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其祯居士:生死是怎么样的一回事


生死是怎么样的一回事

第318期明觉文:关其祯

轮回三部曲 - 惑、业、苦

生死是一大事因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所谓「未知生,焉知死」,「生」尚且知不多,何况「死」?释迦牟尼佛是觉行圆满的智者,他在2500多年前已对生死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并曾提出了彻底解脱生死的方法。我们何妨开放地、持平地、耐心地、细心地探讨一下这些觉者的见解,乃至他所提出的方案之可信性和可行法。

首先,释迦牟尼佛就因果业力来看世界,而人的生死流转过程可分为三部曲,即惑、业、苦。因起惑而造业,因造业而受苦报,所谓「生生不息」,无有出离生死之期。凡夫有什么惑呢?有两种惑,即见惑和思惑,导致我们不能出离生死。见惑,又名所知障,是智慧方面,知见上的障碍;思惑,又名烦恼障,是福德方面,行为上的障碍。

凡夫禅修,断了见惑 (共88品),就是「开悟」、「证真」了,算是入圣流,即入菩萨的「初信位」(共52位),相当於小乘证了初果–须陀洹。「开悟」后,行者尚要断了思惑 (共81品),才可出离「分段生死」,即身体不再受生,相当於小乘证了四果–阿罗汉,或菩萨入「七信位」!可知生死不是讲一句「一念生、一念死」就了,要有实修实证!若是开悟,还需已证的大德师父引证确认。若人未证谓证,则打大妄语,非同小可,应知!当今世上不知有几人是实证呢!?

见思二惑的具体内容

佛教建立在智慧和慈悲两大支柱上,弟子们修智慧,即立正见,断见惑,除所知障;又修福德 (慈悲、德相),即消业障,断思惑,除烦恼障 (业障、报障),所谓「福慧双修」,无非是解决生死问题,因为生死是本,一切世间诸苦的根本啊!

三界」之内,见惑共有88品,其中欲界有32品,色界有28品,无色界有28品。每个界依苦、集、灭、道四谛之下,各具钝使和利使。例如,欲界的苦谛具足一切使–五钝使 (贪、瞋、痴、慢、疑) 和五利使 (身见、边见、戒取、见取、邪见)。四谛、五钝使和五利使相交对配下产生88品。

佛陀指出我们身处的世界名叫「娑婆世界」,其中有无量无边的六道众生–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娑婆世界的众生居於「三界」之内。「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涵盖六道,即天人也有爱欲。色界和无色界都是天人所居的地方,连同欲界的六个天堂,娑婆世界的天堂共有二十八个之多。

「三界」之内,思惑共有81品,谓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对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心起贪爱,被受迷惑。欲界依贪、瞋、痴、慢在五趣杂居地,具9品思惑,由上上品,乃至下下品。色界则依贪、痴、慢,各在四地,具九品思惑,共36品。无色界亦依贪、痴、慢,各在四地,具九品思惑,共36品。

当然,凡夫断见、思二惑,可离「分段生死」,身体不再在三界六道受生,但还有「变易生死」- 精神心识的活动尚有生灭,所以,继续断尘沙惑、断无明惑。这个「两种生死」的问题,对我等凡夫来说,这个「变易生死」问题太遥远了,姑且搁下来吧!

自力成就难,他力救度

三界之中有六道,其中天道最高,但尚未能了生死。昔日释迦牟尼佛拜师修禅,至天道最高第二十八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发觉尚未究竟解脱!当今世上有不少人修禅。若求心安者,尚可得片刻宁静;若求入定境,则不易得;若求开悟,难有「明」师印证;若求了生脱死,恐怕更不切实际矣!或许有幸遇上阿罗汉或登位菩萨,估计他们都是乘愿再来的圣者,并非今生在此末法恶世修成证果。

后来,释尊毅然放弃苦行,坐在菩提树下,终於证悟了无上佛果,彻底地解决生死问题。他没有即时入灭,而且住世教化众生,分享其成佛之道,欲令未来世众生皆得解脱。

佛陀在世时以身作则,随机教化,而当时的常随弟子亦非善男信女,多是善根深厚的声闻和菩萨等。佛陀应弟子所问所求,以种种言辞、种种譬喻、种种方便,广开八万四千法门,令人人得解得证,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从上述的见思二惑来看,恶世凡夫几乎没可能做得到,但佛陀年代的常随弟子则可以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为数不少!若以宏观来看十方世界,实有无数的佛菩萨,早已了断「两种生死」,并为了完成其普度众生的总愿,他们还为十方众生积植无量无边的功德,无条件地回施给我等罪恶凡夫,救度我们出离三界生死。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弥陀佛的前身–法藏比丘是其中的一位。

寿命无量,不受后有

善导大师引《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所谓弘愿者,即第十八愿,是根本之愿–本愿。

若然阿弥陀佛没有成就第十八愿,众生亦没有被救度,得生净土,净土法门亦无由而生!阿弥陀佛成就了第十八愿后,即以酬因之身,主动地、平等地、无条件地救度十方众生,接引他们到其国土,故善导大师云:「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如上段所言,极乐世界既是弥陀的圆满报土,唯佛能知、能见、能入。我等凡夫若不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又怎能得生呢?

弥陀的教化在於本愿,十方众生只要信受弥陀的救度,顺彼佛愿,上尽一形,下至一声,专称念弥陀佛名–即「南无阿弥陀佛」,以此「本愿称名」的念佛方法,必得往生。因此,第十八愿又名「念佛必生愿」。

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家,往生者的寿命与阿弥陀佛等同,如《阿弥陀经》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故名阿弥陀。」因此释尊劝信,力遣我们发愿求生,其意在此!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原文法会圣众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1我们念佛、诵经、放生、供斋或做任何善事,都需要做回向,回向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是完整修法或善事的必要组成部分,修完法或做完善事后不回向,功德白白流失,实在是可..

在色达境内一个叫霍西的地方,于1969年(十六绕迥火鸡年)9月22日(佛陀天降日),格花堪布诞生在一个父母亲家族都辈出大成就者的家中。小时候父母带他到色达洛若寺住持罗珠..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