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双眼睛看世界


读完《心,才是幸福的关键》,深深赞叹济群法师博大的智慧,将一颗“心”讲得如此透彻。脑海里浮现出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或者可以改为“不识人生真面目,只缘心在迷惑中”。对于佛陀那样的高尚品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一直是高山仰止,觉得可望而不可即,而这本书,让我找到了方向,像极了黑夜里有人给点亮的一盏灯,照亮了我的人生,指明了前行之路。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什么样的认识,就决定了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因为我们眼中的世界,只是呈现在认识上的影像,是被个人感觉改造过的。”至此,我才明白自己之所以看到的世界如此狭隘,狭隘到有时候只有自己一个人,本质上是因为“认识”出了问题。

仿佛一只井底之蛙,能看到最大的天就是井口那么大。然而,我跟这只蛙的区别在于,我本可以跳到井外,看到更大的世界。只是,很长时间里,贪图于井内的享乐,或是根本找不到出去的方法,由于贪心、无知,自己把出去的路堵死了。而这本书中对于心的种种阐述,恰似给了我一架梯子,可以带着我跳出那口狭隘的井。

一、智慧没有烦恼当认识在正见的引导下改变后,自己的世界也会随之改变,因为心变了!“心既是痛苦的源泉,也是快乐的源泉。”“佛菩萨的举身微笑,并不是因为得到什么,而是来自觉醒的心。”书中这样的金句太多太多!原来自己动不动就要发脾气,是因为“不接纳”。就像书中说的,不接纳是痛苦的放大器。比如,不接纳儿子的学习态度,怒目而视、暴跳如雷,收获的只会是无言的、甚至激烈的反抗。想想,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为什么非得让他按照我的想法去做?原来,接纳,真的可以让一切变得更加美好。不仅要接纳自己,同时也要接纳他人,进而智慧地接纳一切!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不胜枚举,智慧真是可以让人做到减少烦恼直至没有烦恼!

“当内心没有烦恼,如一片无云晴空,幸福才会不请而至。”哇!这样的境界是不是只有佛菩萨才能达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所谓的烦恼,都是自己那颗“动荡的妄心”想出来的,所以叫做自寻烦恼。解脱心理学告诉了我们各种烦恼的特点,怎么形成,如何对治,讲得清清楚楚。

就像自己有时候会因为一件小事生气,而且会找多种理由来让自己“理直气壮”地生气,关键还不自知,真是愚不可及!认识到妄心的种种不堪,从而回归心的本原,请注意是“回归”,因为我们的心本可以跟宇宙一样,是无限的。在动荡的妄心背后,有着未曾启用的真心。只不过我们需要寻找调心之道,就是佛教的禅修。法师在书中的种种引导,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幅智慧的画卷,美不胜收!

二、慈悲没有敌人。如何解决心理问题,是佛教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话题。区别在于二者对于心理疾病的界定。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那些异于常人且带来各种障碍的心理问题,才被列入疾病范畴,至于常人都有的贪嗔痴,并不在需要治疗的范围;而佛教看来,只要我们内心没有摆脱贪嗔痴三毒,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都属于轮回中的患者。而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亚健康者,多数跟心没有调整好有很大关系。

以前对于“利他就是自利”有着诸多不解,书中有这么一段话:“佛教告诉我们,慈悲不仅是利他的善行,更是一种使人格得到提升的自利行为。”生活中确实如此,当我们对他人心怀慈悲,内心是调柔而开放的。而以这样的方式去为人处事的时候,对方的回应也会是调柔的。只是自己没能仔细观察到而已!原来这是一种慈悲的修行。在这样的观念指引之下,哪里还有什么“敌人”?所谓的“敌人”,也不过是自己的假想敌罢了。

对于人心、人性的阐述,让人发现自己的生命原本是有如此的深度。对于书中的种种精妙阐述,不能尽言。

“我们放弃很多认识自己的机会,却把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的时间都用来加固一个破绽百出的假我,这是多么奇怪的游戏啊”!感恩有这样一本智慧的书,可以让我们换一双“慧眼”看世界!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六祖坛经》原文《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经文主要记载慧能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言教,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自..

第八识又称为根本识,根本识就是来作为七转识一切的依归,换句话说,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都必须蕴藏在第八意识。俗称灵魂,世间人称为灵魂,我们佛教讲根本识。前六识有时..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弥陀的救度各位法师、领众、台中分会的会长,以及北部、中部的同修:南无阿弥陀佛!念佛道场为当地带来吉祥现在是冬天,前几天台北还下着雨,但是今天阳光普照,风和日丽,..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关于心行成长

心行成长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心行成长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心行成长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心行成长。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