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法师:悟佛性 通人性


悟佛性 通人性

“人性”和“佛性”是两个概念。儒家思想探讨人性比较透彻,你可以看看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那是介绍“人性”。佛教讲的是“佛性”,不是人性。佛性更究竟,更彻底。过去学佛之前,人们都有儒道思想作基础的,所以学起佛来也容易些 。作为在家居士,是离不开资生事业、治世语言的。儒家会教会人们做人的道理,道家可以让人学会透视生命,法家纵横家可以让人学会机智权谋 。佛法如莲花,儒道法杂如淤泥,莲花离开了污泥,生存不了的。儒书最主要就是《大学》和《论语》。道书就是《老子》和《庄子》。法家纵横家看《诸子集成》了解一下就好 ,或者买《四部精华》来看。如果不明儒道的基础,直接学佛。就象把一个学龄前儿童直接送入大学,你说教授上课是该给别人讲大学课程呢,还是要教他一加一等于二呢? 整个就是一个字——“乱”,不知从何下手.佛法世法不能扔下哪一个,要一起学.佛法中,学《净土五经》就够了,天台判教要明白。修行就一句六字万德洪名就够了。其他的就用来补这些.你们会不会感到看佛经注解有困难啊?如果有的话,就是因为没有接受过过去的传统教育。比如说一些个朝代的说法.什么赢秦、苻秦、姚秦、前秦、后秦之类的,刘宋、赵宋、刘汉等等.要习惯看古文,用古文,因为这是国学 ,如果了解诸子百家的东西,最好多了解些人物传记。这样生动些,比较容易记住.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立身处世,是开“肉眼”,用人的真挚情感体会世情冷暖。用道家的天道自然观立身处世,是开“天眼”。用佛家的苦空无常观看世界,是开“慧眼”,见一切诸行无常。用佛法正知见立己立人,是开“法眼”,不坏世间,度于世间。作为在家居士,难免要立身处世,如果不能了解、不能实践世间有益的学问,那就难以于世间法自在。有些世间的苦,是自己的无知造成的,不能完全怪业力。过去的启蒙读物都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比如《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之类的。 既生于人世间,也必须尽人事,做好一个人该做的事 。锦上添花天下有,雪中送炭世上无”,“有钱堪入众,落难莫投亲”,“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些都是《增广贤文》里的话,是对社会真相的概括,正因为过去的小孩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古人在遇到困难时,不象现在人那样爱发牢骚。 从感情上说,现在人比古人脆弱多了,要坚强,要冷静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境遇,不要迁怒于人,不要抱怨社会,把这些心思用在解决问题上不是更好吗?

如果不能应付世间法,也很难有闲情逸致去修出世法。 就象一个背着巨额债务的人去旅游一样,哪有心情放松啊 。要记住,学佛修仙在过去,不是一般人玩的 。这种爱好是很奢侈的。你看看过去修得好的居士,哪个不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哪个不是高官巨富 。这并非是佛法嫌贫爱富,而是因为只有世间法不用操心了,才能一心用在出世间法上。要知道,学佛居士中的主流是哪些人 ,作为一个外来宗教,佛法有那么多的经典要从印度传过来,还要翻译,这都是声势浩大的壮举啊 。能够最先届入这些事务的是些什么人啊 ,当老百姓还不知道佛法是什么的时候,是那些社会名儒、高官显贵率先认识到了佛法,是他们在大力支持佛法的东传。那些译经师都是了不起的翻译家,这些都是印度和中国的精英人士啊。所以,要学好佛法,首先要求自己具备一定的条件 。

我强烈要求大家,要郑重地对待你的事业和家庭,出世之前,先做好世间法 。印度有个阿育王,中国有个梁武帝,前半生都是戎马半生,杀人无数。后期对佛法的弘扬也是起了决定作用的。

一个人无论是行善还是为恶,首先看他的能力。如果能够行大恶的人,也就能行大善,因为他具备这种大的能量。

无能的人,是不会造下弥天大业的,因为他想造,也没有那个能力。 法中有一种大根器的人,如果没有佛法的降伏,他们就是无恶不作的人,而一旦被佛法摄受后,也就成为大修行人了。

修行说白了,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修道",如果用佛法三学来说,这个"修道"的内容就是定学和慧学。另一个方面就是"修德",德也就是三学中的戒学。

定学和慧学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的,定和慧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只有能与不能的区别。戒学是能够摄持定学和慧学,保证这种能力能够运用到正当的方面。

打个比喻,过去学武术,老师总是先讲武德。就是这个道理。 武德,就好比是"戒"。武术,就好比是"定"和"慧"的能力。 戒持好了,定慧还是要修出来的。如果不修不炼是不会有的。就象光强调武德,却不学武术一样,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勤修戒定慧,可见,戒要勤修,定也要勤修,慧也要勤修啊。 各是各的学佛修道,不要含糊其辞 。其实,下起手来,必有长短。

修行肯定会有偏颇的,用现在话说,就是特长或者弱点。我们以前在群里说过,修行人有乘戒俱急、乘急戒缓、戒急乘缓、乘戒俱缓四种情况。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弥陀的救度各位法师、领众、台中分会的会长,以及北部、中部的同修:南无阿弥陀佛!念佛道场为当地带来吉祥现在是冬天,前几天台北还下着雨,但是今天阳光普照,风和日丽,..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原文法会圣众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