进入念诵三皈依的安住修,也就是通过对皈依二因的思维,确认生命没有别的出路,唯有三宝能救,然后安住在这种决定心中,不断熟悉和强化对三宝的依赖感和归属感,这可以说是皈依的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而观想带领一切众生投归三宝的怀抱,念念融入到十方三宝的无尽功德海中,这也体现了对菩提心的观修,即大乘皈依的内涵。此外,我自己后来在念诵三皈依的时候,偶尔还会尝试着带入如来藏的见地,类似前面唱《三宝歌》时的观想,我想这可能也是师父经常强调的皈依定课可深可浅的大义吧。

常有同学问,皈依定课的这段观察修太快了,经常还没什么感觉就过去了。的确如此!我自己到现在也不敢说对每句话都很有感觉,但我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知道自己要下功夫的地方在哪里。事实上,这里的每一句话,所代表的往往就是对平时一个单元的学习。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平时修学的用功,何来定课质量的提升?

3、空性止观

如果说前面从观察修到念诵三皈依大致可归入八步三禅或者说正知正念的止观,那我理解接下来的止静环节则可以视为往空性止观的突破,也是一个从忆念三宝功德到成就三宝功德的过程。

因为通过前面环节的观和止的禅修,心已经稳稳地安住在三宝的功德上了,这个时候,导师引导我们一个回马,干什么?找心,观心,直接透视心的本质!找一找心在哪里?看心有没有颜色、有没有形状?“观”的结果就是,发现心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形状,既不在里面,也不在外面,心,无形无相,心,无所不在。这是什么?这就是心的本质,也是宇宙人生的本质,也就是空性。从观察修,到观照修,从观照般若,到实相般若。

难怪导师会在《正念与三级修学》的开示中感慨,“我在皈依共修的开示中,每次都会做相关的引导。所以其中不是没有正念禅修,只是大家还认识不到。”这里提到的引导,我理解就是空性禅修的引导。这里提到的正念禅修,也就是四念住中关于心念住的禅修,是直接体认真心的禅修。

至此,整个皈依定课也就完成了五大要素的禅修,同时也完成了出离心到菩提心再到空性见这三主要道的禅修。

六、未完

那到此是不是修行就结束了呢?不是!

我们都知道,见道远不是修行的终点,即便是带着菩提心的见道都不是修行的终点,因为见道之后还可能会继续轮回(往昔不善的业力和串习推动),甚至还可能会继续造不善的业(只是一般不会再造引业),所以还要继续修行。菩萨从一地见道,还要二地、三地继续往后修。

比如发愿环节中的《健康生活的五大信念》,我一度认为这是从座上到座下的延伸,甚至还很狭隘地认为只是对居士五戒的方便表达。

直到学完《三十七道品》,才发现原来自己曾经以为很普通的八正道,乃至八正道中的正语、正业、正命等等,都是可以作为悟后起修之法,是可以作为不断广结善缘、集资净障、利乐无边有情、圆满无上菩提的法,而这些在《健康生活的五大信念》中也是蕴含着的。

那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收尾环节的《健康生活的五大信念》,对其内涵和意义,无论怎么形容都不为过了。所以导师说,如果以大乘的发心,即便是行一人天善法或持一别解脱的戒,都是菩萨戒,都有无量功德。

再比如《四无量心》,在导师的开显里,也都是甚深的修法,都有甚深的内涵。对此,建议大家可以多去研读下《修心指南》,尤其最后两篇。我最近研读的体会是,一条道路,就是一条生命的河,这条河流的终点是智慧和慈悲的海洋,其中,《心经的禅观》,连通智慧,《四无量心的观修》,连通慈悲。

附:三宝功德梳理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疏文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疏文介绍从广义来讲,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疏文,是沟通天..

《六祖坛经》原文《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经文主要记载慧能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言教,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自..

第八识又称为根本识,根本识就是来作为七转识一切的依归,换句话说,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都必须蕴藏在第八意识。俗称灵魂,世间人称为灵魂,我们佛教讲根本识。前六识有时..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弥陀的救度各位法师、领众、台中分会的会长,以及北部、中部的同修:南无阿弥陀佛!念佛道场为当地带来吉祥现在是冬天,前几天台北还下着雨,但是今天阳光普照,风和日丽,..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关于如理思维

如理思维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如理思维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如理思维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如理思维。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