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密码与修行金剪




三千繁华,不过水月空花;

觅遍外境,自性方为本家;

见地高远,仍要取舍微细;

誓愿深弘,还需跬步日积。




心经密码与修行金剪

缘起

一年前的约定


撰写此文的想法,至少源于一年以前。

当时,与同修们做了数次心经理论与实修的交流,部分同修觉得有收获,于是鼓励笔者将对心经的理解记录成文。

基于此,笔者也做了长时间的资料准备。当时为了把心经解读得更细致,翻阅了很多资料,做了不少记录,甚至为此专门重温了唯识学的核心观点,并尝试绘就一张从凡夫到佛地的修行图示……

然而,今年九月份升级笔电操作系统时出现问题,导致笔电硬盘中的资料全部被清除,实在无心力再重新整理一遍。对此最初是有些懊恼的,但马上也就释然,这亦是缘起使然,如果升级系统前自己能更谨慎些,提前备份一下,也就不会有这种烦忧。那就权当随顺另一种缘起,写篇短文,直奔主题。

既然如此,也就放弃了细致全面解读的想法,绕过一切细枝末节,针对诸如来源、对照、句解、甚至是常见的误读等等,这些都统统略过。只写一篇短文,以捞干货的方式讲讲心经,讲讲心经的核心密码、讲讲修行关隘与那把能应用于实践的金剪刀。

粗解

心经260字正文,浓缩整个大般若经600卷精华。


心经若不算标题,全文共计260字,可谓篇幅短小但义理精深。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一段可以看作是序分,共讲了四件事:

1)讲法者——观自在菩萨。这里讲法者是观自在菩萨,印证者即释迦牟尼佛,在六百卷《大般若经》中所有体现,但在心经中则省略了。

下面三句是讲法者的修证体验:

2)行持内容——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是行持、功行,是因;深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即梵语转写prajñā-pāramitā。pāramitā(波罗蜜多)的梵英释义有两种:超然的美德或通往彼岸、来到彼岸(度)。合起来的意思是:以佛法智慧到达解脱彼岸、般若度的意思。

3)所获结果——照見五蘊皆空。上一句是因,这一句是果。因为上面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获得“照见五蕴皆空”的结果。照见,就是如实观照的意思,释迦牟尼佛与观自在菩萨都不是这些实相的发明者,而只是实相的观察者,如实地将观察到的实相用我们能听得懂的方式描述出来而已。这里的“五蕴”其实是代表了诸法(第二段中会详细解释),五蕴皆空就是诸法的实相本性是空的。请注意,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比如身体,至少在世俗谛中,的确是有一个肉身存在的,但是这并不是实相,肉身是诸多因缘和合而成的,不是独自恒存的,而是刹那生灭变化的。

4)所起作用——度一切苦厄。度可以理解为:化解、超越。因为行持甚深的智慧度,所以照见了诸法性空的本质,于是超越一切所谓的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段名词很多,我们不要先一头陷进这些复杂的名词中,这样反而只见树叶不见森林,反而理不出头绪,我们先梳理脉络。

这一段其实就是讲述证得诸法空相,所呈现出来的境界,也即诸法之实相(既是讲境界,也同时是达成境界之方法),以及菩萨依靠空性智慧超脱生死、诸佛依靠空性智慧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这一段中的一大堆专属名词,其实指的是“诸法”,佛法中的“诸法”可不仅仅是佛法的意思,这太狭隘了。诸法(一切法)指的是全部世界(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诸法可分成:蕴、处、界。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五蕴的概念,说明了“存在”是什么;十二处的概念,探讨了认知能力(作为主体的人之六根)与认知对象(作为客体外境的六尘);十八界的概念,则是详细分析了作为主体之人的认知能力、作为客体之境的认知对象以及认知内容(六识)。

佛法把全部世界(一切法),拆分成:存在、认知能力(主体之根)、认知对象(客体之尘)、认知内容几个部分。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积聚之义。佛法把一切法(一切存在、万有)的构成拆分为“色、受、想、行、识”五个要素。就个人而言,包括身与心;就普遍而言,包括物质与精神。

十二处:六根+六尘。十二处讨论的是认识的构成要素:六根+六尘(六境)。

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是认知的主观能力,即所依。

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尘是认知的客观对象,即所缘。

十八界:十二处+六识。十八界是在十二处基础上,加上了认识内容(六识)。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即能依。(经文中: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世尊在2500多年前,随顺不同根器的人说法,对利根者只须讲“五蕴”,对于中根者就要讲“十二处”,对于钝根者就要更详细地讲“十八界”,这是题外话了,有兴趣的同修可以自行查阅资料详细参研。

在上述讲述完一切法(万有)皆是空性的实相后,又接着说明最让人迷惑的轮回现象也是空性的本质,这就是十二缘起(十二因缘)。

十二缘起: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部分之间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关联,十二因缘因果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那反过来说,也是“此无故彼无”,轮回也可以因为前一个链条断裂后而停止。(经文中: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四圣谛: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本质也是空性的,拿“苦谛”为例,苦的因是无明导致的烦恼,苦并非恒久独存的实体,只是无明导致烦恼而产生了苦的觉受,因此才有可能以“智慧”断除“烦恼”继而灭苦。

到最终,能证的智慧、所证的空性。这些也都是空相(世俗谛有,胜义谛空),本性皆空,毕竟空,无所得。(经文中:無智,亦無得)

整部心经的核心,其实在于随后的一段话“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此处略,随后单独拿一个小节来详细讲解。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流通分,讲述了“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度)的地位、功德及力用,并附日常修持之咒语——般若波羅蜜多咒。

心经密码与修行金剪

整部心经,讲一个“空”字。但是,这并非笔者所要表达的心经密码,心经密码藏在四个字中!


整部心经260字,是600卷大般若经的浓缩精华。

而这260字却很难懂,主要因为这部短小精悍的经典中浓缩了佛教的核心思想与实修方法。看似这260字没有什么难字,但术语非常多,每一个专用术语,单独拎出来,都可以写一篇长文或写一本书,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以很多人说心经虽然短小,但却很难懂,尤其是佛法注重实修,如果没有实修的抓手,即便理论看似懂了,也难以运用到自身日常修行中。

再重新捋一下思路,整部心经,讲的是古佛示现追随释迦牟尼佛弘法的十地大菩萨——观自在菩萨,行持甚深的般若度,而实证空性实相,并把相应的实相境界描述给舍利弗,告诉舍利弗菩萨超脱生死、诸佛证得无上觉悟,都是依靠“般若度”入“空性”,方证得实相境界。心经是讲什么的?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空”。这里的空,不是顽空,而是一种孕育了无数可能的空,非孤有、非恒常,“缘起性空”是对其准确的描述。

但如果认为本文说的心经密码,就是一个“空”字,那就错了。因为这是终极智慧,离我们普通凡夫太远了,举个例子形容一下,就如同说,你告诉一个乞丐,你一定能当世界首富,知道埃隆马斯克、比尔盖茨吧,那就是你的目标,努力吧少年!乞丐会认为你疯了。因为这个目标太大、太远、太终极了,摸不到、够不着。应该做的是:给乞丐一个实实在在的抓手,让他先摆脱掉讨饭的窘境,实现自力更生,先能自己养活自己,这才是踏踏实实改命的开端。

其实心经中有这样的抓手,观自在菩萨简单直接用四个字概括——“心无挂碍”!对,这四个字就是心经理论联系实际的抓手,靠这个可以由浅入深,一步步修行到菩萨及佛地。

我们来看看心经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怎样的一个递进结构:〖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心经全篇讲的是终极实相——空。毕竟空,无所得,菩萨依靠修持“般若度”,心里没有挂碍,因为没有挂碍,所以内心没有恐惧,因为内心没有恐惧,所以就远离颠倒梦想,才能够脱离生死轮回(涅槃)。

我们为什么是凡夫呢?世尊说过,众生皆具圆满的佛性,那为什么迷失堕落成凡夫了呢?因为二无明(俱生无明、分别无明),先有俱生无明,就迷失了。俱生无明佛陀讲过是无因的,若是有因的,那就是缘起法了,缘起法就不稳定,也就意味着证得佛地后可能还会退转,正因为最初的一念俱生无明是无因的,所以非缘起法,所以证得佛地后永远不会再退转。

我们迷失清明的本心后有什么后果呢?失去了正知正念,就迷惑了,因为迷惑,就分出了主体客体,分出了你、我,你的、我的,这就是分别无明,分别自他之后,就开始执著我和我所。

烦恼,又名漏,所谓有漏皆苦,苦受是源于烦恼。我们都知道根本烦恼有三个,叫三毒:贪嗔痴。痴,就是无明;贪是第一大烦恼,贪的背后如果仔细推究,其实隐含着“恐惧”心理。为什么没有的会去贪求呢?缺乏会引起心理恐慌不踏实,怕自己缺乏。为什么本来已经有很多了,还贪求更多呢?怕得到的会失去、怕别人超越自己。那嗔恨情绪的背后,是不是也隐含着“恐惧”呢?举个例子就明白了,你走在路上,遇到一条凶狗,你心里一紧,怕它攻击你,它一边冲你嚎叫,你一边嗔恨它,捡起石头、木棒准备攻击它或抵御它的攻击,这些心理情绪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恐惧”(担忧、害怕等都是恐惧的同义词)。

我们再看看其他烦恼,比如傲慢,傲慢有很多种类型,有一种傲慢叫装出来的傲慢,类似于卑慢,不如人家但强装着比别人强,其背后也隐含着“担忧、恐惧”,怕自己被别人轻视,怕被别人小看,怕折失了面子。还有嫉妒,嫉妒也是典型的担心自己不被重视,担心自己被别人比下去,担心失宠等。

我们通过仔细分析苦的根源——情绪(烦恼),就能得出结论,绝大多数的情绪的背后,都躲藏着一个——恐惧心理(担心、担忧、害怕……)。

我们如果能断除了这个恐惧心理,其实可以搞掂大多数的情绪(漏)。上面那段话,清清楚楚地告诉了我们,恐怖(恐惧)来源于“挂碍”,若心里没有“挂碍”,就没有恐惧,没有恐惧,就大概率不会生发那些贪嗔慢疑之类的情绪,那就能保持正知正念,远离颠倒梦想,就可以达到涅槃(超脱生死)的彼岸。

我们再看看什么是“挂碍”,挂就是牵挂,碍就是障碍,有了牵挂,于是有了障碍。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的心牵挂某个人、某件物、某件事时,那个状态,是不是特别像从你的心中延伸出一根细细的无形绳子,不管是近在对面,还是远隔万里,都把这根无形的绳子栓在那个人、那个物、那件事上面。

因为你的执著,在这个世界上,你的心延伸出无数条绳子,栓在N多个人、物、事上面。于是,你的心就作茧自缚,由牵挂产生障碍,产生恐怖,衍生出各种情绪(烦恼),形成了无数个漏,有漏就有苦,于是你就始终处在乐少苦多之中。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这种牵挂就是障碍。如果你是一个女生,两个男孩子同时追求你,但你只喜欢甲,对乙却无感。那你的心就栓在甲身上,甲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你都希望能时刻不漏地去捕捉,他笑你也笑,他哭你也哭。但是对于另一个人——你根本无感的乙,甚至他爱死不死的都跟你没什么关系,因为你的心没有栓在乙的身上。

一个你喜爱的物件丢了、碎了,你心疼半天;家里一条老狗死了,你心里难受半个月;儿子脑袋磕了包,你会心里一紧,心仿佛被一根绳扯了一下似的;老公如果出轨了,你会感到心都碎了一地……这些都因为你把自己的心,栓在了这物、这狗、这孩子、这男人身上,他们的境遇、他们的情绪,都会时刻牵扯着你的心。

如果你能看穿这些(后续讲怎么看穿,这需要智慧加持),勇敢地用“心无挂碍”这把金剪刀,把曾经在心里延伸出去,拴在人事物上的绳子逐一剪断。你就不再作茧,你就脱离了束缚,你就实现了心的自由,他们(它们)的各种变化,于你而言就是一个客观事实而已,不会再撕扯你的心。

所以佛法说:放下

之所以是凡夫,跟圣者相比不是缺少了什么东西,而是多了很多东西!心里牵挂人事物的绳子,衍生的恐惧,继而产生的烦恼,继而泛起的苦受。多了这许许多多的东西,因此你是凡夫。若想从凡夫成圣成佛,那就需要不断减负,去掉这些多余的东西。而去掉多余累赘的秘诀,就是用“心无挂碍”这把金剪刀,果断地去咔嚓。

综上,心无挂碍,这四个字这就是心经260字的密码,是能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把金剪刀,是实修的抓手。把这种由心外延出去的牵挂,形象地理解为给心与外境的人事物之间拴上绳子;把逐步去掉这种执著,想象成剪断绳子。这些也是很具象的画面,粗大的心能够联想及把握。(你自己心牵挂什么,其实清清楚楚。对于一颗缺乏禅定能力的普通人的心而言,心里的牵挂——这种相对粗大的心理活动,是能比较容易辨认出来的。)

肯定会有人说,道理好像明白,但就是放不下执著,无法狠起心拿起剪刀咔嚓剪断,怎么办?其实这个问题有点像刘润老师讲的“注射式洗脑”问题,比如:为什么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这是个伪命题,我们要注意所有这种句式——为什么+立论。遇到类似问题,我们不要着急陷入思考为什么,而是要关注为什么后面的那个立论,它真的成立吗?听了道理,就能过好这一生?这显然是错的。听了,未必理解;理解了,未必去实践;不实践,当然就没法受用了。

接下来,就讲讲放下执著的道理。为什么必须放下执著,为什么执著这种行为是很愚蠢的。

智慧加持

般若度,即在智慧加持下的超越。没有智慧加持,无法实现正知、正念。而没有正知、正念,那就是凡夫态——迷乱、染著。


根据原始佛典的理解,一切法有三个特征:无常、苦、无我。其本质就是佛法的基石——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

前面讲述过一切法的本质都是“缘起性空”,一切法都是非独自成立、非永恒存在,一切法都具备这个特点,因此被称作是“无我”,也就是——空性。当然无我中,包含人无我、法无我。因为众生异常执著自己的身体,因此人无我的执著非常强烈,我们在凡夫位,需要修的其实就是“人无我”,当我执消失后,这个生死轮回的十二缘起之轮就断裂、崩塌掉,轮回就消失了,就可以超越生死,达到涅槃。因为无我(缘起法,和合而存。缘聚则生,缘尽则灭。而诸缘,又是瞬息变化的。)所以无常,一切法都没有一个恒久稳定的独立存在,都是刹那生灭的,都是随顺因缘(条件)而不断变化的,变化才是永恒。

上一段描述的就是这个世界的实相,或者叫客观规律。因为一切法有无我的本质,所以一切法都不是恒久孤存,而是诸多条件(缘起)和合而成的,都有自己的“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的自然规律,这个规律不以我们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能够正确认识上述的两段内容(一切法的特征与规律)的,叫正知;能够时刻观察内心,对各种外境保持这种正确认知反应的叫正念。而只要有正知与正念,你的心就是清明的、无染的;一旦失去了正知、正念,你的心就开始迷失、染著。

但是,凡夫就是因为没有正知、正念,没有这种智慧的加持,所以产生了对这个世界一切法的错误认知,他们执著于有我,执着于恒常,所以当变化出现后(毁灭、衰败、失去、离散、死亡等等),就无法接受这种变化,就产生了各种基于恐惧的烦恼(漏),继而感受到苦!

我们如果稍微研究一下心理学,会发现众生都一个特点,万事都需要“归因”,无论什么事情,都需要找到一个原因(借口),否则内心就不安宁。而因为凡夫无明,缺乏正知与正念,不明白所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是自因自缘自果(种子是自己昔日种下的,缘起是自己内心勾招的,果报是自己昔日的种子长成后结出来的),往往会把痛苦的原因归结为外境:别人、鬼神、自然等等。因此在前述的“不能接受理想与现实偏差”的基础上,又叠加了“抱怨”、“迁怒”等衍生情绪,所以“苦”的觉受,就一直折磨着凡夫的心,所以《法华经》才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凡夫因为错把世界一切法认知成“有我--有常”,不承认或不接受变化,所以会感受苦(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这些源于“迷”(无明),而因为迷,所以凡夫的心中有错误的“执著”,有执著就有挂碍,有挂碍内心就会有恐惧。

圣者(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因为承认“无我+无常”,所以认清世界的本质是变化的,所以从容接纳各种变化,既不会对人事物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因此也不会有因期待落差所导致的苦,也不会因为变化的发生而去迁怒他人,心里清清楚楚这一切都是自因自缘自果,所以对一些的人事物及其变化状态,都坦然接受,这源于“觉”。

从错误的认知链条中解脱出来,从迷到觉,需要智慧的加持,即认清这个世界一切法的本质是:无常、苦、无我(空)。当认清这些本质后,我们就会保持一个清明觉知。若保持这种清明觉知,面对着每时每刻都发生的无常时,就不会被烦恼情绪所控制,就不会泛起“苦”受。

而在没有达到这种完全不追随情绪的境界之前,我们需要一把叫做“心无挂碍”的金剪刀,剪断我们心中不断伸出去并拴在外境人事物上的无形绳子,来阻断这种“理想期待与无常现实遭遇时,所产生的心理落差”,从而主动规避了恐惧,规避了随后衍生的情绪,规避了“苦”受的生起。这就是隐藏在心经中的密码,这就是可以指导实修的金剪。

修行的道场,只在心地。如果我们在“无常、苦、无我”的智慧加持下,善用“心无挂碍”这把金剪刀,不断剪除束缚心的绳子,不断解放这颗心,心就会慢慢变得放松、平静、清明,日久岁深,破除二执、断除二障,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奢摩他

写于辛丑年冬月十八 冬至日


特别说明

1)本订阅号系个人学修参研记录,兼为有缘之间分享探讨,非盈利属性。

2)本公号多数文章系参考各方资料整理而成,多数并未标注原创,文中所涉及的部分文字及图片,本着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原则,尽量标明出处及作者,若有无意之间未标注或涉嫌侵权的,请留言告知,本人会在收到提醒后更正。

3)文中的咒语发音,尽量还原梵文发音,但亦可能因缺乏梵文底本造成转译错误、古今梵文读音变化、个人发音习惯等原因,与真实的明咒之间有一定的发音差距(绝对准确的发音,可能只能待个人修证境界达到后,亲入释迦佛当年法会或亲闻本尊教授),此文中发音,仅供学习参考,绝非传承,请自行祈请具缘上师获得相应传承。

4)佛法系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于四十五年说法期间,勤苦为众生开演,承师本怀,佛法理应久住且广为流通,本文欢迎转载引用(若全文转载,请标明出处)。

5)佛法义理深奥,甚深境界甚至非文辞所能辩说。本人才疏学浅,难免在编辑整理过程中有错漏出现,如有错漏之处,本人向三宝真心忏悔,亦望广大佛友批评指正。

6)若本文对佛法普及弘扬,有些许利益,本人愿悉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悉皆回向法界众生究竟成佛。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三千尘

三千尘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三千尘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三千尘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三千尘。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