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心动念(大悲法师)


起心动念

大悲法师开示

当你来到人间的时侯,你的起心动念已经开始了,第一次的哭声可以当做对来到人间受“苦”的哭诉。当言,人间决非只有苦,有苦必有乐,苦与乐都是因为心有分别,如果心无分别,何来苦乐?

人类生命的开始,是从人类生命的本能开始的,“分别心”从此时已经开始,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不饿;谁是我的亲人,谁是我最应相信依靠的人;谁对我总是有一种不好的感觉,小心哭诉提防的人;此时也正是“我识”的开始,一切都从“我”的认识开始。古人讲:“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此时之人,多是“内觉”的,仅是人类先天智慧脑,本能脑,潜能脑,右脑,的正常工作。而左脑,后天智慧的存入,启动,将跟随年岁时光,起心动念,念力点的偏重,智愚之间的成长差别,由内觉多,变“外求”多。内觉多,多生智,心能转物;外求多,多生欲,心随物转。前因后果,智慧圆成,总得正果;反之人欲无崖,苦是因果

童年是学习知识的最好时光,有一个恒久不变的心念,就是学习,这个起心动念,,念头,念力,在一定的年轮,定念守一,起着发奋图强的重要作用,离其道而归之,不断的调整自身的起心动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因此讲,人的一生中,能常久定念于一处,有一念三千,无所不能之力量。

当明白,起心动念,念力的重要,善于换位思考,换时间,换视角,换境界,换角色,知佛心时,此时,开始真正明白,修佛,应先管好,自已的心,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即是般若。佛心是不动的,无念为功夫,无念法常存,所谓无念,实是守一,比如,学佛,修佛,念佛,做佛,一心不乱,久之心念能恒久,内心世界改变了,外表也变得沉静,谦和,包容慈悲。在中国,毛泽东面部的变化,成功建国的前后,尤其是晚年,非常明显。念力定是禅,禅是看破放下,自性清静圆明体。修佛之要不在外求,而在自心明心见性。即心做佛与佛同心;即身做佛与佛同体;即口做佛与佛同音;即意做佛与佛同悲;一念即佛无限慈悲!修行成佛全在人格!

宇宙的精华是生命,生命的精华是人类,人类的精华是智慧,智慧的精华是禅定,禅定的精华是内觉,内灵,内照之光---心智。即:对人类先天智慧的认识,决不是外求的,而是内觉的,从自身内在的,无量般若智慧的开启。千万年来人类自性的本能,大之无外;小之无内,空含万有,无所不能。自性清静圆明体,世代相传,无量寿,无量光明。弥陀佛

学佛的人,应明白的,起心动念,守一是根,看得破才能放得下:

三法印,是释迦牟尼佛,自人生现实的生老病死问题中,推其因,研其果,观其现实,而悟出的真理。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生住异灭,刹那不住。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这一切,均属无常。

诸法无我:世间万法,自时间上看,生住异灭,刹那不息。找不出永恒和常住;自空间上看,因缘所生法,赖众缘和合而有,无真实之万物,亦无真实之我。

涅槃寂静:涅槃是从无常,无我的观察中,深悟法性寂灭,而获得的解脱。没有大死则没有大生,在无常无我的正修中不断灭我利他,使自身生命智慧在不断的新生中获得无上般若智慧。

“空”,由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可知宇宙人生的现象,并无任何固定实体存在,只是刹那生灭的连续状态。无常是空,无我也是空,空也是三法印的基础。佛学讲的空,决不是空无所有。而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佛学上所讲的空,不是没有,而是叫我们不要执着,“有”这一相,这一事。主张除“外迷”,启“内觉”,破除我执和法执,自然就可以达到转迷成悟,离苦得乐的境界。

“苦”佛学中,除了对空的认识外,也讲到了苦。大智度论上说:“四百四病为身苦,忧愁嫉妒为心苦,合此二者,谓之内苦。外苦亦有二种,一为恶贼虎狼之害;二为风雨寒热之灾,合此二者,谓之外苦”。“涅槃经上说有八类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四圣谛是佛学的基础理论,佛法中的中心思想。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法。圣者为觉者、智者、谛者是真实、本来。又为觉者、智者所提出的真实,本来如此的道理。

四圣谛括尽世出世间两重因果——集为因,苦为果,是迷界因果;道为因,灭为果,是悟界的因果。佛学言,“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也”。

“苦”,关于苦谛,前节已述,世间之“苦”,非偶然而有,苦之原因,皆由“集”所起。

“集”,是招聚之义。集以所做的业为因,以所产生的烦恼为缘。业有身、语、意三业;烦恼有贪、嗔、痴、慢、疑、见六烦恼。其中,见又分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合称为十种烦恼,这是一切烦恼起始之根。因为烦恼而迷于事,迷于理,叫做迷事惑、迷理惑,有了惑,就使身、语、意作不善之业,有惑与业,故有三界轮回的苦果。这苦集二谛是迷界的因果,即是现实宇宙人生的评判与观察。

“灭”,是苦灭无余的意思。灭以已离轮转生死为相,就是说,人们所有的贪爱,永断无余,无染无著,寂静安稳,也就是涅槃。涅槃不是断灭,而是舍离种种积“集”灭却一切痛“苦”,解脱三界生死苦恼的胜妙功德的圣者所证的“究竟”境界。

“道”,是通行的意思,以明其道理,顺道而修,就可以离转生死而入於涅槃,涅槃的境界,是由修道而证得,这种道,以履中庸而救解脱,故名中道,亦曰正道。

人类生存的世界是矛盾的混合体,变化万千的,又是不离“苦集灭道”的,更是“因果轮回”的。这一切都在人类共业,共同的起心动念!这一念头,主宰人类的生命价值,常想人之恶则己难善;常想人之善则己不恶。人类的正念,正思维,正语意,全在于,清静的心,内觉之灵,起心动念。

每个人,每一次,只产生,一个念头,每一念头,起心动念,善恶只在一念间,念念觉悟,即菩提,即般若,内觉状态,清静心灵,各种事物,在成功的,掌握之中。失败者,是教训;成功者,是老师,起心动念,取长补短,志诚向上,大道本一,守一是根,能常久定念于一处,有一念三千,无所不能之力量。

相反之,是事非非人间路,空空无无佛主心。起心动念,念头乱,是非多,烦恼多,请想,这个时侯你还能正确的做什么?这不是人生中,最失败的日子吗!

要做好每一件事,还必须回归到静,从新调整,念头,静者心妙,心能静,事业成。每一天,都是好心情,起心动念,念念觉悟。心念清醒,天天生活在快乐之中,你将把快乐布施给更多的人,快乐也终将回归到你身上,又布施到更多的人,快乐的轮回。

一个错误的念头,种下了错误的因果。比如:一天,大悲法师让弟子照阳去仓库清点物品,正巧,有几位僧人和居士也去帮忙,照阳一连清点三次,准确地向大悲法师汇报数量。这时有位居士讲:连我们都不相信,他硬是清点了三次。大悲法师说:为什么不换一种念头?照阳做事很认真。起心动念,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要留好心在人间。

一位老板,生意不错,买了小车,新车到家,全家欢喜,家门外是公路,才学了几个月开车的他,开始试车,车速由慢变快,想到开新车的快乐,由快更快,结果出了车祸。喜怒悲欢,起心动念,什么时侯,都要保持,清静的心,清醒面对,是实现美好未来的根本保证。

本焕长老“三岁”,起心动念,长寿者多是“心灵年青”。现在103岁的本老,深刻精妙,了玄开觉,尤其是对虚云禅师在世,120年的长寿咒。海灯法师告诉大悲法师,你师公的长寿咒,四个字“应无所住”,源自六祖金刚经开悟语。“诸君,探、研、觉、参,静思,联想,可解玄妙?不动的禅心。”人生无常,本老显现长寿相,不在己寿;是“心念众生”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愿力功德成就,也是有缘众生开觉正修行的福德。阿弥陀佛!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原文法会圣众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1我们念佛、诵经、放生、供斋或做任何善事,都需要做回向,回向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是完整修法或善事的必要组成部分,修完法或做完善事后不回向,功德白白流失,实在是可..

在色达境内一个叫霍西的地方,于1969年(十六绕迥火鸡年)9月22日(佛陀天降日),格花堪布诞生在一个父母亲家族都辈出大成就者的家中。小时候父母带他到色达洛若寺住持罗珠..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