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有何深层含义


不忘初心有何深层含义

问:佛教讲因果的关系,有人说父子、母子、婆媳,包括幼儿与老师、老师与老师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按照因果的道理我们应该原谅他、救度他,但是心里感觉做不到,有时候甚至会产生恨的感觉。我们如何能够真正做到放下?第二,常常听人说种子的力量,甚至有这样一个说法“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我想听听师父的想法,感恩

如孝法师:因果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但解释与你所说的不同。就拿我们的因缘来说,我觉得如果你们是为了生命,以生命为出发点去教小孩,就种下了一个生命的因。别人的生命完善了,你的生命也可以说是永垂不朽了,这就是你未来生命的果。

现在的发心和未来的结果是同一个性质,所以叫作因果。因果不是为了对过去做总结,而是为了对未来做规划。佛陀以佛性的角度来解释因果,就告诉我们“生命要在因上努力,果上只需要等待”。

很多人都是以“这就是我的命”这样消极的心态,面对无可奈何的果。命只是一个刹那,未来的生命是什么?这个才重要。佛教用“佛”这个概念总结我们未来一切圆满的生命,佛并不是像神那样,需要一个受人膜拜的形式,而是强调我们内在生命的那种庄严、灿烂、质感、丰富和壮大。

我们把这种人生的真实、真理的兑现叫做佛。要想得到生命的结果,我们肯定要从当下出发,所以说因果通于三世。

因果有它积极的真理,也有它消极的概念,而这一切都是心的展现。心没有痕迹看不见,但是心所做的一切,在这个时空、人事当中慢慢展现出来。我们最开始的那一念心,叫作“不忘初心”。它不是简单的善与恶的问题,它内在充满了生命的基因,也就是佛性。

生命的起点本来很高,但是因为概念、自我把它变成了一种转基因,变得混乱了。所以我们现在是自己与自己较劲,原地踏步走,却觉得我们的万里长征已经完成了,这是一个错觉。在错觉、幻觉、概念,以及消极的情绪当中,我们扭曲了因果。

因果不是用来解释我们生命不圆满的现象,而是为了创造我们生命未来的真实境界。因果,看你怎么用,你知不知道因在哪里?

华严经》上说一句话,现在大家都在说,那就是“不忘初心”。你最原始的那个心,有没有恻隐之心?有没有对孩子的爱护之心?这一念心起来,你就是佛。

这一念心不是通过概念,通过学习得到的,而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它是很久远的,与天地同寿的那一颗佛心。如果我们不从这个资源上发展,生命一定会在中途某个因缘当中迷失。

人迷失太容易了,都不用学。我们做教育的都有体会,我们把孩子往好的、善的方向引导,但是有时候没人教,他就会干坏事、闹情绪。但是再怎么样,我们只要抱定这个佛心,它就是一个智慧与概念互相的交融。孩子可能是他过去的原因而有迷惑,对我们的教导不确认,但只要我们不断地坚持,他慢慢就会知道,或者等他长大的时候就会明白。

人最靠谱的幸福来源于自身对生命的理解,而不是财富与地位。当一个人经历了完整的人生,得到了一个正确的观念,他一定会获得满满的生命质感。这个真的是不可思议的。

而人往往忽略了这种真实的存在,让这种感动和生命内在本自具足的能力,在概念和五欲的磁场当中走偏。但是人不管走多远,他的佛性都在一念之间。所以,我们不要忘了自己有这笔无量的财富,永远最真实地在等待着我们。

我们的人生走得再远,都可以在我们想要开始的那一时刻,重新扬帆起航。这就是佛性的价值,它是一种真实。

不忘初心,不是说我们发了一个什么愿,而是对生命本体的关注。我们要关注这个,哪怕是一念之间关注,那也是石破惊天的,可以说是所有问题的终结和新的生命的诞生,这是一粒真正的种子。我们生命当中有很多的种子,但它们是牵强的、自我的、与宇宙不配合的,所以最后会被宇宙所排斥。

大家要知道,因和果之间有一个缘,不要跟着缘跑了。那么,我们因的光明总会给我们一个生命的港湾,歇泊生死疲劳的心。这粒种子真的能够改变世界。把人生的问题放在第一位,还是把金钱放在第一位,就是我们兑现的事情,也是我们所改变的世界。

每个人本身就在改变世界,生命的意义就是我们心的兑现。但问题是我们不能够仅仅要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而是要有一个长久的、来源于宇宙的生命体的目标,这个才是那颗初心,才能够改变世界。

弥陀佛!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见地,即知见、认识,见地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内在心灵及外在世界。在佛法修学中,见地是一切言行的指导。“见地”一词,较早见于《大智度论》卷七八。其中说声闻、缘觉、..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疏文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疏文介绍从广义来讲,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疏文,是沟通天..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修行,修的是一颗心,修的是一颗不污不垢、淡看浮华的平淡、平和、宁静之心。学会平淡,便会淡看荣辱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清淡的日子活出精彩;学..

关于佛学入门

佛学入门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学入门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学入门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学入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