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诚博士:不怕死的贪生者


怕死的贪生者

嘉诚

贪生是有情的天性,死亡却终止有情存在的延续,因此贪生者通常被认为必然怕死。然而这样的辑在佛法的观点下却具必然性,佛法认为有情是身心的和合物,其中,心是一法的主导者,使有情趋生赴死的元凶是属于心的作用之贪瞋痴,在贪瞋引吾人断生死的情形下,贪生得怕死,怕死却又得生。这种看似语义上的吊诡,所的却是充满矛盾与无的人生。

电影情节往往是真实人生的写照,铁达尼号中那位扮演主角丝之未婚夫的富商是典型的贪婪者,高贵华服掩饰他逼婚、栽赃、买通等勾当的丑为。当船难发生时,富商携带丝急于抢先逃生,所表现的是人贪生的本性。可是,贪生的富商怕死吗?,当丝走前私自逃回等舱的杰克身边时,富商却愿放弃逃生而在船上追情敌。同一个人在前一刻是贪生怕死,转眼在下一秒却又变成怕死,这样的大逆转,主要关键在于「瞋」──对于情敌的瞋忿,而这个瞋忿则自于「贪」──对于丝的贪爱。剧情的发展是富商追情敌未果,仓促逃生,后却又因为投资股票失败,丧尽家财而举枪自尽。这样的结果和前面一样,富商在贪婪之心的牵引下,始终扮演着「怕死的贪生者」之角色。

在现实的社会,似剧中富商角色的实并少。一般,人们对于自己生命的延续无有强的意欲,可是在生活中又常被欲贪或瞋恚牵着鼻子走,轻者得身心交瘁,严重者或为爱殉情、为情拼命,或为财铤而走险,走上绝。而其搏命赴死所表现之神勇,尤有甚于贪生之意欲。禁人惊于贪瞋等束缚深固,它吊诡地驱使着有情在趋生的同时又常无惧于赴死。

然而,对于有情的趋生赴死,在佛法看却是因果下的必然之事。依据佛法,生与死并非截然对,一有情缘「生」而有「死」,所以凡人有生无死。贪生是人之常情,而也正由于人对生命自体的贪爱,引生后有爱,所以人仅有今生一期的生死,有世多期的生死。如果有情对于生命自体的贪爱愈深固,所引生的后有爱也就愈强,未的生死也就加循环已。依此推,贪生引下一期的生死,多程的贪生则引生多期的生死;换话,多次的生只会带多次的死,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贪生的人简直怕死」。依此而,前述「贪生却得怕死」这话就一点也吊诡。

死固然可怕,可是怕死却又难免一死。三大师吉藏对此则有同于常人的逆向思考,他在死前曾对弟子:「人应该要怕生而是怕死,因为只要生就会有死。」世尊对生死问题曾指出苦还灭之道:「……生灭,则死灭,纯大苦聚灭。」对照于世尊的话,吉藏的逆向思考却也颇有几分道,值得吾人深思。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弥陀的救度各位法师、领众、台中分会的会长,以及北部、中部的同修:南无阿弥陀佛!念佛道场为当地带来吉祥现在是冬天,前几天台北还下着雨,但是今天阳光普照,风和日丽,..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原文法会圣众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