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是如何产生的?很多病症都由自己一手造成!


疾病的产生,和很多方面的因素有关,诸如气候变化、饮食偏差、外部环境、自身阴阳、气血虚损、情绪、睡眠质量……

中医认为,五运六气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与人体的生理状况有密切关系。气候变化的因素关系到两个方面,一是在天,即风、热、湿、燥、寒、火谓之六气;二是在地,即金、木、水、火、土谓之五行。依据五运六气学说,每年气候的一般变化是: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并认为一般的发病情况多是:春季肝病较多,夏季心病较多,长夏脾病较多,秋季肺病较多,冬季肾病较多。

中医最基本的病理概念就是寒热、虚实、燥湿等。生理、病理概念是寒热虚实(即气滞、血瘀、痰饮、积聚)。病因作用于人体,能否致病,取决于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如果人体内部气血运化失调,脏腑、组织、系统的生理运化功能产生故障,人体的免疫力降低,长时期的睡眠不足及质量不佳,摄取的水分又少,再加上外邪的侵入,身体就会产生疾病。概而言之,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就是人体本身的正气和邪气此消彼长的两方面。

关于对疾病的认识,道教认为很多病症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仙经》中云:“性命之限,诚有极也,嗜欲之情,故无穷也。以有极之性命,逐无穷之嗜欲,亦自毙之甚矣。”意思是说,生命是有限的,而欲望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追逐无穷的欲望,这比自杀还厉害啊!

《道德经》告诫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说明了“欲望”是健康乃至生存生命中的第一大杀手。所以调节情志(指心态)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也是预防各种威胁身心健康的一剂良方。古人云:“欲养形,先调神”,调神即调心,要减少、克制私欲。

《道德经》“易性第八”章以水喻道,阐释“七善”之德,正是开启修道者观水悟道智慧的钥匙。法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养生处世,则近于“道”矣。朝真访道,临水静观,追寻祖师,感悟《老子》,妙不可言!

水与“道”,本性甚似。水以万千形态和以一贯之的品格形象地诠释着“道”。道祖老子在《道德经》“易性第八”章里赞叹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儒圣孔子亦与道祖共识,他盛赞水有九性:似德、似义、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善化、似志,曰“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祖师先贤论水的精辟之说,正是开启我们观水悟道智慧的钥匙。

道祖老子称赞水的美德,认为水是最好的“善”。这种善等同于“上德”,最接近“道”的品质:滋养万物,利而不争;水心空虚,渊深清明;甘居幽下,容纳百川;变化无碍,方圆自在;动静合时,生生不息,周流不止……老子赞美水“善”的德行,推崇它“不争”的品质,揭示它“无尤”的境界。细细体味,意趣深远玄奥,令我等后学学修体悟而难能尽得其妙,只有以水为师,感水之德了。

需要指出的是,大病的产生是由小病引发的,小病可以诱发并转变各种不可预测的疾病,故身体不适都应该高度重视。平时除加强自身锻炼外,还应注意季节气候变化、饮食调整,特别注意要保证睡眠时间及质量,每天多喝水、粥、汤等,这些都是预防及抵御疾病最有效的方法。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白云仙院

白云仙院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白云仙院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白云仙院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白云仙院。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