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说错的法 只有用错的心


修行在心

常听到有同修在比较法门高低,比较学法的各种殊胜差别,若不知道自己的问题与愿望所在,或许拜阅完《大正藏》,自己的烦恼还是会在。

有一部电视剧里有这么一个情节:主人公参加医师考试,题目是:写出你知道的毒药。当所有考生在忙忙碌碌地写个不停的时候,考官发现了一字未动的主人公,问:“你为什么不写?你不知道哪些是毒药吗?”主人公回答:“先生,世界上的药,如果用对了,是毒药也能治病;如果用错了,好药也是毒药。在我不知道病人是什么状况之前,我写不出毒药的名称。”

后来考官宣布全场只有主人公答对,只录取其一人。

其实修行又何尝不是如此?世尊慈悲广开八万四千法门,对治的是众生的各种各样的烦恼,我们却经常饥不择食或者贪多喜大不停变换,而常常忘了最应该解决的首先是自己的问题。

佛法就像一个大医馆,你看遍所有的医学理论而没有“服用”解决自己问题的“药”,光记住一些名相究竟没有太多意义。更容易引起的问题就是:拿着药方到处找病人了。既有“烦恼障”,又陷入了“所知障”,二障不断緾缚,烦恼炽然,更有甚者一不小心就成了所谓的“佛油子”。

一位同修讲过一个体验,他说他曾阅读不少佛经,每每感觉自以为懂,自以为理解佛在说什么,直到在《中阿含经》看到一段经文后,自责不已。

“…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谓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呰欲为灾患…世尊为彼说如是法已,佛知彼有欢喜心、具足心、柔软心、堪耐心、胜上心、一向心、无疑心、无盖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谓如诸佛说正法要…”

经文大意是说佛先说一些令众生欢喜的法门,看到听法众能理解接受,各种心态具足的情况下再说真正的解脱自在法门。

“为了让众生得度,世尊应机说法,因材施教,用心良苦。而凡夫如我,身心不端正闻法,就如医学上讲的虚不受补,怎堪做法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看其法未知其心。惭愧无比”同修感悟道

笔者也曾有过一次难忘的经历。记得当时向一位长者借阅一本《楞严经》时被批评了一顿,原因是单手拿经书。长者说:“年轻人,你懂百度,你去百度一下这本经是怎么传到你手上的。你这样没有恭敬心,你是得不到佛法智慧的。”当时笔者年轻气盛、大言不惭回应说:“《金刚经》不说是法尚应舍吗?”长者训言:“你尚未得,有何可舍?贡高我慢,法要如入进入你心?”

现在回想起来,同样是深感愧疚。

其实,未学佛法、未自得证之前,我们难免贪、嗔、痴具足,抱着这样一颗虚妄之心去修行,如果没有自知之明,不先自我觉察确实是很容易引起问题的。一方面曲解佛意,得少为足,方向偏了自己都不知道;另一方面是自病未治容易心外求法,贪多喜大,一旦起了贡高我慢的心里,就是在自毁修行了。真正的法喜充满应该建立在自我烦恼解决的基础上实现身心自在,欢悦、不悔、无碍、法忍;如果只是增长知见的“喜悦”,在意识思维中的“有得”,则不一定是如法正见,也经常就是“来来去去”了。

当然,能够懂得去修行本身就是机缘福报。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也很难像六祖大师如《坛经》所记的那样听到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恍然大悟,前期也难免迷惑摸索、人云亦云、一知半解。佛法虽宏大难全知,但自己的状态可知可见。每每修行学习前,问问自己的心,有没有欢喜心、具足心、柔软心、堪耐心、胜上心、一向心、无疑心、无盖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若无,怪己不怪佛。若有,则能自察自觉、自知自验。如法前行,就必然会来到佛所说的境界;而真行真证便会知道世尊是真实语,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诚不欺吾也。

也只有这样做,或许你才会真正的信佛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疏文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疏文介绍从广义来讲,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疏文,是沟通天..

《六祖坛经》原文《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经文主要记载慧能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言教,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自..

第八识又称为根本识,根本识就是来作为七转识一切的依归,换句话说,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都必须蕴藏在第八意识。俗称灵魂,世间人称为灵魂,我们佛教讲根本识。前六识有时..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弥陀的救度各位法师、领众、台中分会的会长,以及北部、中部的同修:南无阿弥陀佛!念佛道场为当地带来吉祥现在是冬天,前几天台北还下着雨,但是今天阳光普照,风和日丽,..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关于其他文章

其他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其他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其他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其他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