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俊法师:佛教兴盛中刻不容缓的精警--惊福报狂,愧智慧荒


佛教兴盛中刻不容缓的精警--惊福报狂,愧智慧荒--仁俊 十数年来,台湾佛教发展得非常迅捷、热旺、壮大而普及,看来够兴盛的了。 产生此种现象的内涵与远因:由于佛法流传于中国各地的时间既长且广,历经古代与近(现)代善知识的体究、讲授与倡践,启发了高层知识份子的信受与解行,也感召得成为广大群众的精神的依止与慰藉,基于此种内涵与远因,所以,才构成了这十数年来的兴盛气象。 兴盛得极迅捷而普及,其原因有二:一、佛法本质圆净而深广,禁得住勘究、试炼、察辩,愈察辩而愈光鲜、「如实」。二、极重视资讯与宣传的现代,弘传佛教者,大都擅于利用资讯与宣传,助长、促成了佛教的「蒸蒸日上」。如果,蒸蒸日上与净,日增配合、贯通得一致、一味,外在能摄受广大群众,内在能建立清净僧团,培育出恬淡、奋勤(于学,请注意:大乘佛法对慧学无比的重视!)而果健(于行)的够格僧伽;从如此的僧伽三业中,有形无形都触应着、透露出佛法的宗趣与指标,表征着「僧在即佛(法)在」。佛法的究竟大用,则能昭昭彰彰地显现、流行,成为迷溺于人欲海中者的灯塔,光(明)幢(相)。 精微、湛寂而净妙的佛法,经过阐熏、学习、体解到的,仅属初步的表层知识,其底里真义,淳源的透悟、抉阐,不具有深厚善根净慧者,则极难致心罄力,苦学实修。佛法能否久住世间,全看有无此等深具善根净慧者作主力、为中坚、做前导。精警、奋练、淬火段成此等根性的必具要着、主因:(不论僧俗)植无量福不享福,「以福舍罪」;积无上慧不炫慧,以慧遣(边、邪)见;以无得慧回无量福,汇无量福为智慧海。深学而净(久)行于如此的福慧中者,诸佛菩萨的法身慧命,平常及非常之际,则能从三业中逐渐地有几分的切的触会与体见。佛法与身心就这么渐渐融而为一,身心与佛法就这么相应得永不脱节。这等人,才能成为「绍隆佛种」的「大法器」:「不增惑业,不损佛法。」 这么看,体肯着佛法绝非小可,我们就得必须、急需彻底翻转过来,打头勇锐而真实地修学福慧。「福慧双修」,久已成为中国大乘行者的口头禅了,但是,这个修字的涵义,认识的、行践的,究竟达到什么程度,就非一般心行能理解了。 最纯正而精严的修学,首须注目、注力治调、遣除的:「我」(「神」)与「法」(「物」「性」)。世俗中的一切心行,简括地说,不出乎这二者之外。学佛法者,不论若僧若俗,没有、或不肯虚心接受具有「真手眼」的善知识的「针砭」、点转,几几乎没一个不陷溺在这二者的险坑中,对这,我们学佛法的,就得猛警着:泛常的人性中,是离不开魔外性的。魔王的特性--「爱」重而能施福,以爱与福诱人而快己;外道的特征--「见」重而能摄(执取偏邪)智,以见与智诳人而炫己。学佛法,功候未能深入佛法之门的,看得穿、跳得出魔外圈套的,真个是太少、太少了啦! 依此观察起来,初学佛法的在家众,不贪图世俗福报,不为世俗知见所误所困者,固然绝无仅有;即使是一般(声望大、世缘旺的)出家众,对佛法缺乏苦学精修,沉耐毅挺的心肝、器识,厌离心持照得不净落、决绝;菩提愿策提得不昂奋、强韧,也很难不为世俗知见与福报所误所困的。现在中国佛教流行于大陆、台湾及美加地区的畸形怪状,花巧层出不已,其病根与祸胎,全都从这里潜滋、爆发出来的! 我们立刻猛省、痛思、愧忏、疾转:直趣菩提大道吧! 我之所以特重(倡)愧忏者,因为出家众的三业,没有接受、透过佛法本质的教育、教化,无始来「积习」:「爱欲」与「见欲」,则必依然如故地活跃而盘逞得自恋自执(甚至愈演愈烈--宗教的过份狂热),终竟跳不出世间(智识)教育与(天启宗教)教化的老格套。世间一般及高层次的教育、教化,所引起的启迪、对治、改进与提升,可说都非常有限。因为世俗性的教育与教化,都离不开有漏杂染的质因,因此,就不能构成、获致究竟性的(净善)业行、力智与德果。佛法,约因应世间众生边说,也离不开教育与教化。佛法的教育,学佛者从佛法本质--缘起性空--的高度、广度与深度致力体照、倡践、教化,从悟(正思)持(正行)中落实得了决、分明,绝不昧己、纵己、诳他、误他。推展、树立如此的教育与教化(不共世俗)的标准:(施)舍(有漏)福报果,(久学、深学)入无漏门。 凡是真能体思、见持佛法的根器,没一个不从这不共处透进透出,不着不离的。诸佛菩萨的法身慧命,全凭此等根器坚恒地「习应」而体现、而阐展开来的。我们在修学的极长历程中:内在有了这样的衬映、「作意」--警动,外在有了这样的导向、「觉择」--不滥,才实际堪验得俗染福之可怖(注意:不是全要不得,但绝不可痴着贪占,酿成彼此诤斗之苦),真净慧之可尊;从真净慧中点脱了俗染福的逗弄、作祟、坏退与沉伦,敞豁出堂堂正正的心术与语貌,存的、说的与做的种种,才永恒地学得一切佛,为(见)得一切苦恼众生。 真切发心、练心、持心的修学者;念头动处莫不凭三宝作证,缘头触(见)处莫不为众生施为,(生死安危大)关头持处莫不以本愿激提,这番作证、施为、激提的观行成熟了、做定了、把准了,世出世的净福与妙慧,则能与「无我我所」绵密地贯续、通应、增长得成能成力,发能发力,力化为德。力与德循(环)展(怖)得无量无际。无我与诸佛通得了声气,无我所为众生解除了(财法)窘困,学佛与为人,就成为我们刻骨铭心与披肝沥胆的大勇与准则,我们的耳根与意根中,就为诸佛的殷切「嘱累」与众生的苦难呼号,激发、奋跃、沉镇、疾赴得(悲)情不能已! 菩萨不求、甚至忘却了「急证」、「速成」、「顿证」(圆满),练愿「投死」,策誓「受生」,就是凭着如此的情不能已哟!怎肯得、忍得再盘自我、计我所?!大乘行者的绝大的超越与突破,毕竟的投死与探出(决定性的人身头面),全都从这么不肯盘、不屑计中做起、获致的。菩萨的净福与妙慧,就这么扎根发力,力足而根壮得成为人间的觉(菩提)树。念念也处处体察、点警、振提着:怎也不让自己、不使他人误堕在福报狂、智慧荒中,我们的觉性与觉行,始能在释尊觉树的庇荫、(自家)观照中学得、治得、舍得、荷得,的的了了得「显明清白」。 活在、做在这么种觉性、觉行中,觉性直见、深诫俗染福之诳惑,后患无穷,严警、(健)猛堵(绝)得不遗余力,无隙可乘;觉行直(心)思(推)、缔察真净慧之义趣,前瞻(无着)无量,耐进、(久参)遍学得一心致力,不忘诸佛(因地中「有义苦行」)。诸佛菩萨因地中一切苦行给我们所标示的:决绝地不为俗染福困恋得造生死业,淡寂地直以净慧脱出溺(于)生死(海中的)众(生)。我们体肯、注视而直对、直效此标示,才当得起诸佛的嫡裔,做得了(苦恼)众生的救星! 十数年来,流行于中国大陆、台湾及美加地区的佛教,表面看,兴盛得气象万千,但是,与佛法本质--「淳朴」、「正直」、「真实」--对看起来,则特别显得太热闹、浮靡、错杂、浅泛、疏隔;疏隔得山头林立,各自为是(私,除极少数例外)。这情势,极其类似北齐、北周时代的佛教,天台宗典藉中言之甚痛!形成、蔓延为此种现象与作风的导因:福报狂与智慧荒!有心的同道们(包括僧俗)!中国佛教的危机曝光得够严重了,我们刻不容缓地倡践佛法的淳朴、正直与真实吧!民国八十六年二月四日于写于惊危室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若是会用,烦恼就是菩提。若是不会用,菩提就变成烦恼。心平百难散,意定万事吉。这是至理名言,万物由心生,由心导。心平气和,没有暴戾之气,灾难自然就会远离;意念坚定..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娑婆诃”:这是很要紧的。你看大悲咒上有十四个“娑婆诃”,每一个娑婆诃,都有六种意思;所以你记得,无论在任何的咒上,有娑婆诃,就有这六种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成就..

浅谈“禅定”初修——唐安古寺居士学修心得篇吕军涉足佛教的人,一听到“禅定”总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总以为那是别人的事,自己没那个天份。今天,我们来一起揭开神秘..

问:阿弥陀佛!弟子的功课是早课《地藏经》或地藏菩萨圣号,晚课持大悲咒,在《大悲心陀罗尼经》里边说到:至心称念我之名字,亦应专念我本师阿弥陀如来,然后即当诵此陀罗..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有一位在家居士去拜访广钦老和尚。老和尚问他说:“你有没有在修行啊?”居士回答:“有啊!我每天早上拜佛一个钟头,晚上也拜一个钟头,每天要拜佛好几百拜,念佛好几百声..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