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生观的自我反思


在《佛教徒的人生态度》里,导师用八个主题告诉我,作为一名佛教徒,应该用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去修行和生活。对照自己当下的生活,我有以下收获:

1、消极还是积极

在接触佛法之前,我受西方积极心理学的影响,认为人活着应该尽可能地从“积极”层面思考,调动人内心深处的正能量,转变生活的磁场。但是我忽视了非常重要的一点,消极或者积极,这只是一种态度,这些态度背后的“发心”要远远比态度本身更重要。就比如在红尘中积极打拼,努力赚钱,但发心却是满足个人的贪欲,这样的“积极”岂不是造业更大?

学习佛法之后,我再审视自己的行为时,会首先扪心自问——这件事发心如何,是为了满足过度的欲望,还是合理的追求?然后才会用积极的方式处理事情。事实上,如果发心是好的,一件事推动起来更容易变得积极。

  2、悲观还是乐观

没学这段法义的时候,我为人处事一不留神会陷入“悲观”或者“乐观”的摇摆状态里,遇到容易处理的事情,会认为自己是乐观行事的人,遇到棘手问题时,又会陷入悲观情绪中。学了法义才知道,无论是“悲观”还是“乐观”,都只是一种情绪,是自己的心时刻被情绪所转罢了。

而世界的真相是无常无我、缘起性空,没有绝对的好坏、对错、善恶,它们都只是一种状态。导师用“中观”一词引导我们从正视世界真相的角度来为人处事,不要让心被境所转,而是认清真相后,用“基于事实”的方式来对待。

“中观”的态度,对我最直接的影响是——我对自己情绪的察觉能力在提高,对生活事件的观察能力在增强。当我感受到自己陷入情绪中时,身体里的警铃就会启动,告诉自己:亲爱的,先从这个情绪中出来几分钟,看看遇到的这件事是怎样的缘起,我是否要对这件事生气或者高兴?它就是个事件而已,不要被境所转了。

3、禁欲还是纵欲

以前我不太喜欢“欲望”这个词,会把它跟“贪婪无耻”划上等号。当时我在金融行业,欲望这个词简直就是这个行业的代名词,于是我们这群人就默契地将“欲望”修改成“追求”,这么一改,瞬间觉得做的事变得高大上起来。

然而,“欲望”改成了“追求”,就能改变我们的欲望不停膨胀的事实吗?显然不可能,我们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现在的我,特别懂得导师说的“少欲知足”的道理。想想,追求欲望的过程,也是不断造业的过程,更是消耗福报的过程,怎么看都是不划算的事情。

那么少欲,就是自救的过程,减少造业,积累福报。更重要的是,欲望是会占据生活空间和时间的,少欲可以为我们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自然、留给情感、留给宁静,带来幸福,这才是真正的多赢!

4、重生还是重死

学佛之前很怕死,怕死的时候没享够福,没吃够好吃的东西,没玩遍世界,没住得爽快,更怕死的时候吃尽苦头,疼得半死。

学佛之后还是很怕死,怕之前造业太多导致自己堕三恶道,怕自己修行路上定力不够堕三恶道,怕临死之前福报不够堕三恶道。

但是这两种怕死带来的结果却大大不同了。先前的怕死,只会让自己不断造业,不断让自己离真正的生命意义越来越远。现在的怕死,是生命重塑过程中很好的提醒,它在不断告诉我:要在修行上持续精进。

  5、自利还是利他

学佛之前,我更多是用索取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生命中所遇到的一切资源,都被我定义为“它们是为我服务的”,这种认知决定了我的很多行为都非常自私。我对很多合作伙伴都缺乏感恩之心,固执地认为,一件事情做成功,是因为我足够优秀,因为我已经支付了足够多的报酬,不需要感谢任何人。

然而,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不过是整个项目中的一个角色罢了,无论我把自己看得多么重要,都不可能仅靠自己打下整片江山。项目推进过程中,所有参与者都是我的成全者,如果他们中有两三个人没有衔接好,项目的结果就很可能改写了。

现在我才明白,如果想利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人。就像我希望有很多人爱我,那么我就需要先把我的爱传递出去,爱他人。我希望未来有很多资源帮到自己,那么我就需要先把手头所有的资源贡献出去,帮他人。

世界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圆形能量场,发射出去一个爱的能量,最终会带着更大的能量回到我们身边。

6、出世还是入世

以前自己可无知了,把“出世还是入世”定义为“出家或者不出家”,好像人只要剃了头发,穿上僧袍,进入佛门,就算是六根清净。学了佛法才知道,修行的核心是我们这颗心是否清净无挂碍,而不是我们人住在哪里,吃了什么,穿了什么。

导师说“出世是一种超然的心态”,那么现实生活中,我又该如何获得“超然的心态”呢?想来想去,还是回到“无常无我,缘起性空”上。这是佛法给予的我最好的生命指南。

7、无情还是多情

导师在“无情还是多情”这期法义中,很清晰地告诉我,情里有痴、有贪和我执。它就像一根绳子,我们越在乎什么,就越被什么所捆绑,所以情很伤人。真正不会伤人的情,是佛菩萨的大慈大悲,从染污、有限、粘著的情爱,升华到平等、无限、清净的大爱,就像《普贤行愿品》中佛菩萨的庄严承诺,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菩萨们的大爱,是我修行路上的崇高目标。那么在现实中,我能做的就是弱化“我执”,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人,学会放下控制欲;弱化“贪心”,做事不贪求他人的回报;接纳所有一切,不以非黑即白的态度去看待一切,不带着评判去生活,接纳这个世界上生存方式的千差万别,存在即合理。

8、随缘还是进取

我以前是个典型的讨巧分子,遇到不想做的事,就会说“哎呀,随缘随缘,现在因缘不够,做不成也不怪自己。”遇到自己贪念的事情,就会说“人嘛应该积极进取,要有追求,这么好的事情必须要做啊。”但其实我心里清楚,这既不是随缘也不是进取,我只是为自己的欲望服务罢了。

导师说,随缘才能更好地进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正确观待缘起的前提下,积极进取,在缘起的智慧中找到真正的原因,目标明确、方法正确,我们才能够在世间和出世间获得成就。说到底还是回归到“世界是缘起性空”的本质上,用中观的人生态度来理解生命中发生的一切。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疏文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疏文介绍从广义来讲,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疏文,是沟通天..

《六祖坛经》原文《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经文主要记载慧能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言教,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自..

第八识又称为根本识,根本识就是来作为七转识一切的依归,换句话说,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都必须蕴藏在第八意识。俗称灵魂,世间人称为灵魂,我们佛教讲根本识。前六识有时..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弥陀的救度各位法师、领众、台中分会的会长,以及北部、中部的同修:南无阿弥陀佛!念佛道场为当地带来吉祥现在是冬天,前几天台北还下着雨,但是今天阳光普照,风和日丽,..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关于如理思维

如理思维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如理思维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如理思维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如理思维。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