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丹居士:耐孤独三昧:忍耐孤独与寂寞


耐孤独三昧:忍耐孤独与寂寞摘自 卢志丹居士《日常生活中的佛心》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耐不住寂寞,很难忍得住成功之前的孤独和寂寞,老是被外界的喧嚣所诱惑,老是被自己的各种杂念所困扰,急于求成,总想每天都处在鲜花掌声之中。但鲜花和掌声大多是对长期忍受寂寞、孤独、默默奋斗者的回报。寂寞最辉煌的前奏。 生活就是修行,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孤独,乐于寂寞。甘于寂寞的人永远不会寂寞,不甘寂寞的人才会永远寂寞。因为不甘寂寞而忙碌了一年,但一年下来,却是疲惫万分与寂寞。有一个小和尚,当初来剃度的时候信誓旦旦地向老和尚表示皈依佛门,但才念了不到一个月的经就受不了寺院的寂寞,还俗去了。两个月后,他又说忍受不了红尘的喧哗浮躁,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要求重入佛祖门下。老和尚一时间心软,就答应了。三个月后,他又嚷嚷说佛门冷清留不住人,又一次开溜……这样闹腾,到今天他上山来“皈依佛门”已经是第六次了。这让老和尚很是烦恼。老和尚索性对他说:“这样好了,你干脆不用信佛,脱掉袈裟;也别到红尘厮混,做个俗人。不如就在半山腰的凉亭那里开个茶馆,也省得两边跑这么麻烦。”那人听了高兴得不得了,还真的在寺庙门口的凉亭开了个茶馆。他感觉挺好,既可以远离尘世的烦燥,享受寺庙的清净;又可以参与世俗的事务,而逃离寺庙的寂寞。就这样,他一直在那里开着茶馆,直到死去。而与这个开茶馆的还俗和尚刚好相反的另一个和尚,却能够耐得住寂寞和孤独,持之以恒,日日修行不辍,诚心求法,最后成为一代高僧,并被后世永远传颂——他就是少林寺的二祖慧可大师。宁静致远,澹泊明志,是极高远的心态。耐不住寂寞和孤独,就不会有这样的境界。寂寞,实际上也是一种蓄势。猛兽在捕猎之前,都要静悄悄地占据一个有利地形,然后耐心地等待最合适的时机,才能一蹴而就。做人要学会在忍耐中等待时机,能够耐得住寂寞和孤独。 寂寞是一种内敛的品质,这样的品质,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定力,才能约束自己的心灵,不被喧嚣的俗物所污浊。大凡智者,无不甘于寂寞和孤独。一位西方哲学家说:“世界上最强的人,也就是最孤独的人。只有最伟大的人,才能在孤独寂寞中完成他的使命。”古语云:“居不幽者思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即智高者需要静静地同自己的心灵对话,要忍受得往孤独和寂寞。他们保持着灵魂独舞的状态,自由洒脱地进行着科学、艺术的创造劳动。孤独,能造就大师。这是因为,摆脱虚浮、繁杂的困扰后,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就能自由地翱翔。许多杰出人士,沉潜书斋,甘于淡泊,耐得住清苦和寂寞。有的超凡脱俗,蜗居书斋,杜门避嚣,潜心治学,终有所成。有道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题名天下知”。讲的是古代状元、举人们在金榜题名前,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里都默默无闻、寒秋苦读。试想,如果他们忍不住寒窗苦读的艰辛与寂寞,如果他们急于求成和浮躁不定,就很难潜心攻读,当然不会拥有渊博的学识,也就不会一鸣惊人、金榜题名了。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里一坐就是四十多年,鞋底将地板都磨出了两道坑,所以才有《资本论》的横空出世。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沉寂六个春秋,专心阅读和思索,才有了《纯粹理性批判》这一划时代的哲学巨著轰动古今。再来看看吧: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0年。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用了36年。摩尔根写《古代社会》用了40年。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用了37年。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5年。左思写《三都赋》用了1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10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总之,成功者雄厚的实力和超凡的成就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吹肥皂泡那样轻而易举地吹出来的。它是含辛茹苦的搏击,是耐得寂寞的攀登,是汗水、精力、心血的凝聚。它是集中力量,倾心投入,超常努力后的馈赠。宋代王安石先生的《伤仲永》这篇文章为世人所熟悉。方仲永五岁的时候就能作诗,被乡里的人评为神童,竞相邀请他父亲到家作客,并出高价钱让小仲永作诗,他父亲目光短浅,经不住诱惑,便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参加宴请。由于他父亲忍不住寂寞,名利心太盛,所以使小仲永失去了接受良好教育的大好时光,以方仲永的天赋,如果能忍得住寒窗苦读之寂寞,潜心攻读诗书文章,那么假以时日,肯定会名震天下,而不至于长到二十来岁时“泯然众人矣”。所以无论是学佛修行,还是做学问干事业,一定要忍得住寂寞。忍得住寂寞,天赋不高的人也会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而终有大成;忍不住寂寞,天赋再高的人也会一无所成,与平庸之人毫无二致。在喧嚣尘世中,耐不住寂寞和孤独的人,实在应该修行佛家的“耐孤独三昧”。 耐孤独三昧,就是忍耐或安住于孤独状态的三昧。关于三昧,《大智度论》中说:“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意是说,心定于一种正念中,就是三昧。《大智度论》中还说:“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大意是说,各种和合的行为,专一无二的都是三昧。例如:专心听课,就是“听课三昧”;专心讲话,就是“讲话三昧”。而忍耐或安住于孤独状态,则是“耐孤独三昧”。 耐孤独三昧,在佛教中本是声闻、缘觉的修法。《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说:“缘觉:佛典中之一种解脱者。此种解脱者并未随佛闻法,而系独自悟道,且性好寂静孤独,不事说法教化,故又称独觉。”《美难陀传》一书中也赞叹了孤独与瞑想之乐,而言及大乘独特教义之处也不少,如叙述难陀探索他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充满拔众生出苦的大悲心等。这里的瞑想是指忍耐或安住于孤独状态下的静坐瞑想,即忍耐孤独的三昧。 在社会中生活,佛教提倡入世,将自己投入到集体生活之中去利益众生。但是,每个人也有孤独寂寞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也要忍耐、安住于孤独寂寞之中,而不可心浮气躁,耐不住孤独寂寞。朋友,在喧嚣浮躁的尘世中,修炼佛家的“耐孤独三昧”,静下自己的心,埋下自己的头,与寂寞为伴,与孤独共舞,锲而不舍地铸造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吧!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原文法会圣众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1我们念佛、诵经、放生、供斋或做任何善事,都需要做回向,回向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是完整修法或善事的必要组成部分,修完法或做完善事后不回向,功德白白流失,实在是可..

在色达境内一个叫霍西的地方,于1969年(十六绕迥火鸡年)9月22日(佛陀天降日),格花堪布诞生在一个父母亲家族都辈出大成就者的家中。小时候父母带他到色达洛若寺住持罗珠..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