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学佛传/宋.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思想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先祖文正公自始崇信佛法,与佛教颇有渊源。先祖之母谢氏,因出生日期和观音菩萨圣诞日相同,都是农历二月十九日,所以先袓母亲名叫谢观音,先祖因自幼受其家庭影响而信佛学佛,母亲常年吃素念佛,并绣观音像。这些行为无形中对先祖一生影响很大。以至于他一生闻佛正法,守持净戒,并刻苦自励、发愤精进。

起初,先祖在醴泉寺“划粥断斋”,苦读三年,这三年期间他读了寺院的大量佛经,奠定了其一生的求学和为官之路。先祖在寺院读书时,偶然间发现寺内藏有金子。当时虽然家贫,却不动声色,覆之不取。等到后来显贵时,才对僧人言及此事,取金修寺。先祖之高尚品格,犹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范仲淹在苏州做刺史时,母亲去世,死了以后就托梦给他,说:“现在在鬼道之中,没有自由,很苦,要请儿子帮她到西园寺请一些法师们来诵《金刚经》。”范仲淹梦醒以后,他很孝顺,就很急,很早就跑到西园寺去了,去到客堂请求知客师帮他安排几位法师,帮他母亲诵《金刚经》来回向免离恶道之苦,寺院就安排了七位法师帮他母亲诵《金刚经》。诵到上午十点钟了,差不多要上供了,大寮里面一位做饭的法师,他就端了供饭供菜,端过来献在供桌上。摆好以后,他拿着盘子准备走,看到大家在诵《金刚经》,那位法师站在旁边看了一段就走了,因为厨房里面还有事。

当天晚上就有感应,范仲淹梦到他的母亲现一个天人相(前面是鬼相)来跟他说:“儿子,你到西园寺这次安排诵《金刚经》非常好,很有感应,母亲也因此而超度出来,已经得生天道。并且因为你的孝顺心、至诚心,感得观世音菩萨现身为我诵了半卷《金刚经》,所以超度得很快。”做到这里梦就醒了,范仲淹马上就起来礼拜观音菩萨。

次日一清早范仲淹又赶去西园寺,一去到以后就跟知客师说:“知客师,能不能够麻烦你把昨天帮我们家里诵经的那些法师们都请到客堂来,我要感谢他们!”知客师就很高兴,把那些法师们都请过来,范仲淹马上就站起来说:“感谢诸位法师!但是弟子想请问一下,昨天是哪一位法师帮我母亲诵《金刚经》只诵了半卷?”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很害怕说:“没有啊,你是地方的最高长官,我们帮你家里诵经是最用功,最清净的,绝对不敢只诵半部,我们都是诵完整的,没有说诵半部的。”

刚好厨房里面做饭的那位师父走过来了,他就答了一句,说:“哦,昨天那是我,我去送供饭、供菜,看到大家在诵《金刚经》,我站在旁边就看了半卷,厨房里还有事,还要烧火,我就先走了。”范仲淹就才知道这是观音菩萨化身,马上跪下去大拜,那位法师一边摇头,一边说:“莫、莫、莫!”然后腾空而去。

上图:范仲淹故居天平山,翻经台,此处凿池为台,相传为范仲淹母亲晾晒经卷之处。据宋陈舜俞《庐山记》卷二载:谢灵运“一见远公,肃然心服,乃即寺中观《涅檠经》,因凿池为台,植白莲池中,名其台日缗经台。”

先祖为官勤政爱民,居乡则自奉俭约,乐善好施,修水利、举人才、置义田、兴义学、济贫困,善行义举,不胜枚举。先祖认为佛教“济生戒杀,诱善袪邪,万法诸缘,同归于善。”长大为官后,因其笃信佛法,故一生乐善好施、广修众善,凡是其为官时所莅守之处,必定修建寺院、建寺立僧,恭敬僧众,并带动地方百姓信奉三宝,于兴崇佛法上不遗余力。晚年时曾舍宅为寺,名为“天平寺”,并延请浮山法远禅师住持。先祖恭敬佛典,诵《金刚经》“辄有冥契”。值得一提的是,据《角虎集》记载,先祖“常修净业,以养圣胎”,他在当时的一位名为宗道法师开示指引下,常修净业,念佛求生极乐世界。


先祖理解佛教的重心在于“究诸善之理”,对于诸佛菩萨救济群生的大愿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感受深刻,这也是佛教大乘教义的核心思想。先祖在西北守边,扺御西夏时,修城固寨,防守为主。先祖对西夏的战略是积极防御。最终在没有人命伤亡的前提下,最终以“宋夏议和”解决了多年的边界危机。和平解决战争危机,这种智慧和远见在今天也是很有价值的!不能不说这是受到佛教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思想影响。

先祖的《岳阳楼记》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万灵为心,以万物为体”、“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以及“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爱持众同,乐与人共”,这些思想言说可以说都和他学佛有关,实乃菩萨境界,非普通人所能为。可谓真正提现了佛教的“无我”之境界。正因为如此,先祖才能身处荣辱之中,屡犯雷霆之怒而毫不惜身。这真是佛教之中讲的“慈悲喜舍”之大心啊!


庆历初年,先祖奉命宣抚河东,于旅途间,得故经一卷,名曰《十六阿罗汉因果识见颂》。内容乃是诸阿罗汉诵佛所说善恶因果,识心达本之法(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诸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先祖阅读过后,法喜充满,特作序赞叹,流通于世。先祖在序文中写道:“余尝览释教大藏经,究诸善之理。见诸佛菩萨,施广大慈悲力,启利益方便门。大自天地山河,细及昆虫草木,种种善谕,开悟迷途。奈何业结障蔽深高,着恶昧善者多,见性识心者少。故佛佛留训,祖祖垂言,以济群生,以成大愿。”足见先祖是深知佛家真谛的并悟入佛法之门的人,决非一般凡人。

先祖还与圆悟禅师相善,并且勉其参方行脚。圆悟禅师在先祖的劝勉下,遍参诸方,卒成大器。先祖还曾屡次为文表赞佛门高德。仁宗皇祜元年,天竺山日观庵善升禅师入寂,先祖为其撰写塔记,表彰德行。浮山法远禅师,曾住持天平寺,入寂后,先祖为其撰写碑铭。在碑铭中,先祖赞道:“呜呼远公,释子之雄。禅林甘泽,法海真龙。寿龄有限,慧命无穷。寒岩脊骨,千载清风。”

白云古刹,始建于唐朝,也称白云寺,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范仲淹念祖墓在此,奏请为“功德香火院”,宋仁宗以山赐之,赦赐寺额,遂成范氏家庙。

1052年5月20日,先祖走完了他六十三载光辉的一生。据记载,先祖临终之日,对家人说道:“吾昨夜梦池中莲花皆作金色,即当随师西去矣。”

先祖文正公悲悯宏深,普济群生,慈悲济世,仁慈博爱。千百年来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先祖以其慈悲喜舍,乐善好施的高尚道德和伟大人格,光耀千古,永为后人敬仰。先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浩然正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之士。其文章诗词,特别是名篇《岳阳楼记》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被后人传诵,永记史册。


来源/范氏后人:范梅艳  编校/西山道人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一真讲堂

一真讲堂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一真讲堂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一真讲堂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一真讲堂。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