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修行的最佳道场


感恩心还旧债

我们常听人家讲:“夫妻是缘,儿女是债”,又说“五百年才修得同船渡”。这无非都是要我们珍惜因缘,我想能够结为夫妻是缘,不管是好缘或恶缘,这一世遇上了,就得珍惜这份“姻”缘。再说,佛教讲“因果”,讲“欲知今世果,前生做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我们也都相信好因必得好果,恶 因必感恶果。

过去生中结好缘的,今生相遇得好缘,是最好不过的事,但在享受这份善缘的同时,若能加上感恩惜缘的心,时时感恩,鼓励对方和自己学佛一起修行,这将会带给自己和家人无限法喜。若不幸遇到恶缘,两人经常恶言相向,晨昏比赛谁的“怒目金刚”凶时,也不要气馁,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我们也应该高兴、感恩。人人都知道“欠债总是要还”的道理!躲得过今生,未来际就不一定能躲得过了!

欢喜甘愿是还;怨天尤人、自艾自怜也是还。同样是还,结果却不同。前者有一份感恩,一份忏悔,一份甘心情愿和一份勇于面对的心,在承受苦果的同时,有一份承担和一股了却旧债(业)不再造恶缘的决心,有了这股觉知,在承受当中就不以为苦。这样,横陈其间的恶因缘,自然能消除得无影无踪!后者就不一样了,在不甘不愿的前提之下,往往把错全归他人,怨天恨地,在“受”苦果的同时,非但没消融前世所结的恶因缘,还把这世的苦果也加上去,等于被割破的伤口,伤口就快结疤之际,又在伤处撒盐,在伤痕处再划上一刀,这样只有加深伤口的裂痕,使伤口恶化,无事无补。由此看来,面临恶缘,正是我们修行,也是考验我们的最好机缘,此正是佛教讲的“逆增上缘”。

不舍一众生

夫妻相待如此,朋友相处也是如此。社会进步,虽然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人际关系却是最难处理的事。唇齿相依,也有咬到对方的时候,更何况是人际关系!一位善知识常告诉我:“在行菩萨道中,一定要做到不舍一众生,不要随便得罪人。”他说:“如果这一世我们得罪了某人,在六道轮回之中,将来这位曾经得罪的人,与我们结为眷属时,就是我们修行上最大的阻力!”譬如有些人,不但家教、家世都好,也很热心助人,精进修行,照说他应该有个好家庭、好眷属,可是他却有个不听话的孩子,或专门与他作对的伴侣!让他成天操心,无心工作!因此在菩提道上绝对不可舍弃一位众生,不要结恶缘,当误会或成见发生时,就要设法解释,消除其间的差距。

人在顺境中,碰到的事情,都是顺顺利利,平平稳稳的,顺久了,自然而然,就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少了那份知恩、感恩的体认,就不易看出自己的功夫是否进步!由于“一直”处在顺境中,对逆境失掉了免疫力,当挫折来时,往往不知所措,甚至一蹶不起!由此看来,逆境现前,对我们而言反而更增强我们学佛修行的决心!

家是修行的道场

身为女人,我们的生活重心就比男人小了一些。在承先启后的延续中,或多或少,我们已被塑造出中国妇女三从四德的风格。母亲总是告诫她们的女儿:“在家要从父,出嫁则从夫”,在这种教化中,婚后的妇女自然都以丈夫为主,尤其是家庭主妇。我们经常以丈夫的喜怒为依靠,受丈夫的情绪支配著,看先生寒著一张脸回来时,自己也跟著冷了起来。这样不但自己的情绪受影响,连带的家人也受波及。因此看到先生寒著脸回来时,不妨先自我省视一番。一个经常自我反省的人,常会将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当作是修养的良药。

看看家里还有那些地方做得不好,如果已经尽心尽力,先生仍寒霜待人时,则退一步想想,也许是他在公司受到什么委曲,或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什么不顺利的事。在别人的国家做事,自然比在自己的国家做事要辛苦好几倍!适时送上一杯水,一声关怀的问候,都可以消融 那一脸的寒霜。

现在您的孩子还小,照顾孩子和先生,自然工作量大,压力也大,但时间总是会过去的。人不可能永远都活在痛苦无奈的深渊里,回想以前孩子还小,从小学开始课后活动接接送送,我每一天都在跟时间赛跑,下班从办公室“冲”回家的路上,就盘算著晚上的菜单,想著进家门后,要先送老大去练球,或是先送老二去学琴;要先洗米煮饭,或是先把早上准备好的菜下锅!盘算著如何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内,接送孩子及准备晚饭,让全家高高兴兴的享用晚餐,那种生活比上战场还紧张刺激!

每天早晨起来,更是冲锋陷阵,一家三张口的早餐,谁先谁后各有秩序,真是分秒必争,直到三个都送出门后,才轮到自己出门上班。如今两个孩子上大学住校去了,留下两老相伴,时间调配自在许多。饭后不必再为伴子读书而伤神,我们有较多的时间去读经去静坐修行。因此您不要气馁,这段艰辛的日子总会过去的。这好比倒吃甘蔗,甘蔗的尾巴虽然甜度不够,不太好吃,但也不能丢弃,专挑甘蔗头啃啊!

习禅修定得自在

给自己一点时间修行,每天留一点时间让自己静一静非常重要。我们的心,时时刻刻受外境影响,眼睛一打开,很容易就看出别人的短处,如同镜子很清楚容易的,就照出别人的美丑,而本身却不容易看到蒙尘其间的灰尘!在这种情况之下,看到好的,我们的心就起了贪爱,设法想去占有它!看到不好的,也会起嫌恶之心。我们的心如同一杯掺有杂质的水,每天随外境变化而动荡不已!杂质无法沉淀,水如何能清呢?想把这杂质沉淀,唯有把杯子放在静处,时间久了,杂质自然会沉淀下来。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唯有透过静坐,透过禅修,才能把心静下来。

有一年,我去参加“麻州正观禅坐中心”十天的禅修训练,十天之中完全止语、严守八关斋戒,不与外界沟通,没有早晚课诵与过堂,那颗心完完全全的止静在禅堂里,经过了十天训练,仿佛让我脱胎换骨一般的迎向新的人生。因此建议您,无论如何要让自己有一点修行的时间。透过了这一连串的禅修后,再回来拜佛,您才能真正体会出拜佛的乐趣,体会出那份“如实”待人接物的法喜。面临挫折时,您就有能力自己去消融!就能体会出这一切的挫折不悦,都是自己的心所致!佛教讲“无我”,正是要我们放下执著与我执,凡事不执著,天下又有什么可争可恨、可吵可闹的呢?只要念头一转,天堂地狱如翻掌一样的容易,就看我们有没有能力和愿不愿意翻转而已!

念佛消业

佛经讲:“念一声佛号,能灭恒河沙之业”。无始劫来我们所造的业不知多少,现在走上修行之路,想从生死的此岸到解脱彼岸,在涛涛巨浪中一艘超载的船,载著我们航向彼岸,试想当船离岸准备航向彼岸途中,会不会沉下去?当船下沉之际,如果我们“肯抛掉”超载的东西,则船不但不会下沉,还能平安的把我们送到彼岸。因此,平常念佛、拜佛、诵经、持咒、修菩萨道、行六度就是帮助我们把超载品抛掉,趁现在年纪轻,赶快消掉一些业,将来修行障碍才会少 些。

我们算是幸运的一群,世间多少人想闻佛法,却苦无因缘,遇不到善知识,今天我们幸得人身,并且都有因缘得遇善知识学佛,这份因缘得来不易,若不好好珍惜,一旦失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遇!愿我们共勉之。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月灯三昧经第一卷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百千人俱。菩萨八十那由他皆一生补处。阿氏多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四天王释天..

问:法师您好!《印光法师文钞》中印祖说:须知一句阿弥陀佛,持之及极,成佛尚有余。将谓念弥陀经、念佛者,便不能灭定业乎?可是,有的书上说定业不可转。请您慈悲为弟子..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六(大日经卷六)说无相三昧品第二十九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药师山紫云居士批注此品说明无相三昧的修行法。◎复次薄伽梵毘卢遮那告执..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六祖坛经》原文《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经文主要记载慧能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言教,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自..

我们常说的五行为五元运行之意。指水、火、木、金、土。以此五数于天地间运行不息,称为五行;其为万物化育生成要素与佛教之地、水、火、风四大种,能造说有相通之处。此为..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关于其他文章

其他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其他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其他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其他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