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明,很多人不知道的 “ 托甲 ”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支独特支流,她源于雪域高原滋养着一方水土,她神奇美丽又豪迈奔放,千百年来一直不断延续着直到今天,这就是西藏文明。藏传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挖掘和研究的地方,比如西藏的绘画、雕塑、歌舞、服饰等等,在这些众多的值得研究的领域里有一项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深深吸引着我的眼球,她是一种小型金属件,藏民族称它为“托甲”。




 “托甲”在藏语里面是指从天上掉下来的金属,俗称雷击石,常常由牧民在霹雳雷雨之后发现,且多有残损,多出自于西藏那曲阿里地区。在藏区“托甲”蕴藏着无与伦比的能量,除了可以防范雷击外还有护身辟邪的功能,与天珠在藏民心中的地位一样都十分珍贵。


“托甲”按照民间传统的理解应该是一种自然的非人为的具有一定形态的金属件,这种金属件往往造型古朴简约带着一种神秘感。


但是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其实很多金属小件实际上是人工制作的带有明显象征或者宗教意义的一种小型金属铸件,这类铸件有很重的被设计的成分。




最早关于“托甲”描述的应该是意大利考古学家G·杜齐在《西藏考古》一书中提到“在地野田间干活的农民常常能发现一类东西,这在西藏被称为“天降石”(Thog-rdeu)或“霹雳石”(mTho-lding)。”


杜齐在书中说:“在西藏旅行的期间,我曾偶然见到过几块这样的东西,但难得买到一块,因为藏族人视之为灵验的护身符而不愿意出手。”


在他收集的“托甲”中,有三角形、圆形、十字形等几何图形,及动物图形等,且不同地域“托甲”形态也不一样,但又有相似的风格,这些收集品主要来自于阿里、那曲地区。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托甲”就已被西方学者发现,并作为独特的门类收藏于美国以及欧洲各大博物馆。一位来自美国的学者约翰·文森特·贝勒沙于1998年在ArtsofAsia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专门介绍西藏“托甲”的文章后,更多的人逐渐开始认识这一种神秘、吉祥的护身符。


在国内“托甲”从90年代才开始慢慢被人关注和研究,如今国内针对天铁的研究者(以及优秀的收藏者)仍然寥寥无几,台湾收藏家林福來出版有《神域聖物,藏傳天鐵》一书,该书对“托甲”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近几年,随着对藏传文化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大众收藏兴趣的高涨,对西藏“托甲”的描述越来越神乎其神,在藏区一些新做的“托甲”充斥在市场上,让人难以分辨真假。





一;关于“托甲”的起源

“托甲”一般被视为护身符、宗教信物、图腾、氏族徽记,民间普遍认为是上天之物,非人为的自然形态。通过走访和实际考察发现“托甲”大都具有一定的形态,并且与苯教和佛教有密切的关系,有很重的人为的因素在里面,在外形上基本是一些小型金属铸件或者残件。可能确实有一些雷击石或者其他金属随形物件会被当做“托甲”,但是笔者认为更多的是人为加工制作而成。由于吐蕃之前可供考证的资料有限,我们难以定论“托甲”产生的年代,不过其中一些产生的年代的确可以追溯到佛教传入之前甚至到青铜时代,考古发现青藏高原一度有着辉煌的文明,在偏远的阿里地区保存有许多历史遗迹。


在时间范围上“托甲”大致可以分为吐蕃之前、7世纪到11世纪、11世纪到16世纪、16世纪之后这几个发展阶段,这基本上是根据佛教在藏区的发展来划分的。吐蕃之前的“托甲”难以划分,大致上应该跟其他草原文化早期的造型有类比性。7世纪到11世纪是藏传佛教的成型发展期,这期间的“托甲”受到外来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于阗等周边文化的影响。11世纪到16世纪佛教发展基本稳定,“托甲”的样式基本规范化。当然这几个时间段是有着传承和延续的关系的,比如大鹏金翅鸟的造型,根据对苯教的研究,古象雄即大鹏鸟居住的地方的意思,红鹏金翅鸟是日巴(明觉)的愤怒化现,是苯教的不共本尊,其与印度的迦楼罗又有许多相似之处,与中原饕餮纹饰也有一定的关联。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大鹏金翅鸟的造型不可避免的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这其中有一个继承和改造的问题。

“托甲”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着,从早期古拙不规则的形象到后来的精致细腻特定的规范化的形象,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体现了藏族人民审美和宗教信仰的转变。


二;“托甲”的分类

所谓的“托甲”造像,属于草原文化的一支,与鄂尔多斯青铜文化有很多相似性,尤其是各种动物类的造像,但又有别于鄂尔多斯文化,这与西藏原始的苯教信仰息息相关。对于一些早期的“托甲”我们难以分类,既不知道这些“托甲的”功能也无法辨别其形象,只能从形状、形式和大致的使用目的等几个方面把托甲分为这几类题材;


一;是法器,如普巴杵、金刚杵、弯刀、天杖等,一般被修行的喇嘛所使用,出现的年代应该是在佛教盛行之后,造型上多已比较精致细密,如金刚杵有单片造型的也有立体造型的,立体造型的金刚杵甚至有铁质的中股。 

二;是几何图案,这部分造型多样,多与苯教或者坛城等密宗有关,内涵隐秘,难以破解,年代往往可以追溯到吐蕃时期之前。

三;是佛像,如一佛二弟子、金刚手、不动明王、四臂观音等此类造像与同时期金铜佛像、唐卡的造像仪轨基本类似,都是按照当时流行的样式制作,有明显的风格传承演变痕迹。四;是吉祥物或是遮避物,如大鹏金翅鸟、雪狮、龙、八吉祥、佛塔、宝瓶、蝎子等。此类造像内容丰富涉猎范围广,其中以大鹏金翅鸟和雪狮的造型最为常见,有的逼真精细,有的生动憨厚可掬,体现了藏地工艺师对自然万物的独特理解,在这类造型的“托甲”中隐藏了很多原始信息,对研究“托甲”的起源意义重大。其中一些小动物的造像尤其生动,活灵活现的样子跃然眼前。


视频播放地址:点击播放

极致老托甲,一物难求的老物件新作


三;“托甲”的制作


 “托甲”的材质一般为铜、铁、其中以青铜为佳,黄铜次之。传统制作以三种方式为主:

第一;是自然形成,这些以自然的陨石、陨铁为主,这一类不常见。可以对比藏区海螺化石和一些随形的自然物,虽然不算“托甲”的范畴但同样受人们的喜爱。

第二,是以原铁或陨石铁,直接削磨或捶打而成,这一类有佛像和法器,能直观的看到打磨和刻痕。可以对比藏区常见的玛尼石,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把一些看起来略带造型的石头打磨成型,成型后有一种原始粗犷的味道。

第三,是铸造,少数是以脱蜡法铸造,一般是模子浇灌而成。市面上流通的仿旧“托甲”大都以此法制作,而且人们喜欢拿一些旧的铜残件重新融掉后再做成他们喜欢的样子。


四;“托甲”的辨伪

近几年,随着大众对藏传文化的不断关注,藏地的一些造像包括工艺品价格不断攀升,这就导致市场比较混乱,一些仿冒的“托甲”混迹于难得一见的真品中,让人难辨真伪。总结起来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出判断 ; 

一;材质,“托甲”一般为陨石铁或者青铜打制,常常带有厚厚的皮壳或者绿绣,如果是黄铜的则年份一般较浅。 


二;造型,“托甲”的造型可以分为早期和后期,前期造型古朴大气多为几何抽象图案,与苯教关系密切,后期造型多程式化,与佛教关系密切。 

三;包浆,“托甲”是遗留下来金属件,不管是传世还是出土都带有他那个时代才有的岁月感,一般来说要不就是磨损漂亮,要不就是“托甲”上的铜锈会形成一层黑皮壳。当然“托甲”鉴定单凭一点是很难断定了,需要结合几个方面综合对比才能准确的判别真伪。


鉴于目前国内外对“托甲”的研究少之又少,可供参考的资料也十分有限,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做更深一步的调查研究。比如“托甲”与苯教的关系及“托甲”的起源等问题,需要大量的考证和实地考察走访才能做出进一步的判断。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普章玛布

普章玛布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普章玛布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普章玛布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普章玛布。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