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书院,一个承载厚重历史与文化的祠堂


点击上面祖源文化传播关注我们

陈氏书院坐落在偏南的岭南地域,百年沉淀的古韵,令它荣获“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这个美称。

 

若说陈氏书院没有那么耳熟能详,它的另一个名字更像一张对外的名片,那就是——陈家祠。

 

从字面不难看出,这也是一座祠堂。一般而言,一个建筑有两种甚至更多的功能,都不足为奇。可书院和祠堂这两者可谓是毫不相干,建筑风格和用途截然不同,偏偏一同出现。

 

(一)祠堂一说由来已久

 

论起祠堂的由来,还是得从宗庙开始。宗庙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大到社稷,小至黎民。家庙便在这其中,也就是祠堂的前身。

 

古代封建时期,儒家文化盛行,家族观念非常之深,同一家族或者多个家族联合建有一个可以祭祀祖先的地方,就是后世熟知的“家庙”。

 

而祠堂,最早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却也不是正称,俗说的口头语更接近它的身份。

 

直至南宋,朱熹在《家礼》中提及,祠堂才开始真正走上历史舞台,家庙也渐渐演变成如今的祠堂。

 

沿用家庙的用途,祠堂依旧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地方,庄重而肃穆。同时,也多了一些其他的作用,譬如族内的重要事务便是在此处商议,因此族人平日大型的会聚活动也多选在祠堂进行。

 

(二)古祠留芳

 

1959年,郭沫若写下了这样一联诗。“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彼时的郭沫若不仅仅是以文人墨客的身份,更是作为一名考古学家和文物鉴赏家,发出如此赞叹。

 

慧眼识珠,这明珠就是陈氏书院。

 

不得不说,作为广府规模最大的传统建筑之一,陈氏书院确实担得起若般美誉。

 

早在二十世纪初,陈氏书院就被收录在德国的《世界建筑艺术》和英国的《中国古代艺术建筑》中,闻名海外。

 

清朝光绪十四年,48位陈姓绅士倡议筹建合族祠,由广东各地陈氏宗亲共同出资兴建,光绪二十年于广州落成。

 

集合族之力建造的确实是祠堂,不过最初修建的目的是为全省各地陈姓族人备考科举提供临时休息的居所。

 

 

1905年废除科举后,陈氏书院不断变更,几经修缮,才得以在战乱年代留存。建国前,陈氏书院多次改名,但不变的是,它一直是学校,教书育人的地方。

 

1957年开始,陈氏书院迎来了新的篇章,被批准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时至今日,陈家祠已有多次修复行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使得陈氏书院发扬光大,供人鉴赏。

 

(三)同祠亦是同根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说起这句诗,没有人会哑口无言,兄弟自相残杀,告诫我们亲兄弟应和睦,任何人都能说出个名堂。

 

或许这诗句出现在此处,不是特别恰当,但重点可以有所偏侧。“同根生”意思很明确,同胞之义,仔细想想,同祠也未尝不可。

 

同胞和同祠两者一比较,看起来相去甚远,细细琢磨,重点还是在中间的纽带。自然而然,祠堂作为最有文化根基的建筑,连通族人关系的桥梁,非其莫属。

 

很多村落都还存在着祠堂,这些祠堂历史也久远,由最初的家族,繁衍生息,聚集成一个小村落。

 

人一多,五代以后关系看起来就疏远许多,祠堂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平时或许不会有太多联系,各忙各的事,各过各的生活,一旦有大事,聚集在祠堂,热热闹闹,或者吵吵闹闹,图的就是一个氛围。

 

祠堂就是一个纽带,存在就不会轻易消失,族人间的温情也不会消散。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

——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家族历史

总编:上官福楚

轮值编辑:官秀岩

资料采辑:上官辉

发布:官正琼

审核:熊剑文

有部分文章,我们一时没找到原创读者,或者您申请了原创,但我们推送过程中并没得到提醒,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删除;转发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图文仅出于分享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及对您造成不利影响,同样敬请联系我们删除。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祖源文化传播

祖源文化传播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祖源文化传播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祖源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祖源文化传播。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