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护法与尽孝道:房山石经雕刻的原动力(李尚全)


护法与尽孝道:房山石经雕刻的原动力

李尚全

编者按:2011年10月9日,辽金佛教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广化寺隆重举行。江苏扬州大学佛学研究所副教授李尚全在会上发表题为《护法与尽孝道:房山石经雕刻的原动力》的论文,他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唐辽石刻房山石经的原动力,一是静琬比丘尼的护法热情,二是官民尽孝道的社会需求,并以石刻《华严经》和《大般若经》为例加以说明。论文摘要如下:

房山石刻《华严经》,从唐贞观二年(628)到辽重熙十年(1041)九月结束,历时299年,官民齐心协力,在石板上,把600卷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一个字一个字地雕刻出来,这在人类文化史上,确实是一大奇迹。这种精神,源自于佛教高僧在末法时代的护法热情,和唐辽官民尽忠孝的儒家美德。笔者认为,这是房山石经雕刻的两种原动力,兹把拙见陈述如下。

一、静琬石刻《华严经》:让佛教经典“永留石室,劫火不焚”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首先与北魏世祖太武帝(423—452年在位)的政治理念发生了冲突,引发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

北魏太武帝的灭佛,唤起了汉传佛教高僧的忧患意识,即末法思想的张扬。

北魏太武帝灭佛后的第10年,汉传佛教末法思想作为一种护法理论模式,由北魏南岳慧思大禅师提出。北魏太武帝灭佛给汉传佛教留下的恐惧症(或叫后怕症)还没有彻底清除,促使慧思焕发了在末法时代护法的信仰热情,他说:

我今誓愿持令不灭,教化众生至弥勒佛出。佛从癸酉年入涅槃后,至未来贤劫初,弥勒成佛时有五十六亿万岁。我从末法初,始立大誓愿,修习苦行,如是过五十六亿万岁,必愿具足佛道功德,见弥勒佛,如愿中说入道之由,莫不行愿。早修禅业,少习弘经,中间障难,事缘非一。略记本源,兼发誓愿,及造金字二部经典。

按照慧思自己的说法,“我慧思即是末法八十二年,太岁在乙未(455)十一月十一日,于大魏国南豫州汝阳郡武津县生”,发愿经过56亿万年,修习苦行,护持佛法,从现在“造金字二部经典”开始。后经北魏太武帝灭佛百年以后,北周武帝再次大规模灭佛,使末法思想再次高涨起来。

历史记载:静琬敬白未来之世一切道俗:法幢将没,六趣昏冥,人无惠眼,出离难期,每寻斯事,悲恨伤心。今于此山,鎸凿《华严经》一部,永留石室,劫火不焚,使千载之下,惠灯常照,万代之后,法炬恒明。……此经为未来佛法难时,拟充经本,世若有经,愿无辄开。

也就是说,将来佛教在中国遇到灭顶之灾以后,佛教经典难以找到的时候,再使用这部石刻《华严经》,拓印流通。在这种护法动机的促使下,静琬想把整个大藏经石刻化,房山石经的主体工程在辽代完成。房山石经的雕刻,得到辽代帝王的大力支持。

二、尽孝道:唐辽官民僧尼石刻《般若经》的主旋律

佛教的中国化问题,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对唐辽石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近900条题记的研究,初步得出了这样的洞见:佛教的中国化,与儒家的尽孝伦理水乳交融在一起,解决了一个儒家永远难以解决的问题,即“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社会问题。

佛教经教的祭祀化

东汉末叶与蜀汉之际的四川佛教,是民间道教化的产物,即把佛教作为祭祀亡灵的工具,这与洛阳皇族佛教的信仰不同,皇族佛教是把佛陀与黄老并祀,祈祷现实幸福生活。

在西晋时期,竺法护翻译的《盂兰盆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经典。内容主要记述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即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天眼通看见自己的母亲堕在饿鬼道,骨瘦如柴,日夜受饥饿煎熬。目犍连看到母亲遭受如此痛苦,赶紧以钵盛饭,供养母亲,但他的母亲吃饭时,饭却化为炭火。于是,目犍连就向释迦牟尼佛请求解救之法。释迦牟尼佛指示目犍连在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印度雨季期间,僧众结夏安居三个月结束之日),以百味饮食供养三宝,蒙圣僧的无量功德,就能解救七世父母出三恶道。目犍连依教奉行,于当日设斋供僧,果然他的母亲脱离饿鬼道,上生天界。后来,这部经典成为汉传佛教为逝世的父母及其亲人做经忏佛事,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理论源头。在此理论指导下,逐渐规范成《慈悲道忏法》,成为祭祀祖先,超度亡灵的经忏仪轨

《慈悲道忏法》,又名《六道慈忏》,简称《梁皇忏》,有“经忏之王”之称,是宝志禅师根据梁武帝的御旨制定的,并在天监四年(505)农历二月十五日在镇江金山寺举办“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简称“水陆法会”),由历史上着名的僧佑律师宣读仪文,标志着汉传佛教经忏的合法化、规范化、制度化。这种祭祀佛教,影响到辽代佛教。

2、唐辽民间石刻《大般若经》的祭祀化

唐辽石刻《大般若经》,自唐天宝元年(742),范阳县人李仙药为亡过父母,敬造石经一条,合家供养”开始,到大契丹国重熙十年(1041)止,长达299年。在这299年时间里,唐辽官民僧尼发起的石刻《大般若经》运动,主要目的是为了祈祷现实幸福和祭祀祖先。

(1)官宦人家所刻石经。

官宦人家造石经的目的主要有:

①祈祷现世平安;②为上司祈福;③祭祀亲人;④殿后工程。

(2)民间所刻石经。

这种民刻石经的目的主要有:

①祭祀父母;②民间社团所刻石经。这些民间社团,基本上都是商业集团,目的在于祈祷生意兴隆。

(3)僧尼所刻石经。

这种僧尼所刻《大般若经》的目的主要有:

①超度师僧;②超度父母;③自愿发心造经;④祛病。

三、结语

刻造房山石经,在唐代是静琬比丘尼面对北周武帝灭佛的政治运动心有余悸,认为隋唐之际的佛教处在末法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护教心切,为了不使佛教经典毁于战乱和灭佛的政治运动,发起石刻大藏经运动,而民众则从儒家尽孝道的社会需求出发,积极参与其中。到了辽代,稍有不同,即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从佛教护国的角度参与其中,与民众的尽孝道的社会需求凝聚在一起,完成了600卷《大般若经》及其绝大部分经典的镌造工程。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原文法会圣众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1我们念佛、诵经、放生、供斋或做任何善事,都需要做回向,回向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是完整修法或善事的必要组成部分,修完法或做完善事后不回向,功德白白流失,实在是可..

在色达境内一个叫霍西的地方,于1969年(十六绕迥火鸡年)9月22日(佛陀天降日),格花堪布诞生在一个父母亲家族都辈出大成就者的家中。小时候父母带他到色达洛若寺住持罗珠..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