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第一百六十一句: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唯有根本稳固,国家才会安宁。中国人强调民本,什么叫民本?整个的社会结构像一个金字塔,人民百姓是处在最基础、最根本的位置上,愈向上官位愈来愈高,但是人民百姓是基础、根本,所以强调民本是一点都没错的。


《孟子》中有一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虽然人民处在基础的地位,但是人民是根本,应该把人民看得最尊贵。“社稷次之”,这个“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在古代都要祭祀土地神和谷神,所以经常用“社稷”代表国家。“君为轻”,强调君主是最轻的。这是古代贵民思想的代表。

在贾谊写的政论书《贾子》中也说:“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对于办理政事而言,人民是一切政事的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君主以人民为根本,官吏也是要以人民为根本。既然人民是根本,那么应该怎样对待人民?

《管子》中指出:“人主能安其民,则民事其主,如事其父母。”如果人主能够让人民安定,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事奉他们的君主就如同侍奉自己的父母一样。“故主有忧则忧之,有难则死之。”如果君主有了忧困,人民就会为他感觉到忧伤;国君有了困难、有了危难,人民愿意为他拼命效力。

反之,“主视民如土,则民不为用,主有忧则不忧,有难则不死。”如果人君,把人民看作是泥土、草芥一样得低贱、不值钱,甚至还可以随意践踏、欺凌,人民反过来就不会被君主所使用。君主有什么忧困的,人民也不为他忧困,也就是说,不会为他分忧,更不会为他感到担心。国君有难,人民也不会为国君去赴汤蹈火。

故曰:莫乐之,则莫哀之,莫生之,则莫死之。”如果国君不能够使人民安乐,人民也不会为国君感到悲哀。国君有了困难的时候,人民也不会为国君分忧。如果国君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人民也不会拼命地为国君效力。

可见,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深得老百姓的拥护,人君必须能够安其民,就是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做到爱民如子、视民如伤,把人民和自己视为是一体。如果国君能够把人民视为与自己是一体,那国君自己有了困难、有了问题,人民怎么会不为国君去效力、怎么会不为国君去分忧?

齐桓公在位时,有一天,管仲和隰朋来求见。他们站了一会,就看到两只鸿雁从天边飞过。齐桓公很感慨地说:“你看那只鸿鹄,时而南飞,时而北飞,不管四方有多远,它想飞到哪就能飞到哪。现在有仲父来辅佐我,就像鸿鹄有了羽翼,就像渡大河有了舟楫。仲父不教导寡人一句话,给我一句适时的教诲吗?”可见,齐桓公确实很难得,能够主动求取教导。

于是管仲就回答说:“我想君主您一定是想称霸天下,干一番大的事业吧?既然如此,就应该从根本上做起。”桓公就问:“何为根本?”管仲说:“齐国百姓,公之本也。”齐国的老百姓就是您的根本。这些贤德之人之所以能够把国家治理好,都是因为掌握了治国的规律,认识到了治国的根本,能够视民如伤、爱民如子,战战兢兢、小心谨慎。


《孔子家语》中有一句话,唐太宗也经常引以为鉴,即“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唐太宗不仅仅经常学习这样的教诲,并且身体力行,还经常用这样的话来教导太子。在《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说:“我听说古人自古以来就重视胎教,我却没有时间顾及这些。但是,我总是不失时机地教导太子。自从他被立为太子之后,我总是在生活中给予他适时的引导。”

譬如,在太子吃饭的时候,唐太宗就问:“你知道饭的道理吗?”太子说:“不知道。”唐太宗就说:“饭是农民通过辛勤的劳作才获得的。我们要役民以时,不要横征暴敛,才能够经常吃到这样好的饭。”看到太子骑马,就问:“你懂得马的道理吗?”太子又摇摇头,说:“不知道。”太宗就说:“马可以帮人做很多事,替人代劳,但是不能够把马力使尽,这样才能经常有这样的马骑。”

当太子去乘船的时候,唐太宗就问:“你懂得船的道理吗?”太子又摇摇头说:“不知道。”太宗说:“君主就好比是船,人民就像是水,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把船颠覆。你以后要当皇帝了,对于这个道理不能够不小心警戒。”看到太子靠在一个弯曲的树上休息,太宗就问:“你懂得这棵树的道理吗?”太子又摇摇头:“不知道。”

太宗就说:“你看这棵树虽然弯曲了,但是你如果用东西来校正它,它仍然可以做成直木来使用。君主虽然有的时候不务正业、不走正道,但是他只要听从臣下的劝谏,也可以维持自己的统治。”唐太宗经常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这样的道理来警诫自己,提醒太子,所以才能够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一句话中也可看到,中国古人之所以没有提出人权的观念,是因为古人有这样的民本思想,领导者、统治者都能够做到爱民如子、视民如伤,即从政治上利民,从经济上富民,从文化上教民,并且起到了君亲师的作用。既要领导管理人民,还要像父母关爱儿女一样去关爱人民,除此之外还要身体力行,教导百姓做人、做事的正确原理原则。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对君主、领导者感恩戴德都来不及,还需要拿着人权去和君主讨价还价吗?

有人误以为儒家文化是愚昧统治阶级的精神鸦片,实际上是没有深入《四书》等儒家经典所致。《大学》中就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孝经》中讲孝道时,首先讲的就是天子、诸侯的孝道,后面才是卿大夫、士人及老百姓的孝道。所以,领导者、统治者首先需要修身。而且四书五经里很少提到对老百姓的道德要求,基本都是对统治者、领导者的要求。告诉统治者、领导者怎么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有威信的领导者,怎样才能够把国家治理好。教育者和领导者先受教育,才符合道德教育的规律,才没有把道德教育变成了说教。

所以儒家文化不是愚昧老百姓的精神鸦片,否则愚昧百姓怎么能愚昧两千多年?可见,现代人就是贡高我慢、自以为是,瞧不起古人,认为古人都不如自己,实际上是妄自尊大,不知道古人智慧无量,这都是不读圣贤书,不肯虚心向古人学习所导致的。

而今人的这种态度伤害的是古圣先贤吗?今人批判孔老夫子,批判周公,对他们没有丝毫的影响,但是受害的是当代的中国人。中国如今为什么出现这么多老人不被赡养,甚至打爹骂娘、儿女杀害父母的现象?为什么兄弟因为一点点财产就吵上法庭?此外,社会的离婚率、青少年的犯罪率也不断攀升,原因在哪里?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丧失了文化自信,不再读圣贤书,不肯虚心向古圣先贤学习。这些乱象的产生其来有自。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谦虚、恭敬的心来学习圣贤经典,领会圣贤人的精神,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由此可见,中国现在之所以出现了一些人权问题,还被西方人指责为不讲人权,不是因为传统文化落后,没有提出人权的概念,而是因为现在的中国人不再力行、学习传统的圣贤教诲,不再重视经典和伦理道德的教育了。领导者没有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身过程,就当了领导,不能起到君亲师的作用,不能爱民如子、视民如伤,反而还利用职权盘剥属下。

所以,看问题要看得深入,不要人云亦云,西方人指责我们不讲人权,我们也会认为自己的文化落后,从来没有提出人权的概念。没有提出人权的概念是因为没有必要,因为中国式管理能够达到不忍欺的层次。领导者做到爱民如子、视民如伤,老百姓都不忍心欺骗他,更不需要拿着人权去和他讨价还价。这才是中国古人没有提出人权的根本原因。






欢迎转发点赞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刘余莉

刘余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刘余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刘余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刘余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